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疑惑:
为啥要分清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这不是医生的工作吗?
的确,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是医生的专业领域。
但这件事并不容易,医生也有把病毒感染误作细菌感染处理,错用抗生素,病情非但没好转,还出现白细胞下降
(尤其是腺病毒,临床表现和细菌感染类似,容易被错认为细菌感染)
。
还有不少人,出现发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不想去医院,给自己或孩子用药,更应该了解这两者的区别,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错误的治疗方法。
从2个病例,看区分两者的重要性
病例1 :
小明(4岁)突然发烧,体温达到39℃。家长立即带他去看医生。医生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发现,小明并没有接种过肺炎疫苗,但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其他病史。医生初步判断为病毒感染,并建议家长观察48小时。两天后,小明的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状态也恢复正常。
病例2:
7岁女生,高烧5天(体温39-40摄氏度),肌肉酸痛,咽痛,但不咳嗽。家长也出现发热症状。
家长担心孩子旷课,带到附近诊所看病,诊所做了血常规和超敏CRP化验,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误以为是细菌感染,用了5天的头孢曲松和中草药针剂,仍持续高烧。
➤错误的化验结果解读
血常规检查中,看到中性粒细胞比例高(91%),医生误认为是细菌感染,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细菌感染的标志。
细菌感染一般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而且超敏CRP也会高。
➤
忽略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儿童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早期,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特别是淋巴细胞减少,只有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
没有结合临床症状和季节判断
处于流感高发季节,且出现肌肉酸痛、咽痛、家长也发热等症状,应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
正确诊断和处理
到医院就诊,通过呼吸道6项检测,确诊为乙型流感核酸阳性。
输液后白细胞很低,中性粒细胞低,符合流感发热后2天血常规的特点,当然也可能与误用抗生素有关。
从症状上,能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吗?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不能单纯通过症状来区分,因为早期症状并没有特殊性。
如果一定要找出症状的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点:
➤
细菌感染
当孩子有细菌感染时,症状一般会比较严重。孩子可能会表现得精神不太好,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天)、怕冷、呕吐、头疼和肚子痛,这些症状会比较明显。
还可能有耳朵疼(中耳炎)、咽喉化脓(扁桃体上有脓苔,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为链球菌感染)、尿路感染(尤其是小于2岁的婴儿)和脓血便(细菌性肠炎)。
如果孩子发热超过3天,体温没有好转趋势,或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
病毒感染
孩子的精神状态通常会好一些,有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嗓子里有疱疹等症状,通常在48-72小时内逐渐减轻。如果孩子的体温在几天内有所好转,精神状态也不错,大概率是病毒感染。
➤
黄痰、黄鼻涕、绿鼻涕
有黄痰、黄鼻涕、黄绿痰等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全身都有细菌感染,可能只是局部的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有的细菌感染的症状和病毒感染很类似,所以不能仅凭以上症状,就判断是细菌感染。
比如,有些亚型的腺病毒可引起腹泻、呕吐和腹痛,甚至出现扁桃体红肿、覆有白色或灰色斑点的扁桃体炎等症状,容易被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家长怎么大致判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
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初步判断孩子的感染类型:
➤
年龄因素
3个月以下的婴儿,如果出现发热,不论其他症状如何,都需要高度重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免疫系统没发育完全,细菌感染的风险高,需要及时就医。
➤
精神状态
孩子的精神状态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即使发热,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但如果孩子显得非常疲倦、嗜睡或活动明显减少,就需要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
疫苗接种情况
如果孩子接种了肺炎疫苗和Hib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出现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这些疫苗极大减少了孩子感染致病细菌的风险。
➤
病史
如果孩子有免疫缺陷、反复尿路感染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病史,需要特别注意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这些孩子的免疫力较低,容易被细菌感染。
医生怎么判断,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
当你因急性感染性疾病去看门诊或急诊时,医生通常会做一些基本检查,比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沉、尿常规、胸片、超声检查、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等。
医生会看这些检查结果,再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感染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下面是
他们诊断的三个重要过程:
一、临床表现评估及鉴别
1. 流行病学信息
不同病毒和细菌感染具有季节性流行特征。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流行多发生在冬春季;肠道病毒、虫媒病毒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流行于秋冬季;麻疹病毒感染主要流行在春季。
2. 病史及体格检查
如前所说,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有一些差异,但不能单靠这些特征进行病原诊断。
3. 基本辅助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影像学检查等针对急性感染的基本评估。
具体来看看:
血常规
血象
指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的数量和比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通过血象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血液的健康状况。简单来说,就像是给血液做个“体检”,看看有没有异常,比如贫血、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迹象。
血象分类比总数更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血象总数告诉你血液中细胞的总数量,但血象分类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比如,白细胞总数可能是正常的,但如果你看一下分类,你可能会发现某一种类型的白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这种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
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一般会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尤其是像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有时严重感染反而会让白细胞总数下降。
注意三种特殊情况:
1)白细胞增多,但中性粒细胞不高。
2)白细胞正常或稍低,但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3)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增多(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
病毒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还有很多呼吸道病毒感染,比如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新冠病毒感染会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能会稍微增多,但是中性粒细胞(N)通常不会增加太多。
➤
病毒及特殊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流行性出血热,这些病毒感染常常会引起血淋巴细胞增多。
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杆菌等特殊细菌感染,也会引起淋巴细胞增多。
所以,只看血常规的变化,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不行的,需要结合其他炎症指标和临床表现来判断。
C-反应蛋白(CRP)
病毒感染时,CRP测定值大多没有明显增高(除了一些严重侵袭导致组织损伤的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通常不超过50mg/L,极少超过100mg/L。
细菌感染时,血清CRP可出现中等至较高程度升高,革兰阴性感染可发生最高水平的CRP,有时高达500mg/L;革兰阳性菌感
染和寄生虫感染,一般会引起中等程度的反应,典型的在100mg/L左右。
降钙素原(PCT)
PCT 是一种由 116 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主要由甲状腺的 C 细胞产生,血液中的含量很低。但当身体受到炎症刺激,尤其是细菌感染或脓毒血症时,身体多个组织都会产生更多的 PCT,导致 PCT 水平显著升高。相比之下,病毒感染时 PCT 的水平只会轻微增加。
所以,通过测量血清中的 PCT 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二、目前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HNL: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是鉴别细菌感染的重要标记物
PCR:高灵敏和高特异性的病原检测技术
NGS: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可检测多种病原体
三、未来可能用到的检测方法
未来还可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血液白细胞转录组,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或是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感染病原诊断中的应用。
以及红外光谱显微技术等新兴技术,更准确地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
总结
到目前为止,没有单一的指标能早期、准确地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所以,需要通过结合病史分析、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和各种检测方法,才能准确做出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