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月15日 13:00-20:30;
地点:杭州西溪天堂艺术中心;
购票:
7月10日(周一)下午14:00
,请至“一个礼物”微店购买,详见文末【购票指引】。
【讲者介绍】
吴俊勇
艺术家
记忆的部分会不断冒出,渗透进作品的每个细胞中。
吴俊勇的作品包括但远不限于:俚语词典,将日常生活中许多约定俗成的俚语用生动的图像表现;千月,如果有一千个月亮在江面漂浮,他把这种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变成了装置艺术和动画作品;微表情,那些“辣眼睛”的小人里包含了他对网络传播的理解,他会想象这些表情有一天从一个青海牧民的手机里重新传给他……
吴俊勇的普通话不好,他说一席的邀请对他是个挑战,但想象站在舞台上的讲述,这个事件本身就像是一个作品,他会好奇这件作品最终会长成什么样。
吴俊勇作品 《千月》
钟扬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高原反应差不多有十七种,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每一次去我都有那么一两种。科学研究嘛,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
为了盘点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钟扬来到西藏,十五年间,他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青藏高原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他说数百年后科技可能会很发达,但很多物种灭绝、很多基因会发生变化,再想寻求几百年前的基因就很困难了。
张杨
导演
我拍的是每个人的一点小愿望,内心里面的愿望。
2013年底,导演张杨带着一个二十多人的团队,和十一位藏民素人演员一起踏上了芒康到冈仁波齐为期一年的朝圣之路。《冈仁波齐》没有程式化的剧本,全是从路上即兴挖掘故事和人物,再转换成电影语言表达:吃饭、睡觉、磕头、念经……这部有着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从上映首周最低排片只有0.9%到后来突破8000万票房,成为今年国产艺术电影的一匹黑马。
《冈仁波齐》是张杨的第十部电影,他的代表作有《爱情麻辣烫》《洗澡》《落叶归根》《飞越老人院》《昨天》等。
电影《冈仁波齐》主题曲
许卫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当你看到里面发生的故事时,这个坑就活泛了,它是有血有肉的。
一件修复好的武士俑刚出土时是什么样?许卫红的答案是: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的碎陶片,最重的四十多公斤,最轻的不足一克。从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许卫红有一半的时间在参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2009年,她担任了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领队。在三年的时间里,她和队友们不仅发现陶俑、车马和兵器,还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到了更多隐藏其间的秘密,比如兵马俑的彩色装容与雕塑方式,一号坑的工程质量与早期破坏,以及秦代兵役制度和物勒工名制度等等。
现在,许卫红正在主持秦都咸阳城大遗址考古工作,试图从残存的遗迹中,拼接出更深阔的历史面貌。“考古从来不是为了挖宝,一片石磐残块、陶盆残片,都有它们的前世今生。”
张娜
服装设计师
一件衣服反应一个时代,不管你记不记得,你的衣服都记得。
“再造衣银行”始于张娜七年前的一场实验。不同于张娜个人品牌FAKE NATOO的时装作品,“再造衣银行”用被丢弃或捐赠的旧衣服进行再设计。在她手里,任意两条牛仔裤可以拼成一件全新的牛仔夹克,任意两件衬衫可以变为一件新的长款衬衫……每一件都具有独特性且能进行一定的量产。“就像我在海边开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大排档,每天渔船打回来什么食材我就做什么……当然,也会有失败的。”
张娜作品
徐腾
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在读)
我琢磨古建筑有些年头了,去了这里之后就发现这是为数不多的现场比照片更震撼的地方。
徐腾是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博士,特别喜欢人民群众自己搭的房子,不讲什么美学不美学的东西。他运营的公众号“不正经历史研究所”里搜集了各种“不正经”的民间建筑, 它们和当下人们生活的日常联系紧密,是观察民间文化形态的有趣入口。
田霏宇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一个展览的意义,远远大于吸引人们来到这个实体空间。
从2002年参与策划了798第一个画廊的第一个展览《北京浮世绘》,到《艺术界LEAP》杂志主编,再到北京著名公益艺术机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最年轻的馆长,田霏宇 (Philip Tinari) 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圈最活跃的外国人之一,田霏宇尝试着给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增加一个国际的维度,既把中国艺术家推出去,也把国际艺术家的展览引进来,已经为来自全世界逾四百万名观众呈现出百余次艺术展览和超过三千个公共项目。
文贤继
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育项目负责人
要完整地保育米埔的生态,必须同時保育米埔自然保护区以外候鸟依賴的生存环境。
米埔是位于香港西北角的一片咸淡水海岸湿地。每年冬天,近六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等北方飞往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越冬,米埔成了迁徙航道上最后的陆地补给站。从1983年开始,寸金寸土的香港将这片湿地列入保护区,开始改造基围和鱼塘,为这些鸟类营造各种湿地生境,比如根据水鸟的脚长人工控制基围水位,每年挖掘囤积的淤泥,清理那些生长过快侵占水域的芦苇,把380公顷的基围鱼塘打造成了候鸟天堂。
米埔自然保护区(向左滑动)
赵逵
建筑学者
从盐的角度来看历史,很多事情会以另一番面貌呈现。
十二年前,为了研究土家族吊脚楼的分布,赵逵开始走访巴蜀地区的深山。他无意间从当地老人口中得知,若想找到这些古老聚落,可以沿着“古道”前行。而这些衰落的古道曾因一样东西繁盛一时:盐。接下来的十余年,赵逵开始从建筑学的视角,研究古道上的“盐文化”:为何盐道上刚好三十里一小聚落、六十里一大聚落?古道上繁华的九宫十八庙到底是为谁而建、为何而建?为什么说徽派建筑文化的辉煌与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购票指引】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