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挂科率史上前三的副教授
2. 超级学霸10年铸就的密码学功底
3. 逃离舒适区的区块链明星项目主管
4. 千亿美金级基金公司后的探险
5. 为了实现之前没有完成的东西
6. 唯一没有做笔试作业就录取的
读大学时,有段时间特别喜欢九州系列,每天去实习单位上班都得带三本奇幻世界杂志。以下这段话出自《缥缈录》3,当时就很喜欢。可能很多人,哪怕是九州忠实粉丝,都不记得这段话了,甚至不记得这两个默默无闻的配角。而我,时隔多年,还能感受到,江南力透纸背的那种肆意的热情与张力:
张博忽地记起初相遇的时候苏元朗那句话,张博问起他为何要参加这支由一个年轻公子招募的草包一样的新军,苏元朗说:“今天是草包一样的新军,明天可未必是。”
张博忽然明白了这句平淡的话里的意思,沉默的苏元朗一样有在这广袤土地上征战的绝大的梦想,他后悔当初没有更直接地问苏元朗,问他说:“你也想要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字,骑着战马所向披靡么?”
苏元朗想必也会回答说是。不同的人,血管里流着相似的血,所以他们终究走到一处。
以下内容,都是我们在3-4月的招聘过程中真实的点点滴滴。每句话,每个场景,都是完全真实的,我保证。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时代是最好的作者。
闫思的简历和绝大多数人的看起来都很不一样,东北财经大学的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开设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多门课程,还都是全英文授课,在美国做联合助理教授时,给美国本科生也授过《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Finance》 和《Financial CaseStudy》两门课。尤其可怕的是,他课程的挂科率,是学校有史以来排名前三的。
对此,闫思倒是有话说:不是我不近人情,非要为难学生,而是目前的选课制度不合理,是单向的,只有学生选老师,老师没法选学生。我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把那些混日子、凑学分的学生给排除掉。
如此认真的副教授,为什么要放弃外界看来最受尊敬的职业来应聘火币的研究院呢?闫思很认真地对我说:“或许等我阅尽千帆,我会再回到校园,给学生们分享我的经历与心得。百战归来再读书。”
“我的主攻方向是研究货币学的,可是我实在找不到研究的突破点。袁院长,你可能不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很多年没有颁给货币学了”。
所以闫思在学校时花了很多时间自己在网上学习人工智能课程,学习python语言、TensorFlow等等,他每年要读上百本书,多数是硬技能的书。
最近闫思每天都很兴奋,因为他在梳理各大经济学宗师的理论时发现,很多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或前提,未来在区块链技术成熟后都可能不再成立,由此将带来整个理论体系的巨大变革。
不过就算自己再喜欢,家里人能接受吗?在家里亲戚朋友看来,副教授是很光鲜、很受人尊敬的岗位,怎么可能有人放弃,去选择区块链这么不确定性大的领域呢?当时我面试时也问了这个问题,
闫思当时答得轻描淡写:“在东北人看来吧,工作就分两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反正我就是不想在体制内了,出来了呢去哪他们觉得也差不多。”
后来闫思入职后,有次聚会喝酒之后他才告诉我,其实他父母两个人当时总是愁眉不展,每天悄悄讨论他的工作去向问题,又怕他听到,搞得他也很难受。最后他父母在机场送他离开沈阳时,他妈妈和他说:“行啊,去吧,别是那种骗大学生的传销组织就行。”
闫思现在研究院负责经济体系研究。
陈乐当年就是学霸,确切的说是超级学霸。高中拿了三个竞赛一等奖(可怜我高中辛苦三年一个都拿不到),本科是上海交通大学ACM班的。我虽然不是交大的,也大概耳闻过堪比清华姚班的ACM班。上交ACM队曾拿下3次ACM-ICPC世界冠军(30年里中国总共也就拿过4次冠军),而大部分成员来自ACM班;ACM班有末位淘汰制,课程难,压力大;每个学生大二下就进实验室开始搞科研。
陈乐大二之后就一直在学密码学,读完硕士就觉得不够过瘾又去读博士,期间还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各交换了一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过3篇英文SCI,1篇IEEE,对,仅是第一作者的就有这么多。
面试时我和陈乐探讨了很多密码学问题,无论是抗量子加密,还是同态加密,或者抗ASIC加密,要么是他在硕士期间的课题,要么是在博士期间的课题,要么是他在国外交换时的课题,都已有很深的研究。
可惜的是,如果没有区块链,密码学是一个很冷门的学科,应用主要在通信领域,都已经很成熟了,研究这些屠龙之技,基本只能投身学术,事实上陈乐的同学都是这么选的。但陈乐在毕业时阴差阳错,最后选了到一家基金公司做量化。而且还不需要写策略,只需要把写好的策略编程实现就可以了。
通常我面试时都是很平和地交流,但那次我就忍不住质问陈乐,“你学了10年的密码学,现在干这么大材小用的事情,你自己不觉得可惜么?”
