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都有淘气的时候,都有一段时间“人嫌狗不待见”,让爸爸妈妈为此头疼不已。在西方文化中,儿童是平等的,孩子可以将爷爷奶奶告上法庭。在我国,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很严重,将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里敢舍得打孩子?没有孩子打妈妈就不错了。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图:
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不买,任性气大的儿子竟开始抓母亲头发。母亲央求道“快放手,好痛。”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但被男孩的一声“你滚”喝退。男孩更加张狂,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有气无力,最终只好向儿子屈服……
其实小孩心里都有数,他们有时候也很乖巧,也会讨巧卖乖,给爸爸妈妈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爸妈给予的“骄纵宠爱”,于是,大多数孩子必然会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
爸妈打孩子,其实也是打在儿身,痛在我心,颇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在东方家庭教育里,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之下出孝子,你不打他,他不知道你提倡什么,严禁什么。有时候,适当的“动武”,还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你苦口婆心说一百遍,孩子还是不听要强。
那么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打得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是一门学问。
下面四种情况,父母可以打孩子。
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到处摸摸,到处尝尝,或者喜欢到一些危险场所。然而,由于孩子年龄太小,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或者自制力差,理解了却管不住自己。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一个人偷偷溜到马路上玩,搬弄暖水瓶、玩火等等。这个时候,一时的心慈手软,不能有效制止这些行为,很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家长要记住一句话:
宁要孩子痛一时,不要亲人悔一生。
当孩子小时候
的某些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长大后可能
会
发展成
违法行为时,
要力行制止。比如
:
偷东西去买自己喜欢买的东西;
还有
很多小男孩
,
喜欢欺负弱小,并以此为乐
等等。
过于
自私
,
不懂分享,不懂关心人,
自我为
中心,
性格乖张
,
做事
一意孤行,从不为别人考虑,
心中
丝毫没有
他人
的位置。
长此以往,
学校与同学难相处,
长大后
难适应社会。
这种情况
,大多
发生在
从小被宠坏
了
的孩子
身上,爸爸妈妈要
及时帮他们纠正。
有些孩子,
在爸妈和老师的多次提醒后,照样我行我素,故意
犯错
,犯规之后
还丝毫
不认错
,下次
还
是
继续
犯错。这种情况,
可以
“动武”制止
,让他意识到什么是雷区,不可再犯。
孩子在1~3岁的时候,活动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这一阶段体罚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并且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这个时候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留下阴影。等到12岁之后,孩子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应形成完整统一的自我,这个时候体罚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效应和报复心理,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
家长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以后再遇见这些事时,就会联想到犯错的不愉快后果体验,就会警醒自己不去触碰挨打“雷区”;每次体罚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讲明道理,说明危害,对他进行正确引导。不能只给孩子留下挨打的“痛”,更要在这个基础上给孩子留下为什么受“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