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液”
据青眼情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为4792.5亿元,同比增长2.48%。随着化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亦是不断增加。但众所周知,化妆品人才稀缺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眼下正值高考录取季,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有34所高校设置了化妆品相关专业,共包含了化妆品技术、化妆品经营与管理等共12个细分专业类别。这即代表着,在3、4年后,行业将新增一大波“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青眼还注意到,近年来,全社会也正通过多种举措破解化妆品“人才荒”的难题。
自2018年3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首设“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后,高校也开始纷纷增设化妆品相关专业,以此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据青眼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至少有34所高校设立有化妆品相关专业。这其中包含了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还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
具体而言,上述高校中设置的化妆品相关专业共包含了化妆品技术、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化妆品经营与管理、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精细化工技术等共12个化妆品相关专业类别。其中,大部分高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专业。譬如,广东药科大学的医药化工学院即包含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3个化妆品相关专业;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更是设置了化妆品技术、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应用化工技术、香料香精技术与工艺、化妆品质量与安全5个专业。
广东药科大学化妆品学科带头人何秋星即向青眼介绍,“由于今年教育厅要求各大学扩招,因此,今年的招生计划比往年要多。”据悉,今年广东药科大学下设的3个化妆品专业共计划招生502人。“其中仅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招收4个班,约240人。”何秋星进一步说到。
青眼发现,不只是广东药科大学扩招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化妆品专业的招生名额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例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下设的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化妆品技术2个专业,该校今年的计划招生名额为241人,而该校2021年时的招生名额仅为14人,增加了近16倍。
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则告诉青眼,化妆品专业在各个学校的招生生源都是很好的,几乎各个大学都是较高分数才能进的。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化妆品专业带头人刘纲勇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称,“我们学校每年化妆品专业的生源都很好,也比较容易就业。”
据悉,自2018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增设“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后,此后的5年时间(2019年至2023年)里,每一年都有多所大学增设化妆品相关专业。其中,2021年增设化妆品专业的高校最多,高达10所,如长春工业大学、柳州工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等。
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化妆品专业,说明教育部已开始着手系统化地建设化妆品人才队伍。这反映出,中国化妆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数日益壮大。
那为何每年这么多高校新增化妆品相关专业,同时也新增这么多化妆品专业的毕业生,但行业却仍感到“人才荒”呢?
多位资深行业人士均向青眼表示,“现在行业缺少的不是基础性人才,而是缺那种同时具备高技术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人才。“尤其是那种能独挡一面的‘研发总监’级别的人才。”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如是说道。
刘纲勇即以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为例称,自2021年新条例落地后,行业对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求贤若渴。当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就积极响应新规和市场需求,向教育部申请了“化妆品质量与安全”的新专业。“然而,且不说学生在校的学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便是学生毕业了,也并不能立马担任这一工作。因为‘5年化妆品相关经验’就是这个岗位的硬指标,刚毕业的学生肯定是不符合标准的。”由此可见,解决化妆品“人才荒”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另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的快速变化,行业也由此前的“玩概念”“拼营销”逐渐转变为“卷研发”“拼功效”“讲科研”的良性竞争当中。因此,有资深研发工程师即表示,当下对于化妆品研发人员的需求较为明显。
青眼以“化妆品”为关键词在各大主流招聘软件上进行搜索即发现,不少化妆品企业均在招聘研发相关的岗位,如技术研发总监、化妆品配方工程师等。有品牌方负责人曾向青眼表示,“研发部门一般会选择有化工、化学、生物、制药等背景的毕业生,也有一些高校有专门的化妆品专业,代表性的高校有江南大学等。这个方向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不少企业还会招硕士、博士以上的学历毕业生。”
此外,张太军还表示,基于目前各企业都已开始着手对完整版安评进行准备,行业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对化妆品安全评估工程师这类岗位需求很大。“但目前看来,能满足这一岗位的人才却并不多。”
众所周知,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不过短短30余年的时间,却已是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再加之此前我国化妆品人才的培养曾“断层20年”(详情见青眼文章《
断层20年,化妆品人才开闸!
》)。因此,这也客观导致了我国化妆品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