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睿秋Lachel
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最近,Deepseek 的风头可谓是一时无两。许多之前不了解 AI 的人,都开始纷纷入坑。
但是,可能不少人在尝试之后,仍然有些不得要领:除了直接向它提问,我们究竟还可以怎样「压榨」它的价值,让它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帮上我们更多的忙呢?
因此,今天的推送,我想跟你分享一些简单的 AI 实践经验。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零基础的朋友看的,希望让不熟悉 AI 的朋友也能快速上手,因此不会涉及到太复杂的操作,比如搭建知识库、搭建工作流等等,这些我也还在摸索和学习中,以后有机会再分享。
以及,我并不是 AI 的专家,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粗浅的抛砖引玉,也算是我的学习心得分享。如果能为你提供一点启发和帮助,那就再好不过啦。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一贯的理念是:不要过度依赖 AI。我们唯一能够依赖的事物只有我们自己的大脑。AI 是用来辅助减轻机械重复的工作量的,而不是替代我们思考。如果过度依赖 AI,其实就相当于自己放弃了思考的权利。
所以,我对 AI 的使用其实是非常轻度的,很多都属于实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经常去用 —— 它们更多只是我的探索和尝试。
这也是我想跟你分享的:
让 AI 成为我们手的延伸,而不是代替我们的大脑。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够对你有帮助。: )
01
信息收集助手
我们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想法,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里面可能很多是有价值的,比如对未来的构思、安排、备忘……如果不及时记录起来,就很容易在需要的时候想不起、找不到,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把它们记下来并及时整理、翻阅,又特别麻烦。
所以,近段时间我在尝试的,就是把这部分工作让 AI 来辅助完成,让它成为我的信息收集助手。
这是我的提示词:
你是一个信息收集助手,我会把一些碎片信息发给你,请你帮我记住它们。当我向你提问时,请按照我的要求把信息整理给我。谢谢。
然后,我会把每天在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这些内容直接发给 AI:
这些内容大多都是一两句话。比如:「灵感: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成就系统,把生活变成一个闯关升级的游戏」「待办:研究线粒体跟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下周四(2月13日)公众号推送,发一篇关于 AI 的文章」,类似这样。
如果需要增补其中的内容,就再
加上一些细节
,比如:「生活成就系统的灵感 增加:每周解决一个旧问题 观察、消除、优化」。这样,AI 就能把这部分新信息添加到旧的条目里面去。
接着,我再用一些指令,
让它把信息整理出来,呈现给我
。比如:
……
诸如此类。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设计指令,让 AI 直接为你呈现你要的结果。
甚至,你可以问它「请帮我列出跟某条灵感有关联的其他灵感」「请帮我列出跟某个主题相关的所有信息」……
让 AI 帮你在信息之间找到联系
。
像这样对信息进行基于内容的整理和检索,是 AI 最擅长的地方,也是传统信息管理工具不容易做到的。
另外,AI 的模糊化和自然语言处理也很优秀。比如,我写了一条安排「下周六跟某某沟通某某事宜」,如果我搜索「通话」「开会」,是搜不出来的,但如果我问 AI:最近需要跟谁通话?它就能帮我找出来。
不过,鉴于 AI 的特性,它不适合储存太长的内容,只适合储存一两句话的碎片信息,同时也不方便输出太长的内容。另外依然存在准确度不够高的问题,有时要不断修改发给它的内容和提取的指令。使用场景还是比较受限。
这是我觉得 AI 和知识管理结合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功能。目前有一些工具已经实现了部分用法,也很期待未来能够成为各大知识管理工具的标配。
02
整理收纳助手
这个用法是上一个用法的延伸,主要是用在家庭的管理上面。
虽然我奉行极简主义,但家里难免会有很多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包括新买了什么,需要补充什么,某种物品的量有多少,等等,这些都需要管理。
以前我都是用脑子记,但既然现在有了 AI,为何不让它试试看呢?
这是我的提示词:
你是一个家居收纳助手,我会告诉你我买了什么东西、放在哪里,请你记住这些信息,然后回复我“收到”。如果我向你提问,就根据我发给你的信息回答我的问题。谢谢。
然后就很简单了:买了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随手给它发一条信息。内容有变动,比如把什么从哪里挪到哪里,补充了什么,又用完了什么,也发一条信息,让 AI 更新一下记忆就行了。
需要的时候就直接向它提问,比如:
……诸如此类。
这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旦习惯了这种用法,确实还挺方便的,再也不需要漫无目的地翻箱倒柜了。
03
文献阅读助手
我日常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阅读文献。自从使用 AI 来辅助阅读之后,确实能帮上一些忙。
具体来说,我会先把文献的 PDF 喂给 AI,然后在阅读之前,向它提一系列问题。比如:
……
诸如此类,根据文献的主要内容来选择和设计指令,来方便我了解文献的内容,以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我会先把 AI 的结果大致浏览一遍,从而做到对这篇文献心里有数,大概知道它的结构和要点之后,再去精读。这样,精读的速度会快上非常多,能更好地找到我感兴趣、对我有用的信息。
这个做法,其实就相当于
先对文献整体做一个纵览,方便我对它搭建框架。
它无法替代对文献的阅读过程,但是可以极大地提升阅读和理解的效率。
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我之前会直接搜索或去找相关的资料来阅读,现在则可以先问一下 AI:
文献里面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如果看到一些有趣的概念、观点和数据,或者想针对某些内容发表评论和想法,我也会直接丢给 AI,让它先帮我记着。等我全部精读完之后,
再结构化地整理给我
,做到笔记里。
整体下来,我的感受是:效率确实提高了,并且阅读过程变得更有趣,
更像是在跟一个朋友一起探讨、交流
,而不是自己一个人阅读了。
当然,可能不是很多读者有阅读文献的需求,但本质是一样的:阅读复杂的文章,报告,书籍,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方式。
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一下 AI,让它结合上下文解释;
产生有趣的想法,可以发给 AI,让它结合文章内容来评价和反馈;
有需要记住的地方,可以发给 AI,让它帮你记住,并整理呈现给你。
像这样,把阅读变成一种交流,整体的乐趣会提升很多,不那么容易感到枯燥了。
04
概念学习助手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到过:积累新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概念相当于一系列信息有序的整合,是我们关于思考和讨论的
「基本单位」
。
你积累的概念越多,能够构建的知识网络联系就越丰富,能够进行联想和理解的「触点」和路径就越多。
换言之,我们的知识网络,其实就是建立在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概念的联系之上的。
但是,在以往,要去学习一个概念,往往只能靠自己动手去进行主题学习,费时费力。因此,为什么不试试让 AI 来帮忙呢?
这是我的提示词:
你是一个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非常专业的教师。接下来我会给你发送一些概念,请运用举例和类比的方法,帮我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概念,并附上能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的资料。谢谢。
(上面这些领域,可以按照你自己的需求修改)
这是一个实例,可以看看。
我个人觉得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它列出的参考资料,很有价值。
当然,这个做法不可能代替你学习的过程,你看完很可能还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但至少,你能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它大概是关于什么的,如何辨别比较可靠的资料和信息渠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它,效率会高很多。
进一步,你还可以
要求 AI 帮你列出跟这个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让它帮你去挖掘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它们串联起来,直接呈现给你。
比如:
……
然后,你再根据它列给你的资料,去按图索骥,去了解和内化这一系列概念,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里面。
这相当于为自己请了一位通晓万物的导师,为你的自学提供路径和方向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