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下称“V”):向你求助的父母当中,他们的孩子一般处于哪些年龄阶段?
高秋凤(下称“G”):主要分布于小学五六年级到大学这几个阶段,青春期的学生比较集中,初二到高二年龄段的学生尤其多。
V:当你接触到一个手机成瘾案例,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G:首先,比起过去的电脑游戏和电视,手机最大的特性是便携性、功能多样性。这使得手机变成我们生活的重要一环。
其次,手机中的短视频和游戏会刺激大脑的感知觉,激活人最原始的本能。大脑长期受短视频和游戏刺激,多巴胺会呈现短时大量分泌状态,因此手机会让人上瘾。
这个过程中,学习要用到的前额叶处于被抑制状态。同时前额叶也是掌管自控力的关键部位。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前额叶没有发育完整,因此自控力通常不如大人,会更容易沉迷其中。
这是手机成瘾最基础的原理。我接手的案例中,背后往往有更复杂的原因。我们要做的,是解构更复杂的心理需求。
V:更复杂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G:我在《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这本书中提到,人的一生中,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归属感以及自主感。很多学生手机成瘾,都是这三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比如,有学生沉迷手机是因为学习出现卡点,如果学习可以胜任,学习过程能带来更多成就感和愉悦感,手机成瘾问题也会相应减轻;其次,学生需要通过核心关系获得归属感,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撑,让内心体验不要那么孤独。另外,自主感很重要。比如,学生自己决定要上的补习班,家长不过多介入,自主选择带来的痛苦感会相对减轻。
如果一个孩子存在学业困难,家庭关系不和睦,学校交友有问题,无法获得有效人际支持,在他们自主管理意识还没有搭建起来的情况下,不加以引导和管控,沉迷手机的可能性非常大。
V:为了避免手机成瘾,学校和家庭通常会采用强制办法,比如禁止使用,你如何看待这个做法?
G:在一所学校里,学生的情况多种多样,不太可能全部考虑到,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但这个时代,完全禁止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手机不太现实。如果他们的自主性完全被压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几天我接到一个案例,这个男生上的学校是深圳市的重点高中之一,目前手机成瘾问题很严重。
我发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管理得非常严格,他的自主性很差,学习动机始终是向外的,对学习的厌倦感很深。班里同学都有了手机,他却没有,于是偷偷拿了家里的钱买手机,玩到夜里三四点。
父母发现后,没收了手机。他则出现了强烈的逆反情绪,慢慢也不去上学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在自主意识萌芽的时候受到了过度打压,内驱力无法真正发挥出来。突然接触到手机,就出现了“断崖式”补偿使用。
V:在青少年前额叶未发育成熟阶段,什么样的监督算是得当的?
G:孩子走向自律前,会经历一个他律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能一味指责或表达不信任,而是要帮助他慢慢习得自我管理的办法。真正的自主是向内的,是能够自主选择并承担责任的。
很多倡导应该从家长做起。比如,要求孩子培养阅读和运动习惯,家庭就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家长的成长和改变,孩子是能够感知的。
其余时间,让孩子在正常轨迹里生活。上学、上补习班、做运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不必过度强调手机管控,可以只规定一些重点时间段(比如,夜晚只能用手机到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