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让其话题热度即使在该剧完结后也持续走高,而剧情更是成为大众的饭后谈资。该剧在剧情中俨然一出“官场现形记”,好演员所塑造的官员形象也表现了我们对于高级官员和官场的想象,也满足了我们对“游刃官场”的想象。而剧中善于在各个势力之间游刃却不失原则的季昌明又该如何评价?又要怎样才能修炼到他的为官之道?
作者 | 范少伯
来源 | 知乎专栏 杯中窥人—— 影视剧中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沉沦
开篇之前,先说一点题外话: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韩信、张良、萧何都这么牛逼,为什么他们要依附刘邦,为啥他们不自己创业呢?
问题先摆在这儿,开始讲季昌明。
季昌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滑,一个是硬。所谓绵里藏针,外圆内方,是之谓也。
滑是什么?是侯亮平所谓的“掉片树叶都怕砸到脑袋“吗?不是的,滑是现实主义,是知道世事险恶,是向现实妥协,是自我保护,是顾全大局,是政治意识。
硬又是什么?是看准形势后,死死咬住,绝不松口,是理想主义,是坚持原则,或者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是博取站队利益最大化。
可以说,《人民的名义》人物塑造真的很传神,好几个主要人物,都非常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季昌明一出场,就把这种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搞笑,陈海一帮人晃着膀子,正气凛然出场,结果,帅不过三秒。
咱们的英雄大局长,立马吃瘪,乖乖跟着去汇报了。
本身这件事,从出于单纯把事情做好的角度看,陈海是对的;但是,陈海没有看到更大的图景,汉东政治格局山雨欲来的前夜,形势异常敏感。沙瑞金刚刚空降到汉东,检察院受最高检与省委的双重领导,这个时候,任何的小动作,都要考虑这位新省委书记的想法。
不请示省委(其实就是沙瑞金),往小了说,是不尊重省委,不尊重新来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往大了说,万一不小心乱抓人,咬出了沙瑞金的盟友,那岂不是拆新书记的台?万一得罪丁义珍的后台李达康,李达康是善茬?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遵守规矩。
这还是不是“掉片树叶都怕砸到脑袋”?年轻人往往年少气盛,特别是自恃有点能力的,往往容易一叶障目,只从事情本身角度去努力,值得引以为戒。
其中,同样年少气盛的侯亮平,耍小心眼把事情责任压力甩到季昌明身上,季昌明思维很周密,同样也考虑到了最高检与陈海方面的顾虑。
这里有一个细节,很多人也注意到了,那就是季昌明非常注重程序,非常犀利的追问手续的问题。这是谨慎,是自我保护,是老江湖,是政治家。
所以,这更加坚定了季昌明向省委汇报的判断。这些都是,滑的表现。
可是,后面在省委五人会议上,季昌明的某些表现,却又体现了其原则性。
比如,在提到手续问题时,季昌明撒谎了。这里,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是你,在这种情况,你怎么处理?在高一级的领导面前,领导已经提出了plan B,而从检察合规的角度来看,不追究倒好,仔细追究起来,这种方案是有问题的。这种压力之下,你是否就随波逐流,屈从了?
这里,就是双重领导的精妙之处。既是要对双方负责,又可以拿另一边的令箭当挡箭牌。
季昌明说手续传过来了,是对陈海、侯亮平之前手续正在办理的一个基本预判。同时,以最高检的手续,作为挡箭牌,扭转当前的局势。当然,说话的艺术不赘述,只说一点,如果实在到了要说服他人的境地,最好的方法是先把别人可能说出的理由说出来,再加一个但是。
还是贴出来,如何委婉的说话:三段论,先是附和对方,其次把对方可能的理由讲出来,最后一个但是。
附和对方:高书记(在场最高级,显示尊重),我尊重你和省委(暗指李达康,实质前面的高书记为虚,李达康为实)的意见。北京那边呢,已经把立案的手续传过来了,让我们拘(最高检的令牌,绵里藏针)。可要是规起来呢,也行。
对方可能的理由:先把人控制住了,以后不管怎么样都好办。(这其实是李达康心里想的,这个地方提的理由越犀利,说服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别人没法再用这个理由了)。
但是:(这里还顿了一下,“但是”后面才是真相啊,少年),从我们检察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这样比较稳妥。
这里,季昌明尽责了。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大路,该坚持的原则,还是需要坚持,至少,要讲出来。人家再要强上,那也是别人的责任了。
相比于主动向省委汇报这个动作,后面季昌明对李达康意见的委婉反对,还是前者卖的面子更大,更重要。李达康如果稍有政治水平,至少不会过分怪罪季昌明。
季昌明,不得罪省委(李达康算一个),目标达成。同时并没有无原则讨好,坚持了原则,为自己留了后路,真要清算,李达康万一出问题,季昌明也没问题。这就是一手软,一手硬,高明吗?
