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广西百色一中学教师被举报性侵学生、丽江机场“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2 天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各地盲目“对标”杭州,要警惕发展误入歧途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致1人遇难28人失联丨一览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场观察丨山西大同“破门亮灯”风波中的三大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互鑑互通:2024敦煌與絲綢之路文化傳承和創新研討會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4-12-13 23:45

正文

“互鉴互通—2024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圆满落幕

光明日报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024年12月09日 18:16

2024年12月7日,“互鉴互通—2024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办。此次研讨会由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承办,获得了包括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在内的多家机构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专家及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创新传承”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深入交流,挖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

文化交汇与学术盛会,创新传承与思想碰撞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教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定海博士、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刘琨教授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吴定海强调:“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无价之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以创新的精神,继续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认同。”吴报水也表示,深圳大学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工作,未来将继续推进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现代转化,并以学术研究为驱动力,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西方的思想交锋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指出,敦煌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敦煌文化将借助现代科技焕发新的生机。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全球传播路径,“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物质文明交流的通道,更是思想与文化传递的关键桥梁。我们今天在文化传播方面仍可从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启示,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深圳大学高建平教授指出,敦煌艺术在现代设计与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潜力,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能为其注入现代的生命力。

理论升华与创新实践,跨界合作与多元视野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李心峰教授基于中国古代“通”字的哲学思想,深入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所具有的深远意义。他强调,“通”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的流通,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自由交流与融合。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张景峰教授在其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时期佛教艺术的演变过程,特别是针对《瓜州东千佛洞》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佛教艺术在敦煌地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李健教授则从伍蠡甫的绘画意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出发,探讨了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如何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元素。

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全球使命,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责任

研讨会最后,深圳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振旺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他指出,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不仅承载着学术探索的重任,更肩负着文化创新与全球传播的时代使命。 他着重强调,在未来的文化传承工作中,需在创新中寻求平衡,并通过跨学科合作探索新的可能性。 “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也应积极探寻其现代转化的路径,以确保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持续焕发活力并扩大影响力。
莫高学堂走进深圳大学,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与会期间,各方专家、学者参加“美美与共•寻迹敦煌——莫高学堂•敦煌文化巡展”暨敦煌学图书捐赠活动。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向深圳大学图书馆赠送了《敦煌通史》《敦煌讲座书系》《港台敦煌学文库》《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等敦煌学研究珍贵文献256册,深圳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振宁接受赠书并回赠收藏证书和纪念品。

本次展览以传播敦煌艺术为主题,内容全面涵盖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经典壁画的艺术故事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壁画中的艺术精髓,又充分展示了敦煌艺术的丰富内涵。专家学者们深刻体验到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历史的深远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敦煌文化的创新传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为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全球文化交流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党文婷 通讯员韩欣媛)

互鉴互通—2024深圳大学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举行

南方+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024年12月09日 18:16

12月6日至8日,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举办了“互鉴互通—2024深圳大学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地点设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的汇典楼。此次会议深入探讨了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并为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学术交流和文化碰撞的热烈氛围中,会议圆满落幕。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召唤

12月7日9时,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典楼迎来了研讨会的开幕。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吴定海书记和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先后致辞,对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在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深入探讨的殷切期待。

开幕式结束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向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赠书仪式举行,这不仅是一次书籍的交换,更是敦煌学领域合作与学术交流的象征。在嘉宾们留下珍贵合影后,会议随即转入了紧张而充满学术氛围的讨论阶段。

紧接着,多位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对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相互借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进一步阐述了敦煌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显著地位和作用,并倡导加强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推广工作。


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兼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易的通路,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通过这条古道的交流与互鉴,多元文明得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则侧重于文物保护的视角,强调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他指出:“敦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其得以妥善保存并发扬光大。”
此外,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魏迎春教授、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陈于柱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沙武田教授等众多学者也各自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在上午研讨的尾声,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强调,经过各位专家的深入讨论,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他呼吁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为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