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刺猬公社
在传播格局急遽变化的大时代,内容行业大潮涌动。一只刺猬站在山顶上,瞭望这急速不宁的世界,默默记下每一个细节。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刺猬公社

20w+年薪招调查记者的“红星新闻”是何方神圣?

刺猬公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2-10 07:34

正文

导读
昨天在媒体人朋友圈用招聘启事刷屏的“红星新闻”,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他们是谁,想做什么?

  

By 金木叶


昨天,传媒人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被一条招聘信息刷屏了。

 

招聘方叫“红星新闻”——红星新闻?名字有意思。哪里冒出来的,很多圈内人都在打探。

 

招聘启事显示,红星新闻是由成都传媒集团出资6000万元致力打造的一款聚焦热点新闻的新兴媒体,“这里聚集了中国优秀的调查新闻记者和真知灼见的评论员;国内国际有价值的新闻,红星新闻都会冲在第一线,带来有锐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

 

招聘的岗位除了微博微信编辑、运营专员外,最引人注意的也是此次招聘数量最多的岗位——调查记者,要招10人,其次是评论员,有5人。对于调查记者,岗位要求显示,第一,要有两年以上新闻主流媒体从业经验;第二,需要突破能力强,能适应频繁出差。这倒确实是调查记者的工作常态。

 

调查记者负责的区域,并非局限于成都,而是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长春(哈尔滨)、兰州等地,一看就是要在全国布局的气概,涵盖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各地区。

 

而调查记者的酬待遇,也注明是:20万+。评论员也是20万+。

 

一些媒体同行在微信群惊叹,薪酬好高啊!确实,在这份招聘启事中,给调查记者和评论员岗位开出的薪水是最高的。

 

近年来,调查报道陷入危机。尤其是2014年以来,各大纸媒的深度部门都纷纷遭遇被裁撤或缩减规模的命运,所谓的“调查报道黄金10年”,已经成为媒体人唏嘘感叹的追忆。虽然新媒体繁荣一时,但中国社会整体还处于转型期,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事情还很多,缺了调查报道,“刺耳的声音不见了”,大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成都传媒集团创办的红星新闻,到底是个什么项目,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招聘调查记者,是诚心实意想做好调查报道,还是仅仅想要制造个噱头?做调查报道非常考验一家媒体的传承实力和抗压能力,突然冒出来的这个项目,有足够的底蕴吗?成都已经有一个新媒体项目——四川报业集团下的“封面新闻”,红星新闻是不是对标“封面新闻”的产物?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刺猬公社经多方打探,终于获知该项目是由《成都商报》主导,团队的基石是《成都商报》最有战斗力的国内国际新闻中心。红星新闻的总编辑由《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出任,执行总编辑则是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执掌《成都商报》国内国际新闻中心多年的编委蒋泉洪。成都传媒集团总编辑段后雷,任出品人

 

难怪要招那么多调查记者。熟悉成都媒体格局的都知道,至少在成都传媒集团里,还没有哪家媒体能有《成都商报》这样的调查气质。鼎盛时期,《成都商报》的深度部门,在国内跟《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的深度部门同处于中国媒体第一梯队,一度猛稿不断,干将如云。即使曾经遭受过很多挫折,《成都商报》做调查报道的心始终在跳跃着。

 

从红星新闻的招聘启事就可以看得出来,招聘方向很“成都商报”。


《成都商报》诞生于1994年,在同城的第一家中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砥砺下,很快就风华正茂,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90年代末,《成都商报》在中国媒体市场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存在,1999年借壳上市后,更是成为我国首家上市的传媒公司,号称“中国报业第一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播格局发生巨变,传统媒体纷纷寻求转型之路,外界也一直对《成都商报》的转型怀抱期待。但此前该报的转型动作并不显著,红星新闻的出现,有没有可能成为《成都商报》媒体业务转型的抓手?该项目只是《成都商报》尝试转型的一个小项目,还是被寄托了更大的期待?

 

带着这些疑问,刺猬公社独家专访了红星新闻的执行总编辑蒋泉洪。

 

刺猬公社:大家都很好奇,红星新闻是个什么样的项目?

 

蒋泉洪:这是个自上而下的项目,是成都传媒集团发起的一个新媒体项目,《成都商报》的方案中标了,这个项目就由《成都商报》具体来做,成都传媒集团力度很大,首期投资6000万元,更多的资金在后面。


刺猬公社:已经启动了吗?

 

蒋泉洪:2017年1月9日正式启动,已经有不少有影响力报道了,比如刚发的独家报道广西请富二代在办公室吃穿山甲的黄书记到底是谁。记者就是以红星新闻记者身份去采访的。


刺猬公社:从招聘启事来看,似乎想做调查报道和评论?

