专栏名称: 思维补丁
不过是一块补丁而已,既不温暖,亦难遮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山河四省之一,狂揽985! ·  2 天前  
青塔  ·  投资78亿!985新校区,9月正式开学 ·  14 小时前  
青塔  ·  北京高校,拟整体搬迁! ·  5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硕博可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5年招聘启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补丁

一面是资本大狂欢,一面是打工人的内卷化博弈

思维补丁  · 公众号  ·  · 2020-12-02 19:55

正文

这是思维补丁的 第603篇 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推荐听听。

头图by《华尔街之狼》。


(一)

深圳的土豪们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刚需无房户”的认知。

几天前,热搜上“万人摇豪宅”的标签深深地刺痛了超超贫穷的神经。深圳某网红楼盘开盘,吸引了近万名客户前来摇号,冻资达339亿。

这些购房者全部符合“名下无房”的优先资格,名下有房的老板前来摇号,销售人员会直接劝退,因为“绝对轮不到”。

这不是什么经济适用房,而是妥妥的豪宅,最小户型100㎡,每平米均价13.2万。


1171套房,只用了13个小时即全部售罄。

刚需购房者疯狂抢豪宅的不正常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有媒体质疑,存在部分炒房客通过资金代持的方式,参与了该楼盘的摇号。

因为周边二手房和新房的“倒挂”差价高达5万,这意味着即便购房者摇中一套最小户型,转手即获利500万。


“天上掉馅饼”的捡钱逻辑,让这套楼盘和刚需购房户其实已经毫无关系,本质上它已经变成了一场资本游戏。

在投资客躺赚500万的枯燥游戏里,所有人都明白:

对于深圳绝大多数的刚需购房者而言,他们连入场摇号的门槛都迈不过去——那需要先缴350万保证金。

对资本而言,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
对劳动力而言,这或许是最坏的时代。

在美国,失业率再企高位的同时,资本市场却迎来了一场“大狂欢”。上周,道指历史上首次突破30000点大关,特斯拉再创历史新高,马斯克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

这几乎就是2020年全球财富分配的一个缩影:

持有资产的少数人收获了个人财富的新高,而中产及底层民众则在通胀和低利率的双重磨损下,遽然发现自己的购买力愈加缩水了。

这是一场仅属于少数人的资本狂欢。

在中国,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这样的“冰火两重天”。

虽然从年初至今,上证指数只涨了15个百分点,但茅台股价却屡破新高,不谈那些暴涨的妖股,随便看几个浓眉大眼的蓝筹白马:

片仔癀从年初的100块,最高涨到290;汾酒从年初的80,一路暴涨至280;比亚迪从年初的45块一路绝尘,在11月初摸到190元的历史新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益率高达420%。


年初至今,市面上收益率超过30%的公募基金,一抓一大把。翻倍的私募也不稀奇,仅仅上半年,翻倍的私募基金就高达65只。


大家都知道,私募的投资门槛是100万起。

疫情期间,同样是宅在家里,打工人面临工资下调、停薪甚至失业的窘境,但富人们在无聊且枯燥的消费之余,发现自己的财富净值刚刚经历了一次翻番式暴增。


2020年,我们见证了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下,富人们的资产并未缩水,工薪中产和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却面临着严峻的下滑。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如果“打工人”一词指代着以劳动获取报酬的人群,那么,这当然不是打工人最好的时代。


(二)

好多人看不懂,世界仍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中,经济衰退如斯,为何股市和资产价格却纷纷创下新高?

看不懂,是因为很多人缺乏经济学的思维与视角。

实际上对宏观经济有所研判的朋友,可能对这一波全球资产暴涨并不感到意外:

0利率叠加低增长,再遇上美联储无限QE这样的放水大招,结果自然而然地呈现为“优质资产荒”。

巨量的货币无处可去,资本无眠,它唯一追逐的就是更高的利润和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涌向高确定性的“优质公司”,导致其股价暴涨。

我一直反复劝告当下的年轻人,应该学会以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社会。

其实市面上不乏面向普通人的经济学入门书籍,但对打工人而言,书籍有两个弊端:

