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是我一位好友的口头禅。她说这句话,并不是因为生活遇到了难处、遭遇了挫折、受到了打击,而是在无数个寻常生活片段中冷不丁就会冒出一句。比如,最近一次听她说这句话是我们一起吃炸鸡,她用戴着塑料手套的手熟练地把裹着面包糠的鸡块送进嘴里,扯下一大块肉,眼睛却死死盯着面前播着综艺的手机。「它没意义!」她把头扭过来看向我,又努着嘴指了指音量开得很大的手机,「这个也没意义。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你知道吗?活着本身就是世界上最荒诞的事情。因为人类最大的伪命题就是‘生命是有意义的’。」接着她又苦笑:「我爸妈把我带到这世上,也没问过我的意见,我就这样来了。我还得骗自己活着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没法活下去了。这挺不公平的。」直到我们开始收拾残局的时候,她把空了的外卖炸鸡盒又小心翼翼地按照原样扣了起来,捧起它对我说:「你看不出来它里面其实是空的对吧?我有时觉得自己就像它一样,看起来和别人一样,外表好好的,但内心很空虚。」虽然类似的对话我们进行过无数次,但是这一次的「空虚」二字击中了我。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表面上我们被无数选择包围,实际上却迷失在信息的汪洋中。当感官的刺激如此丰富,我们为火锅奶茶而欢呼,为综艺肥皂剧而大笑,为微博热搜而愤怒,内心深处的东西却似乎很少被触及。相信体会过空虚感的朋友们能理解这种感受,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描述,但却足以让人产生窒息感、压抑感的感觉。空虚的人们可能会乐于追求刺激。但这并不是出于热爱,他们只是想通过强烈的刺激来激起自己匮乏的情感,寻找“活着”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空会让人觉得孤独,他们不仅将内心与自己外在的表现隔阂,还将自己与世界隔阂了。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但是又无法跨过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间的鸿沟,最终成为一座自己的孤岛。而这种「隔阂」常常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我也不想这样,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比较贴切地描述这种感受。因为他们要通过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来支撑内心匮乏的感觉。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遇到没有目标的迷茫时刻。
还记得刚上大学时,同学间讨论自己的大学规划,有的人可以侃侃而谈到研究生的方向和出路,而我的脑子里则一片空白。
当时的我看着目标清晰有力的他们,第一次从心底生出一股羡慕的情绪——「对于他们而言,生活一定非常明确简单吧!」
正是因为体会过这种「目标空空」的感受,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那些空虚的人,他们真的不是随波逐流、或者吊儿郎当、得过且过。他们只是内心感到「空」,所以很难聚焦在某件事上,这源于他们对内心缺乏足够的探索和了解,就像我当年不知道如何规划人生一样。还有一部分空虚感,源于我们很难从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里感受到意义。但这种意义虚无感的来源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生活的意义,然后又赋予了它太高的期望。所以持续不断地想要从生活中寻找意义,找到生活的目标,但是每次都空手而归。比如,开头提到的我的朋友,其实她是我见过的、最热爱生活的人。她会在北京的胡同里和大爷聊天,会赶早去拍摄初雪的故宫,远在异国他乡一个人居住时也会每天变着法地给自己做手擀面、水饺、疙瘩汤喝……我想,她一定是对生活的意义抱有太高太美好的期望了,但是又挣扎于无法给予它一个确定的定义,所以才陷入了虚无的纠结。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的心都会有一点空虚。哪怕是我本人,面对诸如“目标是什么”、“意义在哪里”的灵魂拷问时,也会有些支支吾吾。不过生活的过程,可能就是去探索寻找那些可以将心一点一点填满的东西吧。为了深入洞察内心的空虚感,获得更充实的生活,我们开发了本测评,从目标、意义、情感三个维度衡量「空虚」水平。也会根据你的情况,为你提供专属的成长指南,帮助你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