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下中农刘姥姥,在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勇闯荣国府“打秋风”之前,开了个家庭会议。
主持人刘姥姥;与会者:女儿刘氏、女婿狗子。
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年成不好,活不下去了,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刘姥姥首先发言。她总结了目前的严峻形势,严厉批评了女婿不思进取打老婆的恶行,要求女婿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并指出:“咱们虽然住在乡下,可到底离帝都近啊,帝都哪儿都是钱,姑爷你怎么不想想办法,去弄点来?”
女婿狗儿当场就急了:“弄点儿?怎么弄?让我去绑架王思聪吗?你女儿有干爹吗?”
刘姥姥早就想好了主意:“你们王家不是和金陵王家有亲吗?现在王家的小姐嫁到了帝都来了,听说为人很好,你们可以去求求她嘛。”
(话外音)刘姥姥跟王夫人有关系吗?只是“略有些瓜葛”,女婿狗儿的祖父曾当过一个小官,巴结过王家,结了干亲,刘姥姥也只是很久前见过王夫人一面。后来一家人过不下去,到乡下种田,两家早就没来往了。
一波未平,女儿又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难题:“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我看啊,连门儿都进不去。”
会议进入了僵局。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法往往非常不一样。比如,青黄不接了,要不要找救济?女婿觉得人家凭什么要帮你啊?而刘姥姥觉得,万一人家要是愿意呢?
还有,两家为什么会疏远?女儿认为人家上升了,自家败落了,怎么保持来往?可刘姥姥不觉得,“你们自己拉硬屎,不肯走动,才疏远了”。
两种看法,逻辑上都讲得通,但结果迥异。我们分别称这两种人为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前者一定往坏的方面想,后者一定往好的方面想。就像一个形象的比喻,桌子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想,已经喝了半杯了;乐观主义者想,还有半杯呢。
虽然悲观主义者通常比较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做事更靠谱,但他们往往优柔寡断,缺乏行动力,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能乐观一点。刘姥姥就是一个乐观的人,曹公也对她不薄,两次进贾府,一次比一次收获大,终于挺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人难道天生就分乐观与悲观两种吗?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写过一本书,叫《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我把书中他的观点总结成两句话:人是天生的悲观者,后天的乐观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接着走进科学……,不,走进刘姥姥的家庭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