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剿夷与抚夷”为标题,实在是与中国一直以来的“天朝”心态有关。彼时中国尚不知外交的必要,认为外国皆“夷”,贪利而来。所谓的政治家派别,也不过是一些主张剿,一些主张抚。
彼时清朝只许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并限制外国人的活动范围。关税方面,朝廷原定的关税极轻,不过4%,但层层官吏通报下来,抽成竟能达到货价的20%,因此外商也很不耐烦。中国对涉外法权的不重视,其实也为日后埋下隐患,此处暂且不表。
乾隆年间,英国为解决通商时遇到的种种麻烦,决定借为乾隆祝寿之名,派马戛尔尼为特使来交涉。可惜乾隆只视他为蕃属贡使,并不接受谈判。其时欧洲正忙于法国大革命,也无暇顾及这次失败的和平交涉。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二次派使节来华,然而嘉庆对英使的态度更差。
故而英国不但对中国的私人感情不好,也明白了和平交涉的道路走不通。为增加交易量,在中国的外商经过多年试验,发现鸦片是上等的商品。中国举国上下,则都认为用我们的银子换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实乃大患。有的人建议以国货抵外货;有的人主张严禁吸食;有人则建议禁止贩卖。
彼时是道光当政,他指派林则徐赴广州查办禁烟,林的清誉使得举国官员都无异议。然而禁烟是个极复杂、困难的问题,绝非士大夫阶层唱高调可解决。鸦片是通商大利、印度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宗;国人染上烟瘾者也不会放弃;英国更早就不满我国闭关自守的自大态度,禁烟正好给英国以出兵借口。
1840年的这场战役我国称之为鸦片战争,缘于我国的目的是禁绝鸦片烟;英国称之为通商战争,缘于其希望能藉此获得更多机会和自由。因此就世界大势而论,那次的战争无可避免。
先说禁烟。林到广州后,先要求外商交烟,外商不肯,则派兵围起十三行,撤走中国人,使其成为外国人的监牢,且断绝饮食供给。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终于屈服,但他教英商把烟转给他,再以商业监督的名义交出,此一转手,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借此将英国商人行为上升至国家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