------------------
这里,高育良首次出场,手腕还是很高明的。不轻易表态(高育良目标:打击政敌李达康,不同意李达康的plan B),拉一派打一派,在自己大弟子反水、两位重量级人物(市委书记、公安厅长)表态plan B的不利情况下,实现了扩大化民主,让本来没有表态权的陈海也谈意见,达成2V2的僵持局面,成功把自己变成仲裁者。
然后就是汇报沙瑞金,在沙瑞金授意下,成功掌握主动权。民主集中制啊,同志们。只不过这个集中,是靠借势沙瑞金达成的。
那么,沙瑞金明明说的是“相机决断”。
为什么在高育良口中,就变成了“有所倾向”呢?
魔鬼隐藏于细节,一个人怎么描述一件事,就已经代表了他的倾向性。沙瑞金问高育良的时候,说的是“是不是最高检要我们协助他们办案呢?”
注意到“协助”二字了吗?
这里也可以看出,高育良之前打太极一般,就是不说正经事,也可能是想让沙瑞金先开口,避免了自己的描述,对沙瑞金造成误导,同时也可能想隐藏自己,因为高育良有所图,自己说出来不如让沙瑞金说出来。先观察沙瑞金的倾向性,再做解释工作。
------------------
季昌明的出场,就已经非常生动刻画出这个人的鲜明特点。后面的诸多细节,无不体现这一点。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吧。
刚烈激情,星辰大海,诗和远方固然美好,可是有没有体谅过,并不是人人都是超人,人也有艰难和脆弱?做理想主义者的妻子或者朋友,王大路,欧阳菁,还有易学习的妻子,恐怕也会很累吧。
不择手段,处心积虑,处处维护自家人的利益。做祁同伟的家人固然很好,享受多少好处。可是,某个时候,又会不会担心他胆大妄为,东窗事发牵连自己呢?或者戒备于他的阴暗呢?
但是,季昌明就不一样,人家固然有原则理想,但是深知世事险恶,人生不易。既是现实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完全妥协。所以,中庸之道强调的“允执厥中”,可不是毫无主见的和事佬哦。
后面戏谑指正侯亮平,身为局长,举止轻浮吹口哨的小细节,就不列举了。
我们只说说,在沙瑞金当面表现出对季昌明的不信任之后,季昌明如何通过一场汇报,就站到了沙瑞金的队伍里去了吧。
在任命都没有正式表决的时候,提前就与侯亮平谈话。这里,季昌明热情向省委(沙本人)靠近:人家和侯亮平谈话,季昌明又是小本本,又是不停表态的。
有没有三胖家的风采?
