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听 TED 演讲时,有个难点——听和记难以协调:
光听不记
?听完两天就忘了,学而无所得,难以说服自己持续行动;
边听边记
?那就要各种暂停、后退、前进,从而协调听、记,操作琐碎,中断频繁,且不断切换任务进程,耗神费力还效果不佳;
先泛听第一遍,再细听第二遍并笔记
?努力有之,但这样一来,学一个 TED 的时间未免就要加倍,而第二遍记笔记,也还是逃不脱边听边记;
……
流程不畅,损耗的往往是学习动机,内心那一点小火苗,可经不了几番波折。
怎么办?
认知科学家对「学习」这件事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方向:
先专注听,听完后回忆最打动你的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笔记。
这就够了吗?这就够了,因为——
1.
先专注听,再专注写,更加高效。
听,就全程听,不用重复前进后退,不用在电脑窗口反复来回,高频切换加偶尔操作失误,让你的注意力常常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进入深度工作。一次只专注听或写当中一件事,能最小化切换次数。
因为任务切换,是一个不带来任何产出的精力消耗大户,刘未鹏曾用程序切换打过一个比方:
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实验结果也表明:大脑不能多任务。如果同时做两件事,那大脑只能——也只会——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工作过程中被打断,你将需要比原本多 50% 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出错的概率也会增加 50%(John Medina -《让大脑自由》)。
而先听后写,能最小化切换次数和切换成本。损耗的时间少了,真正在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切换减少了,全神贯注的深度工作自然就多了。由此,就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高质量的事。
2.
先听后写,借助回想来写下最打动你的点,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好。
首先借助「回想」来写笔记,是对刚刚听过的内容进行「回想测试」。而主动回想,按名课程 Learning How to Learn 主讲人 Barbara Oakley 教授所指出,是刻意练习的最佳形式:越努力回忆,越容易记住。
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来写笔记」,则更是极佳的记忆方式。因为,这增加了你写笔记的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y):不搬照 TED 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你写笔记会更吃力,但未来你提取知识会更快捷方便,俗称记得更牢。如果你愿意,还可在听完音频后 6 小时再写笔记,效果更佳。
你可能会有疑惑,这样岂不是会漏掉内容?答案是,当然会。但你真的需要把一个演讲全盘记下吗?往往,一本书不是每个章节都有嚼劲,一场比赛很难从头到尾都是亮点,一场演讲,自然也难以句句珠玑。拿走属于你的珍珠,这份时间投入就已值当。倘若苛求字字皆得,很可能单听一个演讲,就要时间精力投入巨大,伤神又疲惫,导致下次直接就不听了——而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当然,演讲只听过一遍,回想时自然难以俱到,不记得了怎么办?本着最小化切换成本的原则,你可以把需查证的细节,统统先用“【】”等符号标明,先写完笔记,再批量补充。坚定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
3.
践行这一方法,往往还有预料之外的益处——
比如,听演讲时可以跳出「狂敲键盘记笔记、关注到细节却忽略了主旨」的局限,能让你带着大框架去聆听,领会演讲,心有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