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聚创大咖汇  ·  出单快还稳定,每天30-200不等,好项目, ... ·  3 天前  
科技阿水  ·  最后三天,冲它喵的! ·  3 天前  
科技阿水  ·  最后三天,冲它喵的! ·  3 天前  
壹心理  ·  快到35岁,有什么靠谱副业值得选择? ·  4 天前  
笔记侠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套决策模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屏蔽力,当代年轻人的必修课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心理学 科技自媒体  · 2024-11-10 20:30

正文


2021年2月2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老师将标有“严禁手机进入课堂”的标志贴在班级门口。(@视觉中国 图)


哪怕不做任何运动,只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人的状态也会变得更好。


撰文 | 刘瀚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大楼里,6个年轻人分成两队,各自传着1个篮球。一队穿着白色上衣,另一队穿着黑色上衣。


这是为一场心理实验录制的视频,时长大约1分钟。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需要认真数出白上衣球队共传了多少次篮球。


就在视频播放到20秒钟时,1只由人扮演的“黑猩猩”缓慢出现在传球队伍中间,他停了几秒钟,捶打自己胸部,然后才缓缓走出画面。


视频播放完毕,工作人员询问志愿者传球数量后,继续问对方:“你看到‘黑猩猩’了吗?”


约有一半人表示,没有看到。


这场名为“我们中间的大猩猩”的经典实验,后来又在不同场合进行过多次,结论都很相近。


之所以会忽视原本很扎眼的“黑猩猩”,是因为志愿者的大脑把注意力资源都分配给计算传球次数的任务上。


人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为了避免其消耗殆尽,大脑生出一套屏蔽机制,它会自动屏蔽不重要的信息或者干扰信息,使得我们能够把注意力用在关键的地方。


随着媒介技术发展、社交媒体崛起、手机普及,大脑的屏蔽能力已经抵挡不住外部干扰信息的增长速度。


有研究表明,人们每11分钟就会被推文、信息或社交媒体信息打断一次。而一旦被打断,想要重新回到原来的学习、工作状态,大约需要15分钟。


如何帮助大脑建立更强屏蔽力,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门必修课。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高秋凤、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勤学长期研究手机对青少年影响的问题。本刊邀请这两位专家,聊一聊在屏蔽变得艰难的当下,中学生如何从训练抗干扰能力开始,夺回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权。


@视觉中国 图


手机,何以成瘾?

看天下(下称“V”):向你求助的父母当中,他们的孩子一般处于哪些年龄阶段?


高秋凤(下称“G”):主要分布于小学五六年级到大学这几个阶段,青春期的学生比较集中,初二到高二年龄段的学生尤其多。


V:当你接触到一个手机成瘾案例,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G:首先,比起过去的电脑游戏和电视,手机最大的特性是便携性、功能多样性。这使得手机变成我们生活的重要一环。


其次,手机中的短视频和游戏会刺激大脑的感知觉,激活人最原始的本能。大脑长期受短视频和游戏刺激,多巴胺会呈现短时大量分泌状态,因此手机会让人上瘾。


这个过程中,学习要用到的前额叶处于被抑制状态。同时前额叶也是掌管自控力的关键部位。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前额叶没有发育完整,因此自控力通常不如大人,会更容易沉迷其中。


这是手机成瘾最基础的原理。我接手的案例中,背后往往有更复杂的原因。我们要做的,是解构更复杂的心理需求。


V:更复杂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G:我在《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这本书中提到,人的一生中,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归属感以及自主感。很多学生手机成瘾,都是这三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比如,有学生沉迷手机是因为学习出现卡点,如果学习可以胜任,学习过程能带来更多成就感和愉悦感,手机成瘾问题也会相应减轻;其次,学生需要通过核心关系获得归属感,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撑,让内心体验不要那么孤独。另外,自主感很重要。比如,学生自己决定要上的补习班,家长不过多介入,自主选择带来的痛苦感会相对减轻。


如果一个孩子存在学业困难,家庭关系不和睦,学校交友有问题,无法获得有效人际支持,在他们自主管理意识还没有搭建起来的情况下,不加以引导和管控,沉迷手机的可能性非常大。


V:为了避免手机成瘾,学校和家庭通常会采用强制办法,比如禁止使用,你如何看待这个做法?