原谅答主的恶趣味,哈哈。
但是,沙略带敷衍。
同时,当面给了侯亮平一把尚方宝剑,顺带震慑一下季昌明。
老季脸都绿了。(你的大领导,在你们领导面前,直接和你说,你可以直接越级向大领导汇报工作,想想里面的套路)
所以,季昌明需要一次机会,消除沙瑞金由于自己汉东老干部的身份而带有的怀疑态度。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不,欧阳菁事件爆发,季昌明有了与沙瑞金面对面接近的机会了。
请一定记住:任何时候,都要明确自己要干什么。这里,欧阳菁事件汇报只是由头与切入点,季昌明的核心目标是向沙瑞金纳投名状,保证站队成功。
季昌明去汇报,首先开局也不好。因为沙瑞金对他有偏见,而且可能知道李达康的事,预料季昌明可能和之前高育良一样,来告李达康的黑状。
毕竟,检察院一般有事情,刑事案件公诉之类,最多到政法委书记汇报就行了。现在季昌明过来,还是“有急事”,还是绕过高育良向沙瑞金汇报,那肯定是涉及反贪局的案件了,而且还是涉及省委领导的贪腐案。
所以,如果是我,肯定也猜到是要咬李达康了,说不定就是高育良派的第二波说客,毕竟你检察院和高育良是一条线的。而沙瑞金刚对李达康有所了解,有所偏爱。自然要冷落一下,或者给季昌明设置障碍。
你不是说“有急事”吗?我偏就慢一点,让你不爽。这里也是隐形控场,你说急,我偏偏不能跟着你的节奏走。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冷场与尴尬是一种折磨。在沙瑞金的手里,冷场与尴尬是一种武器。感受到权力的气场了吗?老季可得绷住啊,别坐立不安的。
接下来说正事,季昌明汇报工作,很客观,但是有些词眼还是很有杀伤力。
“就在今天我们正式决定传讯欧阳菁之前,他们夫妻突然之间签了离婚协议,办了离婚手续。办完之后,欧阳菁要马上出境,到美国洛杉矶去。于是她就坐上了李达康书记的专车,他们双双去了机场。我们的反贪局长,侯亮平同志,得到这个意外情况之后,采取了果断措施,在机场路的出口,把他们拦下了。”
是不是看起来很客观,但是其中也绵里藏针。其中,两个词语非常有杀伤力,属于不是客观陈述,但是带有很强情绪引导的词语。
一个是“突然之间”,一个是“双双”,其中,这个“双双”有点让沙瑞金警觉和反感了。差一点,沙瑞金都快给季昌明坐实了高育良说客、属于汉大帮的结论。
这两个词语背后的杀机是:“突然之间”隐含有人勾结通风李达康,李达康是耍政治诡计,弃车保帅;“双双”隐含李达康徇私枉法,用专车庇护前妻。
至于季昌明为什么会这样说?那是属于用力过猛。
沙瑞金不信任我,我怎么办?
投其所好。赶紧翻翻上次记的小本本,哦沙瑞金要铁腕反腐,那我就紧跟这条指导思想。多给沙瑞金整点反腐猛料,沙瑞金应该会认为我是反腐先锋。
差点就把自己坑了。所幸还算有分寸,小心思没动太多,仅仅只是两个词语。所以,关键时候,不表态,不露出倾向性,有多重要。
还记得教父里面,大儿子桑尼仅仅只是在与毒枭的会议上,说了一句复述性话语,就引来老教父饮弹接头、家族几乎倾覆的厄运。为什么?因为被人精看出了,你有兴趣,这就是倾向性。
所以,不懂一点道行,有时候你都搞不清楚是怎么死的。这里,真佩服毒枭的执行力。
沙瑞金回应了,就是针对这两个点回答的。在回答离婚问题时,沙瑞金的倾向性太明显了,竟然说:“是我建议他尽快把婚离掉的”,这都有点脱离事实依据了,明明就是李达康想离,汇报一下沙瑞金而已。
所以,“突然之间”不攻自破,你总不能追着说,李达康“突然之间”离婚,是沙瑞金犯错误了吧?
一下子,季昌明就明白了,脸又绿了,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赶紧挽回一点,大水冲了龙王庙啊。
第二点,沙瑞金倒是没法一下子圆过来,但是,季昌明的反应就很有趣,明明一开始气势汹汹的“双双”,现在变成了“按说不应该啊”,你到底是按什么说的?一下子搞得好像李达康口碑有多好似的。
按沙瑞金说的啊。沙瑞金这么强力为李达康站台,那就是按说,李达康不会犯错误。
我可以说见风使舵吗?反正季昌明的“滑”,也不差这一回了。
当然,后面沙瑞金也探了下底,别这李达康真有问题,把沙瑞金给拖下水了。问了欧阳菁的问题,只有受贿50万,立马不置可否了。
算事儿吗?
我家.com书记那是肯定、一定还要继续保的。
好了,汇报的内容也结束了,按说,您老季也该退场了。
但是,老季绝不能、也不该这个时候退场。这个时候退场,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季昌明汇报了工作,告李达康的黑状,李达康偏偏就是沙瑞金的人。
所以,在沙瑞金回答问题的时候,沙瑞金已经表明了立场:信任李达康,保护李达康。
李达康是谁?还需要像小baby一样被人保护?谁能伤害他?汉东这巴掌大的地方,数来数去也就两派人马,沙瑞金心中的敌人是谁,那不是呼之欲出吗?
