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杭州地铁哪些站点有站台卫生间? ·  7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市区将新增一家三甲医院! ·  2 天前  
余杭发布  ·  元宵赏灯会下雨吗?晴雨接力赛开启!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招人啦!余杭3场招聘会即将开启! ·  3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2025央视及各大卫视元宵晚会播出时间一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我见过最聪明的爸妈,都懂得把自己当“外人”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1-22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孩子的成长,你退一步,他才能进一步。

最高级的养育智慧,是在孩子面前有分寸。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如何对待假期

是拉开孩子差距的分水岭

1月23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

虎妈准备了一系列语数外学习方案

助你做好规划,抓大放小

带孩子过一个充实、高效的寒假

▽▽▽

作者 | CMS蒙台梭利教育
来源 | CMS蒙台梭利教育(ID: CMS-Montessori)

“我是他妈(爸),我不管他谁管他?”

爸爸妈妈们似乎习惯了给自己套上名为“父母”的枷锁,一边以此为底气,干涉孩子的生活、工作和婚姻;

一边又以此画地为牢,让自己甘愿为孩子奉献一生,从时间到金钱。

他们感叹着孩子的“长不大”,未可知,正是因为自己放弃了成长,儿女的成长才因此受阻。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逐步的独立;而父母的成长,是一场得体的退离。

当你能完成从“自己人”到“外人”的过渡,你会发现你和孩子都轻松了许多。

在育儿的过程中,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边界感”,是帮助孩子学会经营自己人生的关键。

妈妈把自己当“外人”
孩子更自律
2018年,一起日本女子弑母分尸案引爆日本社会热议,到底是什么矛盾能让一个人以“分而抛尸”的方式残忍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媒体追踪调查后, “教育虐待” 这一名词被推上热门话题。
被害人30多岁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一起生活,20多年单独拉扯女儿长大的经历,让她对女儿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女儿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机会,从生活琐事,到报考的学校与科系,全部由被害人单方面决定。
为了“督促”女儿,她严格管控女儿的生活,用十分极端的方式逼迫其连续复读9年。
逼女儿写血书保证通过考试,为了方便监督女儿洗澡也在一起,甚至雇佣私家侦探追踪女儿的行踪……
在她的精神压迫下,这位母亲以“教育”之名,行“精神虐待”之实,逼疯了女儿,也害死了自己。
杀害母亲后,女儿在社交网站上写到:“终于打倒怪物,从此可以安心了。”
被“怪物化”的母亲,和背上了“弑母”之名的女儿……这是一场伦理悲剧,更是病态教育下,一个母亲的悲哀。
孩子的自律,从来不是“管”出来的。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意志力源于选择。
选择是意志力形成的关键。孩子自发地选择他所要做的事情,并且不停地进行重复,进而发展自己对行为的认识。
自律是一个孩子最顶级的修养,意志力和自控力强,孩子自然就更自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都需要自律来发挥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自律真的像许多家长做的那样,是靠无缝衔接的监督和事无巨细的管制养成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 “管控”是毁掉孩子自律最直接的方式。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帮助孩子自律的第一步。
有秩序的、良好的环境氛围会帮助孩子形成自律规范的意识,而不讲规则的教育方式,杂乱不堪的生活环境会助长孩子的放纵心理,影响他们自控力的建立。
研究发现,平等、民主化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进而帮助孩子建立高度自律性。
妈妈要学会把决定权留给孩子,尽可能的做孩子生活中的“旁观者”,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给孩子建议,而不是意见。
合理范围内的自由,不会让孩子成为杂乱生长的野草,却能助长孩子“春风吹又生”的韧性,加强孩子向阳而生、自律发展的执着。
妈妈把自己当“外人”
孩子更独立
前几天遇见一位网约车司机,是个六十多岁的大叔,话不多,但中途接了一通儿子的电话后,突然一改沉默开始絮絮念叨:
“年轻的时候闷头干,挣钱养儿子,老了还要闷头干,挣钱给儿子养儿子!几十年跟头驴似的,把他养的这么大了,除了伸手要钱什么都不会!快四十的人了顶不起一个家,可是有什么办法,他是我儿子……”
他声音高亢,笑声突兀又干涩,抑制不住的絮叨之下,是对儿子而立之年仍不能自立的茫然无力。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独立?也许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越来越“无微不至”。
父母对孩子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尤其对于妈妈们来说,她们的爱较之爸爸要更加感性、更加细腻,因此对孩子涉及的桩桩件件事情总也没有放心的时候。
但其实,父母不厌其烦地为孩子操心、替孩子筹划,都是为了让孩子未来走进社会,有足够的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事业。
但忙着忙着,就模糊了初心,恨不得凡事为其代劳。
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明白,孩子在出生之初就开始渴望独立,追求自由。
蒙台梭利博士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提到,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
他争取独立时,第一个有意识的要求就是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他人的干扰,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
儿童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获得成长发展的,伴随着他们身体上的独立,儿童就会实现心理上的独立。
试想一下,当你一次次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就如同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设置了一块巨石。
不仅在逼着他们绕远路,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因此延误的发展,更有可能错失这些独立尝试所带来的成长可能。
试着从父母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吧,把自己当作一个“外人”,把孩子当做“别人家的小孩”,思想上的弦也就绷得没那么紧了,对孩子的事也就没那么事事掣肘了。
这时候,你再尝试用欣赏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尝试,你会发现——“我的孩子原来这么棒,他其实什么都可以”。
想让孩子独立,父母“置身事外”的信任,是重要且关键的一步。
妈妈把自己当“外人”
亲子关系更融洽
童年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尤其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心灵创伤大多都来自成人的压抑。
家庭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话》的开头,一个小女孩哽咽地提问:
“如果,我是让你们一直失望的小孩……你们还会爱我吗?”
下一秒,片中的妈妈皱着眉狠狠抖动试卷的声音响起,屏幕前的许多人心头一凛,此刻明明没有人开口,但好像已经把大家带回了小时候爸妈开完家长会,我们“等待审判”的忐忑里。
妈妈总希望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也许还能发挥点作用。
但孩子内心的委屈和情绪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挥发,只会慢慢积累,然后在青春期引爆他们的叛逆和反抗。
亲子关系本是一种优势,让孩子对爸爸妈妈有着天然的信任,是一种双向的感情输出。
而许多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恰恰是因为父母过度的控制欲和高要求,让双向的感情输出变成了单向的命令和管制。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 想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和你说心里话,方法很简单:不指责,跟他做朋友。
而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指责。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什么才是孩子真正期待的?
答案就在上面的短片里,孩子们那些渺小又简单的请求:

我快乐时,可不可以陪我一起微笑?


我失落时,可不可以抱抱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