 

蒋泉洪:我们的思路是做国内国际的新闻,突发的、动态的、舆论监督的,以前兄弟们擅长做的这类报道,我们会加强。也会加强评论,所以我们会是调查加评论的新媒体,希望红星新闻能成为真相和思想的汇集地。我们的产品方向就6个字:锐度、温度、深度。以后可能还有财经文化体育的力量进来,因为不能太过于单一,我们要成为综合性的媒体。

 

刺猬公社:但业界的普遍认识是,做调查报道似乎不太能挣钱,没有盈利模式?

 

蒋泉洪:我们目前非常明确,只追求影响力,不追求经济上的回报,也不做创收和广告上的考虑。我们希望事情做得纯粹一点,先安心把事情做好。

 

刺猬公社:现在团队有多少人了?

 

蒋泉洪:目前有20多个人,我们把国内国际新闻中心都装进了红星新闻,作为班底来做。虽然近些年很多媒体的调查部门流失了很多记者,有些甚至都散了,但我们团队一直比较稳定,主力们也都在。像我们负责西南、华中地区的记者也都还在。红星新闻大概目标规划100人以内,在全国主要城市慢慢布点,逐步都布起来。但也不是那么好弄,因为现在好的调查人才还是很缺的。

 

刺猬公社:国内国际新闻中心是全部过来,还是也要兼顾报纸?

 

蒋泉洪:全部过来,我们围绕红星新闻来生产内容,生产出来的内容,符合报纸的给报纸,这样也会让报纸上的新闻更丰富,因为可选择余地多了嘛。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将商报的很多采编都转向这边。

 

刺猬公社:走澎湃新闻的模式?

 

蒋泉洪:对。以前我对澎湃新闻关注得少,去年专门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确实做得很好,新闻影响力做得很大,也证明纸媒转型这条路径是行得通的。

 

刺猬公社:四川报业集团以《华西都市报》为班底之前就做了“封面传媒”,是不是你们的竞品?

 

蒋泉洪:《成都商报》跟《华西都市报》一直有竞争,这点我们并不讳言,但我们做红星新闻,跟“封面传媒”方向不一样,他们是做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我们不是做互联网公司,我们就是一个媒体,我们要按照新媒体规律来生产和发布内容,要专注于内容。

 

刺猬公社:业内人觉得你们招聘记者的待遇还不错。

 

蒋泉洪:因为我希望做内容的人能体面地活着。以前有人说,一家媒体里,做新闻的人,收入不可能赶得上做经营的,最多只能拿到平均值。如果做得不好,连平均值都拿不到,但现在形势变了,做内容的黄金时代到了,内容值钱了,我认为我们做内容的,就应该拿高值。新闻的内容这几年衰落了很多,一是因为媒体投不起了,二是人都走了。新闻生产的质量都不行了,但社会对高水准新闻内容的需求一直存在,我们就是要做好这块。

 

刺猬公社:大家普遍认为做调查报道和时政评论风险比较大。

 

蒋泉洪:成都商报》在行当做了20多年了,我也做国内新闻做了10多年了,确实遭受过各种挫折,但挨打多了,经验也多了,也成熟了很多,我们会把好各种关的。我们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在这点上还是有信心的。

 

刺猬公社:《成都商报》目前状况怎么样,纸媒危机感受大吗?

 

蒋泉洪:应该说跟其他纸媒境遇差不多,也受到很多冲击,好在报社过去的成功,帮助克服了很多困难。虽然我们版面也缩减了,媒体业务方面的团队规模也没那么大了(内部做了分流,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离职)。但整体来说,如果说现在有些报纸已经揭不开锅了,我们也是感到阵阵寒意,转型的压力也非常大。

 

刺猬公社:大家都很好奇,《成都商报》在改革开拓上一度领风气之先,为什么这几年动作比较少?外面其实都非常期待《成都商报》能有所动作的。

 

蒋泉洪:我们曾经做到中国都市报广告收入的第一名,船大了,就不好调头了。其实我们有些新媒体项目还是做得不错的,比如我们四川名医、成都儿童团、谈资和一想科技等,但采编的整体转型还在探索。

 

刺猬公社:红星新闻已经成立公司单独运作了吗?

 

蒋泉洪:现在还没有,但我们是独立核算的,等时机成熟一点再进行公司运营。

 

刺猬公社:一开始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叫红星新闻?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蒋泉洪:我们取过好多的名字,比如“萤火部落”,觉得有点小气;后来想到了叫“头牌”,一度大家都觉得挺好的,英文名可以叫“top”,但有点像夜总会的感觉,后来领导定夺就叫红星新闻,因为红星路是成都的新闻地标,我们报社就在成都的红星路上,大家都觉得不错。而且,红星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高,也很主流,我们就是要做一款主流产品。


附:红星新闻招聘启事


(校对:张星钰)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