好了,思路有了,还得有操作。教给你思路,你知道怎么操作吗?
不一定完全按照季昌明的套路来,你也能达到目的,那你就算真明白了。
要想说明自己其实是沙瑞金这一队的,再多的表态都没用,我多爱你,我多支持你,那叫场面话。之前季昌明也表态了啊。
有用吗?没用。所以,该出血的时候,就应该狠一点。这个时候,最朴素的手段,就是纳投名状,自绝后路,告诉沙瑞金,谁是我的敌人。敌人一样,那自然就是盟友了。
因为一旦你自己树立了敌人,敌人肯定会听到风声,也会把你列为敌人。这样,你以得罪一帮人,忍受一帮人潜在伤害你的风险,博取另一帮人的信任。这就是投名状的基本原理。
那些认为季昌明会被人欺负,会背黑锅的,你们还真把长相老实的人当小白兔了?
其实这里面,一直背黑锅的,最可怜的人,明明是祁同伟好不好。身中三枪的英雄事迹,有哪个人帮忙在大领导面前提过?最后是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孤鹰岭上的孤傲与荣光。
所以,季昌明现在的任务,就应该是告高育良的黑状。高育良是自己的上级,直接告状显得自己忤逆。
而祁同伟与高育良的关系,人尽皆知,恰好祁同伟做事不擦屁股,把柄太多,真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那么,怎么把话题引到这里呢?这就是技术性的问题了。
这些,都是在沙瑞金回答问题的电光火石间,季昌明必须很快想到的。
所以,在沙瑞金回答结束的那一瞬间,季昌明本该结束会谈离开,但是他强行插入一个话题。
这个话头老实讲,不算高明。甚至有一点侵犯性,显得不太尊重沙瑞金。
沙瑞金是什么人,需要你教他做人?况且这个提议也不合理。
果然,被沙挡回去了。
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只是季昌明用的一个起头,沙瑞金同不同意、会不会觉得不尊重,一点也不重要。季昌明关心的是更大的图景,站队,告黑状。
难为厂公了,一把年纪还要玩脑筋急转弯,能想到这个话头,已经算可以了。如果是事先做好的预案,那就更难得了。
果然,季昌明借此引出了另一个话题,李达康在电话里讲了一个“政治小团伙”的问题。稍微冲淡了一点强行教沙瑞金做人的不尊重感。
这个话题过渡还是挺不错的,不露痕迹,立马切换频道啊。
既然话赶话都聊到”政治小团体“了,那不得狠狠告一把高育良汉大帮的黑状了吗?这次,不就正说中了沙瑞金的心事了吗?这次,老季算是把准脉了。
这哪里是李达康有一些想法啊,分明就是借李达康的名头,说出那个人嘛。不就是诱导沙瑞金说出汉大帮,好狠狠趁机抹黑一下高育良,实现向沙瑞金效忠、让沙瑞金信任的目的。
后面,就是两位大师揣着明白装糊涂,满嘴黑话的互飙演技了。
沙瑞金:你这老头,眼头倒挺活络,想投靠沙家浜?我且量一量你的深浅。
季昌明:这小金子,倒是直奔主题,人家还没想好呢。赶紧缓缓趁机打腹稿,这里,说错一句,都将功亏一篑。
沙瑞金:都到这份上了,还想耍滑头?不拿出点干货,怎么显得出诚意?
季昌明:继续打太极,这汉大帮,我要是傻呵呵承认有,必然涉及到有谁?没有证据说不出来,那就是莽撞污蔑同志;强行点人,又没有证据,那我这得得罪多少人。投名状也不能这么纳,亏大发了。但是,也不能不说,不说就违背了自己辛辛苦苦引起这个话头的目的,也别想站队了。
接下来季昌明的表现,那真是政治家级别的。
是你,你的思路是什么?
