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
莫紧张,
分享一些
旅行&生活轻量化穿衣
的最新经验心得,
所有人都能用到。
意外?星球已提前预告,反响还挺好~
最新这篇好物分享(
点此回顾
),说的也是
旅行轻量化话题
,我在文中留了个“小尾巴”,
现在有了阶段性成果。
不仅适合旅游出行,日常通勤和生活中也能用到。
*全文无广,但不可避免会提到一些品牌,请客观看待;不是什么新鲜+高大上话题,仅为实用信息分享,高手请不要笑我,欢迎留言交流。
大冷天出门,必须里三层外三层,穿的跟个大粽子似的,不仅单件衣服(如羽绒服)肥大,衣服件数也多,抬手弯腿都费劲。
冬季出游,必须带一大堆衣服,不嫌带多、只担心不够。
你在旅游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以上问题?
今天就是来解决它们的,我将从
原因(简述)
、
解决方案
和
实践
三方面展开,后两项我会穿插着一起说,有理论有实操。
一昧穿多、穿紧,也许适得其反
是不是有些颠覆以往认知?颠覆认知的还不止这一处。
须知,衣服本身不会产生任何热量(除了少数自发热衣服),主要起到隔离空气作用。
理论上,空气层厚度越大,保暖性越好,但当其厚度超过15毫米后,冷热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反而下降。
所以穿衣鼓鼓的、紧紧的,都并不保暖。
从生理上来说,穿衣太多也会让人体御寒能力下降,一旦着凉很容易感冒。二分寒八分暖,适当的寒冷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如何穿衣,既保暖又不显得臃肿?
“
三层穿衣法
”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不仅适用于户外运动爱好者,也适合日常通勤和休闲活动。
也有人叫它三段式穿衣法、三明治/洋葱穿衣法、叠穿系统,玩户外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一理念最早是由户外大牌--Patagonia巴塔哥尼亚提出的。
注意,这里的“三层”并非指三件衣服,而是通过多件衣服的分层叠加,为身体搭建一个可靠的天气防护系统,核心思想是“灵活搭配”。
三层,指的是:
基础层(排汗)
、
中间层(保暖)
、
防风层(最外层)
。
颠覆固有认知的第二件事,来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
贴身内衣就要穿纯棉的
,不仅舒适,而且保暖。
但是在湿冷天和运动时候,这是错的!
纯棉内衣排湿能力差,一旦出汗后,会湿哒哒的包裹身体,很冷!
三层穿衣法中,最贴近皮肤的是“
基础层
”(即内衣),主要功能是
排汗和保持皮肤干爽
。
无论是运动还是日常活动,人体都会出汗,汗水能够及时排出,才不会导致身体湿冷;在寒冷的天气中,不会引发不适及失温。
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透气、吸湿排汗的材质
,比如
美利奴/美丽诺羊毛
。
特点:
吸湿排汗、柔软亲肤、抗菌防臭
。
缺点:价格小贵,易起球、变皱、不耐磨,速干性不够,皮肤敏感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扎身,不适合简单机洗。
大多是小问题,但价格小贵?不难解决。
并不是一定要选择国际大牌如icebreaker、outpia等,迪卡侬以及国内的灰壳greypreparer,性价比就很不错,
完全可
作为首次选择无忧考虑,以后再慢慢摸索更高门道。
有人可能会推荐
聚酯纤维
,但我并不建议冬天考虑,舒适度不行啊!写文时正好发现一张各种常见内衣材质的优缺点比较,一并附上。
再来说
中间层
。
搞定中间层,就是搞定轻量化出行的“大头”!
中间层的两大功能:
保暖、减重
。
既能
足够保暖,也不会
过于厚重影响活动。
中间层也可以作为外穿,选对选好了,很多衣物可以穿春秋冬三季。
常见的中间层衣服材质选择,有抓绒衣、卫衣、羽绒服内胆、毛衣、薄棉服等。不一定是一件衣服,也可以是“
两件+
两种材质
”的组合。
直接说我个人的选择:
Polartec
。
Polartec不是新科技,出来几十
年了,国内外一大堆品牌在做,只不过以往多是
玩户外的朋友
关注。
Polartec也是一种抓绒材质,但相比我们熟悉、常见的普通抓绒,它
更加柔软、轻薄和保暖,而且干燥速度更快、不易掉绒,伸缩性也更好(收纳效率高)
。
说的像广告词似的~确实是结合了个人体会,现在就是穿着它在写这篇文;想写这篇文章,起因也是由此。
我的主要感受
:保暖、轻便、容易打理,不同温度下还可以组合搭配;缺点也有,主要是不怎么抗静电,抓绒的固有问题。
预算充裕,始某鸟、巴某塔、Hou某ni等大牌都可以考虑,版型、穿着体验也许更好些,也更有面子。
平价+性价比角度,国内很多品牌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如:安踏、凯乐石、伯希和、拓路者、三夫户外、龙牙、鹰爪等。
就拿去年双11我给自己和家人买的
伯希和品牌来说,适合南方冬天穿着的款式,凑单用券后,抓绒马甲200块出头、抓绒衣3XX元一件,是不是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