G:在一所学校里,学生的情况多种多样,不太可能全部考虑到,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但这个时代,完全禁止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手机不太现实。如果他们的自主性完全被压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几天我接到一个案例,这个男生上的学校是深圳市的重点高中之一,目前手机成瘾问题很严重。


我发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管理得非常严格,他的自主性很差,学习动机始终是向外的,对学习的厌倦感很深。班里同学都有了手机,他却没有,于是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手机,玩到夜里三四点。


父母发现后,没收了手机。他则出现了强烈的逆反情绪,慢慢也不去上学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在自主意识萌芽的时候受到了过度打压,内驱力无法真正发挥出来。突然接触到手机,就出现了“断崖式”补偿使用。


V:在青少年前额叶未发育成熟阶段,什么样的监督算是得当的?


G:孩子走向自律前,会经历一个他律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能一味指责或表达不信任,而是要帮助他慢慢习得自我管理的办法。真正的自主是向内的,是能够自主选择并承担责任的。


很多倡导应该从家长做起。比如,要求孩子培养阅读和运动习惯,家庭就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家长的成长和改变,孩子是能够感知的。


其余时间,让孩子在正常轨迹里生活。上学、上补习班、做运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不必过度强调手机管控,可以只规定一些重点时间段(比如,夜晚只能用手机到几点)。


屏蔽干扰,夺回生活掌控权

V:手机成瘾会影响掌管自控力的前额叶发育吗?


刘勤学(下称“L”):会。大脑中存在不同脑区,通过长时间刺激某些特定区域,不同脑区间不断形成网络,会逐渐塑造一种习惯和行为模式。如果特定区域长期不用,也没有机会训练,这块脑区就不会像频繁使用的脑区那样容易激活。


V:生活中如何自测是否成瘾?


L:日常生活中,一般大家只需要简单通过3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成瘾,以手机为例。


1、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否已经不受控制。


2、检查手机使用行为是否已经开始主导情绪调节,手机内容是否变成了首要的日常娱乐方式。


3、目前手机使用情况,是否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睡眠等造成影响。如果使用行为已经导致成绩下降、工作受损、睡眠不足等情况,综合判断,基本已经有了成瘾倾向。


V:当我们想摆脱冗杂的信息,专注手头的事情,大脑时常持续兴奋,如何能快速阻断外界的干扰,让心静下来?


L:通常我们有两种清空的方式:外清空和内清空。


所谓外清空,包括“公园20分钟效应”。根据《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哪怕不做任何运动,只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人的状态也会变得更好。


我们人类和大自然的接触是刻在基因里的,自然能迅速帮你打开眼界、激活大脑,摄入氧气的过程中,你的身体会很舒服,而适量运动能进一步帮助身体分泌多巴胺与内啡肽。


当没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走出密闭空间,没有机会与户外进行充分连接,可以用内清空的方式,比如做5~10分钟的正念冥想,也能够快速清理大脑。


V:我们总想要培养屏蔽的能力,希望借此获得掌控人生自主权的能力,是否通过这些注意力训练就可以培养屏蔽力?


L:在心理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概念是专注力。但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单纯靠自己屏蔽干扰,还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一方面要训练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还是要隔离干扰源,相辅相成。


G:注意力抗干扰训练的要义是“一心只做一件事 ”。


第一步:把目标和实施目标的时间段写在本子上(如9:00~9:50完成数学作业)。


在心中把目标“我需要在接下来的50分钟一心一意只做数学作业这一件事”复述3遍。觉察到自己分心了,就拉回来,继续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只做这一件事。如果有人打扰了自己,及时告知对方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再回到这件事上。


第二步:明晰强迫性休息的重要性。每集中精力一个时间段,就必须强迫自己休息10分钟左右,这样才能持续更多个循环。同时,休息前也要提醒自己,休息到几点就要开始工作。不断给大脑一个具体指令,这是达成自控的核心关键。


第三步:回顾成效,不断调整,直至形成良性正循环系统。


新闻知识卡


来自社交媒体、即时通信的干扰,也正在带来经济损失。数字人类学家布莱恩·索利斯(Brian Solis)在其5年前的一本书中引用的数据显示,登录社交媒体给美国经济造成6500亿美元损失,相当于每名员工每年损失4500美元。另一项研究发现,“知识工作者”在“处理源源不断的数据流”上浪费了大约25%的时间,这又使美国经济每年损失数千亿美元。





夺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