”云里雾里,似有似无“,汉大帮到底有没有,和我季昌明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需要说明白:我这边,是”无“;您的敌人高育良那边,是”有“,就完事啦。
把自己撇清,给沙瑞金的敌人泼点脏水,我可以毫发无伤完成站队。如果分寸拿捏得好,给沙瑞金的敌人泼的脏水又不痛不痒,不会被追查下去,那就是啥事都粘不到自己身上。
但是,对沙瑞金而言,就算他看穿了,也依然会接收这份投名状。
所以,季昌明首先说自己不是,你看看,我手下的陈海、侯亮平,都是高育良的学生,他们都不是汉大帮,嘴里说着侯亮平、陈海,实际指的是我季昌明。
为什么侯亮平在前,因为侯亮平铁板钉钉是沙瑞金的人,这是借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季昌明从来对侯亮平爱护有加,甚至放下身段。
这里,沙瑞金的小动作很有意思,内心戏:你一提这两人,我就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行啦,知道你不是。
老季还怕沙瑞金没听明白,轻微将军一下,想听沙瑞金的表态。
当然,一看沙瑞金没上套,立马自己回答”我是不信“。
领导者的权威在于领导有控场权,下属不宜随便问领导实质性问题,逼领导表态。
季昌明留出的这点时间,恰到好处。
沙瑞金心里挺好笑的,留了这么久的糖果,最终还是给了季昌明。
千等万等,等的就是这句话。沙瑞金:好了好了,知道你不是汉大帮了,行了吧。
季昌明:如释重负,安全了,一口老烟牙,咧成一朵花。
沙瑞金:我有那么好搞定吗?我沙某人向来恩威并施,虽然我现在相信了你,但是,你也没完全安全,以后用行动表现吧。
侯亮平需要提醒?人家是沙瑞金手里的剑,是基本盘,这话是说给季昌明听的。季昌明要是傻乎乎真去提醒侯亮平,那就太好笑了。什么?你说你差点信了?
嘴里说着侯亮平,实际敲打的是季昌明。沙瑞金会不懂你这些小套路?
开心不过三秒,伴君如伴虎啊,我都脱光光了,人家还不能完全相信我的清白,唉。
看来我还得下猛料,想要左右逢源、不得罪人是不行了。下面,似有似无,说完了“无”,就得说说“有”了。
虽然说了“有”,但是说得很轻。同学聚会,有什么好说的?当官的就不能同学聚会?还点了高育良的名,“有几次以高育良的名义组织”,这都不算事。
这一回,沙瑞金怎么没像维护李达康那样,驳斥季昌明,没有证据,不能瞎猜测。
季昌明说的这些,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本质上还是表态。
当然,沙瑞金也收到了这份表态。最后,总结陈词,不要受李达康影响,也不要管高育良怎么想。李达康都离婚了,这个时候当然会乖乖的,其实就是不要受高育良影响,小题大做乱咬人。
最后,让季昌明传话,就是沙瑞金给的最后糖果。既表明了对李达康的欣赏,也表达了对侯亮平的欣赏,让季昌明传私房话,表明了对季昌明投靠自己的认可,你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啦。
“要不是他果断出手,拦下了李达康的车,挽救了李达康的政治生命,我们汉东省,就要失去一位能干事的改革大将了。”
最后,自然是二人互相吹捧,谈笑风生。隔阂再也没有了。
想想刚进门的时候,沙瑞金的冷处理与沉默;想想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沙瑞金的敷衍不信任。再看看现在,两人不是已经开怀大笑,心有默契了吗?
哪里像高育良,开始说的时候已经尴尬了,到结束都快吵架了。两人距离只能越拉越远。
接下来,季昌明通过这一次汇报,自证清白,站到沙瑞金的队伍里了。接下来,他在对手发起反扑时,死死紧跟沙瑞金的队伍,与对手死磕到底,完全出乎对手的预料(以为他快退休了会怕事软弱),最终成为沙瑞金的功臣,在政治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老树开花,灿烂一把。
第一排左起:季昌明,田国富,李达康,侯亮平。
多说一句,其实高育良和季昌明,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两人心底都有理想主义的火焰燃烧,但是又都对现实的黑暗冰冷了解并妥协。
季昌明的世事洞明,来源于生活实践与性格上的包容与亲和;高育良的人性宽容,来源于法学熏陶对人性复杂的体会,每天接触的都是血淋林的案例,都是人性的底线。
正是因为对人性的了解,所以才会对人心怀悲悯。同时,也一再强调底线。只是高育良的性格,始终带有书卷气,不太容易像季昌明一样融入圈子。
高育良,可惜了。放在教授的位置上,多好!