一是阅读需要一个浸入式的场景,二是因为出版周期的缘故,书中的事例往往距离读者很远。

如果你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写论文,我觉得普通人在喜马拉雅上听一门经济学音频课,其实是更好的学习方式,音频的形式还能够最大化地利用上下班的碎片化时间。

超超推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韩秀云老师的《清华韩秀云讲经济》,多年来,韩教授一直站在向普通人普及经济学思维的第一线。


在这门音频课程中,韩教授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例子和语言,不掉书袋地将中美贸易摩擦、楼市、财政、货币、通胀、金融危机这些宏大晦涩的金融概念,阐释得非常清楚易懂。

普通人并不需要成为经济学家,但获得经济学的思维和视角,有助于你更立体、更深入地了解当下社会、阶层和财富的运转方式。能够让你明白经济规律的内在逻辑,清晰当下经济周期的大概位置。

(三)

已故的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反复讲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发财靠康波。”

他生前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懂周期的分析师,被誉为“周期之王”。


关于人生和经济周期,周金涛曾有一段著名的阐述,他说人的一生,至少能遇到三次康波,只要你抓住一次,就可能完成阶层跃升,至少是个中产阶层。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无论是打工、创业还是投资,认清自己和宏观经济周期的位置很重要,当人生的康波呼啸而至之时,你不能连最简陋的独木舟都没造好。

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0利率低增长”的时代,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恐难以匹配资产的价格涨幅。

那么,打工人如何避免“很努力,却依然很贫穷”的悲剧轮回?

我的建议是尽早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思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凭此获得财务自由,但在康波来临时,你至少不会被“财富列车”甩下。

最近我常听的另一门课是《饭统戴老板·投资思维60讲》,获益匪浅,推荐给各位,这门课在喜马拉雅就能找到。

戴老板做过职业投资人,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财经作家。这门投资思维的音频课程,是戴老板复盘了上百个案例、跟踪过数百笔交易后,总结提炼出的投资思维框架。


投资,是一件学无止境的事。

“你永远也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很多人将这句话视为“智识诅咒”,在茶余饭后笑谈那些“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失意故事。

末了还要调侃一句:凭运气赚的钱,终究要凭本事亏掉。

但在我看来,这句话特别正能量,它的潜在含义明明应该是:

书中真有黄金屋!

譬如很多散户每天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K线图,但却连最基本的上市公司财报都看不懂。

以这样的方式去炒股,长期看,一定是韭菜的结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何盈利,那就一定会赔钱。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而财报是我们了解一家上市公司,最基础、最直观、最易获得的资料。

这里超超向各位非会计专业的朋友,推荐清华大学肖星教授的《一本书读懂财报》,当然这本书对完全不懂企业经营和财务概念的朋友而言,稍稍有些难懂。


肖星教授在喜马拉雅也制作了自己的音频课《肖星的财务课》。相对于枯燥的会计书籍而言,音频课以更易普通读者消化吸收的语言和案例讲授,财务小白接受起来也完全没有难度。

肖星教授可以说是我财务分析的启蒙老师,也是通过她的讲解,我才开始尝试以财务的视角看企业,也形成了看公司先分析财报的好习惯。

如果简单总结投资领域的“势道术”,那么:

明白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有助于认清投资的“势”。

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思维,则相当于洞悉了投资的“道”。

而学会分析财报这样的实用技能,则是掌握了投资的“术”。

(四)

富者的确会越富,但贫者却不一定越贫。

“顺天改命”的康波周期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唯一的问题在于:

你是否有足够的智识认识周期,并以足够的勇气拥抱它。

“打工人”若想借助周期的趋势“顺天改命”,就应该尽早学会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以投资者的视角分析问题,以创业者的视角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的确不是“打工人”最好的时代,全球化分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在不断稀释打工人的劳动价值。

但是,历史上也从未有一个时代如今天这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被快速填平,知识的壁垒前所未有地崩塌、消弭,互联网为每一个人呈现了无穷无尽的智力资源。

99.9%的中国人考不上清华,在前互联网时代,普通人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的智力和教育资源。

但今天,只需要下一个APP,幡然醒悟的“学渣”也能够听到一位清华大学教授,为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学知识,手把手地教他做财报分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