“觉得。”
“那你为什么不去做更能发挥自己所学的事情?”
“所以我每天的业余时间都在看区块链,从2015年底开始,最近这两年多里,经常和朋友、同学一块讨论,都会讨论得兴奋。终于有个行业让密码学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了。”
“那你为什么不早点转到区块链行业呢?”
“金融行业毕竟薪水比较高,也挺稳定,我始终在犹豫。直到看到你那篇《5个小故事》,当天晚上就下定了决心转行,当晚就投了简历。”
后来我发现,像陈乐这么白天做传统主业,晚上研究区块链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有很多很多。不少人都是在这么分裂并纠结着。有好些来研究院的小伙伴,以及来火币其他部门的同事,乃至加入区块链行业、到别的公司的朋友都告诉我,当时我那篇《5个小故事》帮他们最后下定了决心。这是远超出我当时写文章时的预期的。
每次有人告诉我时,我都会说,希望我不会把你带沟里去。事实上,我们都是在同一条船上啊,谁也不希望船开到沟里去啊。行业一定得要健康发展啊。
陈乐现在研究院负责共识与加密算法研究。
胡智威有着很炫目的IT项目主管经历,最早在百度工作过,后面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唯一的黄金交易所)的IT技术骨干,2016年到翼帆科技,是贵州区块链扶贫、雄安区块链项目的负责人,可以说都是国内最瞩目的区块链项目了。
对于他,追本溯源,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做技术骨干也是很光鲜的职位,2016年区块链还没那么热,为什么会跳去那会还是初创公司的翼帆呢?”
他的回答吓我一跳:“那得感谢你。”“当时给你打电话咨询了,你认为区块链行业潜力更大”。
我查了下手机才发现,我还真存了他号码,记的是“王德伦朋友区块链创业 胡智威”。
当年我同事王德伦就让他找我咨询,于是他选择跳去翼帆,现在又让他来找我投简历。每天接的电话太多,我自己都完全不记得曾经和他这么极力的推荐过。我也很忧伤为什么当时这么会劝别人,却不想着自己呢。为什么自己要到近两年以后才投身区块链呢。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翼帆现在已在业内确立地位,你作为项目主管也能负责各种高大上的区块链项目,为什么要选择来研究院,来做纸上谈兵呢?”