------------------
好了,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韩信、张良、萧何都这么牛逼,为什么他们要依附刘邦,为啥他们不自己创业呢?
我的标题:才智卓绝,泯然于众。其实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也许很多人会反驳我,季昌明怎么能算“泯然于众”?全国才多少副部级官员?
可是,如果我说,也许季昌明穿越回古代,也许他就是张良,韩信,你信吗?相对于他的才华,到退休的年纪才做一个小小副部级官员,是不是太屈才了?
你肯定不信。
如果我再说,也许我这种毫不起眼的小罗喽,穿越回古代,也许我也可能是张良、韩信,你恐怕要开始肆无忌惮嘲笑我了。
当然我没有那么自恋,只是做一个比喻。
从才智角度,季昌明确实非常优秀,我在剧中也就觉得沙瑞金和他棋逢对手。
但是,这样的人,我可以说并不罕见,所谓不世出的天才,无非是恰逢其会,赶上了好时机而已。
也许,在你我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我就见过才智过人、眼光毒辣的乡村教师,也见过如沐春风、世事洞明但又很有原则的国企小领导。也许他们和刘邦、张良并没有多大区别。
是的,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就曾一语道破真相:“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厕所里的老鼠就活该战战兢兢,惶惶度日?仓库里的老鼠真的更牛逼,所以才悠哉游哉、气度雍容?
以前看过这个故事,知道这个故事,但是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故事。
我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我相信历史是由精英推动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单纯从素质能力上讲,精英其实是大量存在的。
而精英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是功能,是位置。
社会运作,从效率的角度,必然会产生管理人群的职能。而从管理的角度看,职位是稀缺的。自然播种的时候,精英的绝对数远远多过位置。
至于为什么是A精英,不是B精英,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问题了。既有个人的努力,更多还是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有那么牛逼?是的,这个世界的底层法则,就是自然选择,就是为适应环境设置的。
如果这个世界的自然定理是用进废退(啄木鸟一直啄木头,嘴巴越用越长),那我相信,一直持续的努力是有效的,人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可惜,这个世界的自然定理是自然选择,这也是非常牛逼的策略。老天爷不问对错,广泛撒种,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最后由当时的环境等各种因素决定,最适合的成功。
老天爷每次生下啄木鸟,嘴巴长的短的中的,各种都会造出来。最后嘴巴长的胜出,因为最适合环境。
但是,并不是长嘴巴就一劳永逸,不断的选择,可以强化长嘴巴,但是每一次生小啄木鸟,都是一次重新洗牌。一旦环境变化,也许筛选的条件就不一样了。原本长嘴巴是优势的,新环境下,也许要被筛选淘汰掉。
这就是世界的残酷,世界为什么这么残酷?因为环境总在变化中,为了让生命最大可能延续,必须保持多样性,供自然神选择,保证不管大自然出什么牌,生命中总有一类可以适应。
硬币的反面就是,不管大自然出什么牌,生命中总有一类不能适应,会被无情淘汰。
所以,为什么穷人要多生小孩?千万不要小看朴素的哲学智慧,多生小孩,就是人为进行自然选择,制造多样性,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高阶层的人,思维习惯是用概率看待问题的。
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相,也许就是,到处都是刘邦、张良、韩信,但是皇帝、将军、谋臣的位置,只有那么几个。最终,幸运的那几个刘邦、张良、韩信,成为历史上的、你所熟悉的刘邦、张良、韩信。
而如果张良、韩信在刘邦已经隐隐得势的时候,自认为自己是不世出的天才,才看不上刘邦这点根基,选择自己创业,或者等待。也许,他们一辈子也许只是我们身边那个有点厉害的人。
有时候,光环看起来美好,也许不是人本身散发的,而是那个位置散发的。
毕竟,姜子牙6、70岁,还可以等到周文王,如果没有等到周文王,他什么都不是。
季昌明这么牛逼,也只是这么一个小官,也许,这才是历史的常态。所以,才智卓绝,泯然于众。
听起来有点令人绝望。相反,我认为这恰恰隐藏了世界的密码。
去环境需要的位置吧,也许,你只是非常普通的老鼠,甚至,你比一般的老鼠还要笨一点,但是,去到仓库里,也许你还能混得衣食无忧。
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正文结束
个人微信交流:juxiu9999
※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