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砺剑
砺剑---有我中国强! 砺剑愿和您一道: 传播事实真相,传递理性思想; 构建爱国主阵地,弘扬中华正能量! 欢迎您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10月,你好!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砺剑

若不是他抬棺出征,中国地图比现在还要小!

砺剑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03 22:28

正文

  • 本刊专稿

  • 作者:沧海笑


一、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公元1850年1月,时逢冬季,岳麓山下,湘江之畔。一位读书人打扮的老者站在岸边,望着滚滚江水,不知在思索些什么。这位老人便是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后期,他被贬谪新疆,1845年又奉旨起用。


但长期心情的压抑和四处奔波,加之妻子去世,使林则徐旧疾复发,不得不辞官回乡休养。此次他在长沙暂时停留,是为了等待神交已久的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湖南人左宗棠。


左宗棠自小聪慧,少负大志,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地理、水利、度支、军事等经世致用之学也有不俗的造诣。二十岁时他就已通过府试、乡试,可惜此后京城会试却屡试不中。


科场失意的左宗棠隐居湖南家乡,静待天下变化,他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崇。胡林翼、贺长龄、陶澍等人都对左宗棠推崇备至,称左宗棠为“近日楚材第一”。林左二人相闻已久,此次林则徐在长沙暂歇就是要会晤左宗棠。


入夜时分,左宗棠赶到了湘江岸边。这时的左宗棠已经37岁,年届不惑,可是他身上散发出的不是中年人该有的沉稳内敛,而是一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倔强之气。两人交谈的内容是广泛的,文学、历史、人物、政务等无所不及,许多领域两人的观点都不谋而合,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林则徐在新疆戍边数年,对西北边疆的局势有亲身体会。可惜此时林则徐已经65岁了,天不假年,他郑重地告诉左宗棠:“英夷何足深虑…予视俄国势力强大,所规划布置,志实不小。英夷由海道犯中国实难,但善守海口,则无如我何!俄夷则包我边境,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将来必为大患,是则重可忧也。”


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送给左宗棠,并勉励他,认为将来平定新疆之人必定是左宗棠,能够完成自己志向的唯有左宗棠而已。夜已将尽,两位民族英雄生命中唯一的一次会面就此结束。十个月后,林则徐逝世,临终之际还在向朝廷推荐左宗棠,认为其人才难得。


(雕塑“湘江夜话”)


“湘江夜话”后,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中国,左宗棠在郭崇韬等友人的劝勉下出山,以求平定乱世,实现抱负。保卫长沙、智取武汉,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恢复民生。左宗棠逐渐声名鹊起,时人称赞“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此后左宗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组建嫡系武力“湘系楚军”,横扫东南沿海。至天平天国被镇压时,左宗棠已经官至闽浙总督,成为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并立的地方实力派。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的全面衰落,沙俄开始在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对中国开始了疯狂扩张。在西北,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此后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与此同时,在陕甘回民暴乱影响下,新疆境内民族起兵造反,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在俄英支持下率军趁机侵入新疆,建立政权。西北面临着被肢解吞并、全面伊斯兰化的危险。



这时的清朝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元气大伤、百废待兴。同时西方列强在东南、西南加紧侵略扩张,海防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西北的危局,是守是弃、是战是和,清廷上下争论不休,举棋难定。


1867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面对西北危局,他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他剿抚并用,用强力手段短时间内平定陕甘回乱,驻军兰州,准备西征。


曾胡左李,同治朝“中兴四大名臣”。胡林翼早逝不论,曾国藩中正坚韧而失于保守,李鸿章圆滑机变有余而魄力不足,而左宗棠则是豪迈倔强,时人称之为“左骡子”。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奏请西征,引发朝廷内部各派别关于“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等认为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西方列强对此觊觎已久,一旦开战必从海上而来,而西北地贫人困,朝廷每年投入大量资源却罕有回报,他主张削弱塞防,将投入西北的资源转移到海防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李鸿章拒不支持左宗棠,散布“出兵必败”之说。


左宗棠则力排众议,指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他还说:“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这场大讨论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才有结论,清廷采纳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一面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失地;一面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至此,“海防”与“塞防”之争暂时偃旗息鼓。


当然海防与塞防是关系中国国防安全的两个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一对战略平衡关系,中国陆地的重心在西、北,海上的重心在东南,所以任何时候无论选择哪一方为优先方向,都要保证另一方向的相对安全。


左宗棠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花费了两年时间筹饷囤粮、整顿军队、制造军械,完成了西征准备。1876年初,左宗棠屯兵肃州(今甘肃酒泉),开始西征。 


(肃州征西军军营)

 

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肃州与新疆看似接壤,实际中间却隔着八百里瀚海,草木不生,人迹罕至。此地不仅运输粮草极难,行军更成了棘手难题。为解决行军时饮水问题,左宗棠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六万军队拆分成近60组千人队,每隔一日出发一队,艰难行军。

 


六月,西征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役,继而攻克古牧地、迪化(乌鲁木齐)。九月,西征军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军挥师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1878年1月,西征军收复和阗,盘踞新疆12年之久的阿古柏汗国覆灭。收复天山南北后,只剩下伊犁仍被俄国占据。左宗棠随即致力于收复伊犁。


在西征军浴血奋战时,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事宜,双方签订《里瓦几亚条约》,条约名义上把伊犁归还中国,实际却将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其西境、南境仍被俄占,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境地,伊犁成为孤城。


而且该条约还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台两处的双方边界作有利于沙俄的修改,以及赔偿军费、免税贸易、增辟通商线路和增设领事等。这是一个严重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一出,举国哗然。左宗棠愤然说:“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犹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


1880年5月26日,已经68岁高龄的左宗棠率领军离开肃州大本营,向伊犁进军,与俄军决一死战。抱病出征的左宗棠命人抬了一口空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表明战死疆场的决心。同时清廷派遣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为谈判代表赴俄国重新谈判。


在左宗棠的军事压力、曾纪泽的据理力争以及有力的国际环境下,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虽丧失部分领土主权和利益,但是成功收回了伊犁。新疆的收复,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世所周知、毋庸多言。对今日的普通老百姓来讲,如果没有新疆,那么大盘鸡、哈密瓜、葡萄干就成了进口食品;如果没有新疆,那么胖迪、娜扎可就成了外国人了……

 


左宗棠在新疆期间,奏请建省、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将林则徐遗愿付之实行。西进收复新疆途中,他下令在沿途遍植柳树,造福后人,以改善边疆的面貌。直至今日,“左公柳”依旧在西北大地上顽强存活着。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


如清末官方文告写道:“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


(甘肃酒泉境内左宗棠亲手所植柳树)


1885年7月27日,中法鏖战正酣,亲自督师的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军中,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左宗棠葬于湖南长沙,其墓至今保存完好,墓碑两侧华表有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左宗棠去世后,其楚军便遭到朝廷各势力的清算瓜分。


十五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围攻北京之际,手握重兵的各地督抚打着“东南互保条约”的幌子保存实力,拒不应战。危急时刻,左系楚军残余力量在董福祥等人率领下从西北千里赴援,最终全军覆没。


自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经世致用思想的不断继承、洗礼,让湖南大地人杰地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杨度就曾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左公逝去后半个世纪,他的老乡毛主席向全世界豪迈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他的另外两位老乡彭德怀和王震,则沿着他当年走过的路成功解放新疆。其后王震将军更是戍守边疆半个世纪,让新疆这片热土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