“的确目前负责的项目都很有意义和价值,但对我个人来说,工作的挑战性已经没那么大了,我只需要熟悉Fabric,这些项目都可以对付。我才三十多岁,不想一直待在舒适区。”
他又补充道:“在我08年刚上研究生时候,我们实验室在研究深度学习相关内容。我工作后虽然在百度做广告算法时用到过一些,但没有去系统性研究,于是就逐渐荒废掉了。再然后,关于AI和深度学习就不用我多介绍了……所以当你发现一个巨大潜力的领域,不能只当作工具来用,应该全身心投入其中。我不想再次后悔”。
现在的智威已经求仁得仁,每天在各种分片、跨链、DAG、哈希图的源代码海洋里苦苦挣扎……
胡智威现在研究院负责行业技术研究。
翁溢铭最早就职的香港华安投资公司是汇管局下设在香港的主权基金,其管理规模达到千亿美金级别,其基金的日交易量占市场总交易量的比例往往超过15%。
翁溢铭在华安投资公司工作了近5年,一路从研究助理、助理交易员晋升为交易员,负责股票投资组合在二级市场(欧洲、新加坡、日本和香港市场)的流动性管理及算法交易。2013年,他在公司交易打分突出,排名公司第一名。我还和他开玩笑说,可能接下来很难你再到千亿美金级别管理规模的公司了。
2015年,他离开华安投资,投身到当时正火热的新三板市场,加入到券商的新三板部门中,见证了新三板的人气的日渐低迷,直到今年年初部门被重组。
虽然说人艰不拆,但我还是问了一个很尖锐、很戳伤疤的问题:“你当年在新三板的最高点投身其中,当时的三板和现在的区块链行业很有几分相似,也是各路精英争相投身其中,虽然说现在也不能断言三板未来如何,但当年进场的精英们基本都已离场。你现在就不担心区块链成为下一个新三板么?再失败一次怎么办?”
翁溢铭当然是先阐述了一番区块链的优点与潜力,略过不表。接着他说了一段让我肃然起敬的话:“这么些年的量化从业经验,已经让我学到了一技傍身。靠着业余用量化做做美股,港股,养活全家已经可以。所以,我的职业选择的出发点,主要是探究更有意思的行业。”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翁溢铭这么牛能做到一技傍身,但我觉得,正常来说,你在尝试职业选择的冒险时,还是要想好安全边际在哪里的。
翁溢铭现在研究院负责量化策略研究。
杜海是个文青,比通常意义的文青文艺得多。
由于他的专业是心理学,所以读书时的计划就是每年换一份工作,体验人生,为自己以后写心理学著作打下基础。因此就以不挂科为目标,到处兼职,卖过菜、卖过房、在酒吧当过服务生、做过真人CS教练、在培训机构当过代课老师。
为了体验得更彻底,他曾一个人只买一张车票,没有带一分钱来到上海。于是在地铁口发传单,去和乞丐争抢睡觉的地盘,去应聘结果差点被骗去夜场当少爷……10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深情地写道:“多情是多情者的通行证,绝情是绝情者的墓志铭。”
但正式毕业的时候,他发现写的连载小说黑暗都市系列阅读率实在太低,于是决定拿出自己考前复习2天不挂科的精神去混一下互联网圈。从hello world 开始学代码。由于觉得自己的心理学专业在数据分析上还是很有价值,他先在艾瑞咨询做数据挖掘一年半,再到去哪儿做数据分析一年半。2015年底他加入火币,负责数据分析一直到现在,居然一直就稳定下来了。期间有不少同事选择离开去创业,有好些也拉过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直到今年3月选择到研究院来负责数据。
4月1日那天,团队里的王蕊(下一部分会介绍)问杜海,以往的生活这么精彩,现在的工作动力是什么。杜海说:“我说是为了实现之前没有实现的东西,可以吗?”
那段时间,杜海经常会拿着万得、东财、同花顺、大智慧的终端来和我探讨,区块链里哪些数据有价值,应该如何展示,应该如何分析。
杜海现在在研究院负责行业数据分析和数据产品建设。
王蕊是我当时在兴业证券时的实习生,也是我到火币后招的第一个人。有一天面试完一批人,中午和她一块吃饭时,她突然说:“谢谢袁老师把我招进来。”
“为什么突然这么说?”
“我跟着你一块面试时,突然想起你之前《5个小故事》那篇里的一句话‘人和人的差距,有时真的是比人和猪还要大。’我比起他们来差得好远啊。”
的确来面试的人个个都有光鲜的过往经历,对区块链行业也都有很深的理解。可是每个人都得经过面试的各种问题,还都得花6天时间做笔试大作业,笔试交作业后的录取率也就20%左右。包括前面说到的各位,也都是交出了精彩的笔试作业后才过关被录取的。王蕊是我招的所有人里唯一一个没有做笔试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