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也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真的如此。最近几年我发现,我微信上体制内的朋友,都“消失”了。这个消失不是肉体消失,而是声音听不到了。
有几个是进去踩缝纫机了,其他的大部分,几乎不发朋友圈,偶尔几条也都是分享一下人民日报、新华社之类的大事。
而且打开头像一看,大多设置了三天可见,有的干脆就关闭了。很多人微博更是直接注销了。
记得以前不是这样的。至少在六七年前,或者再远一点十年前,微信、微博,甚至博客刚出来那会儿,他们的发言、动态蛮多的,非常热闹。许多微信朋友圈、微博点评都很犀利。
我也是那时候才注意到:许多我不敢说,想不到的话,体制内的高手都说出来了。
但最近几年,他们几乎都闭嘴了。偶尔发几个,也不过是花花草草,连晒孩子的都少了。
02
原因何在?可能是规矩严了。社交媒体刚出来那会儿,管理规定还没跟上,一新鲜大家都去玩了。现在规矩多了,干脆就不发了。
谨言慎行、低调不炫富、不炫才,是前辈谆谆告诫的生存之道。
这些朋友,那时候也都在二十出头,还是愣头青,所以才活跃。现在都三四十了,也一样要升迁,要养家,被打磨的没脾气了。
体制内不比企业,纪律、规矩要求多得多,也高得多。到了一定级别,社交媒体的账户,如果是有一定粉丝量了,都要报备。
曾经听说一个朋友,就是在朋友圈里“妄言”新闻大事,被单位领导叫去谈话了,告诉他要守规矩,要成熟,于是后来就再也不发了。
可能是懂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大约十来年前,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南方周末、新京报这些是热门词汇,许多都市报还开有大版面的时评专栏,明星也在博客、微博上热闹。
现在风气变化,公知成了贬义词。上微博看看,当年嘴巴大、肆无忌惮,因言论惹动一江春水的那些明星,现在都是工作室发发广告、通稿了,敷衍得很。
体制内的人不傻,他们春江水暖鸭先知,也跟着变了。我看好些人的朋友圈动态,最多就是分享一下本单位的新闻,还一般都是那种官方的通稿。那些稍微“负面”一点的舆情新闻,几乎不会发。
以前有个朋友晒开车出游、带娃餐厅庆祝生日的照片动态,被人盯上了,指“这是炫富”“想想还有多少老百姓生活不易”,闹了一阵是非,于是就再也不发了。
有几次参加聚会,有人拍照,都会有“懂事”的体制内人出来提醒,拍照可以,但绝对不要发朋友圈、发微博,免得惹麻烦。
03
他们是真的没想法了吗?
好像也不是。
有趣的是,我认识的几个人,一般都有2个甚至3个微信,公私分明。
一个用来工作,加的都是同事,朋友圈只发发工作动态,绝对不涉私事。另一个则是私人的,会发不少分组可见的动态、体会。
至于微博嘛,几乎人人都有,都会从上面获取信息,但绝对不会告诉同事,微博是多少,拒绝关注。
不少人好像都主动戴上了面具,分裂得很。
面具之外,公事公办,客客气气,冷冷清清,言简意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淡淡地保持距离、分寸。
面具之下,国家大事、前途未来、家长里短、读书心得、老婆孩子,依然热心精彩。只不过用“匿名”“屏蔽”,用“分组可见”,那一层面具,隔开了两个世界。
我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纸媒曾经是很多中国人的岁月印记,那时的杂志承载着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在一年的开始,比对着杂志名单订月刊,每个月末的几天都满心期盼,直到在家门口的邮箱中收到......或是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最新一期的刊物,然后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熬夜读完,如武侠,似小说......然而,伴随无数杂志停刊、报刊亭接二连三被拆除......新媒体到来之后,“纸媒已死”的论调早已不新鲜。最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纸媒精神的消失,在浩大汹涌的时代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在短视频的快餐文化中失去思考。你也许也没想到,如今依旧有一小波人“吃力不讨好”地坚持做杂志。想必只有老读者才知道,它曾经多次“神预测”经济形势,许多人因为它,财富获得了很大增值,甚至迈向了财富自由。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高速跌落,但是它却告诉大家,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当然很多人不信,但那些少数相信的人就抓住了2003年—2007年的经济暴涨期。
2007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它却提醒大家提防“泡沫经济”,相信的人最终就躲过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只是这本杂志神奇之处的冰山一角。
它全年52期,从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消费、理财、文化,到考古、科技、人物、国际、娱乐,都能在里面找到,包罗万象。
各界大咖,作家、主持人、经济学家、歌手等领域的大佬们,都是ta的忠实读者,纷纷坦言:“只有这本杂志,我一订就是十年”。
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用心生活,坚持阅读。
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见识和认知的提升,更是一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自信从容。
只有丰盈的内心,才足以支撑起他们去应对外界的洪水滔天。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ta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ta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
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几多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它就是中国备受尊敬的周刊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
它是备受欢迎的都市生活指南。
从“出轨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到校园霸凌,它都以独到的笔锋进行深入报道,给我们启发与反思。
它是中国大浪淘沙出来的精品周刊。
从巴以冲突、俄乌战争、土耳其地震、诺奖热门,到女性主义,ChatGPT......它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
它更是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努力用看得更高的价值观,更多元的视角,带读者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包围。
热读杂志TOP:《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MBTI,社交爆款的狂热》《规划老年:心态 人际 医疗 财富》《“更好的自己”与陷阱:如何避免完美主义》
52期杂志,针对每个人的精神困局、职场问题、消费理财、家庭角色、个人成长。
提供「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
创刊近百年来,收获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一位三联8年的老读者,分享说:
“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
至今每一天,都有新的读者,表达着对三联的喜爱。
小编以为,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拒绝与低俗为伍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
它自带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吸引着我们一口气就想读完。
每一期近一本书的体量,一年看下来,成年人会变得更有气度,孩子会变得更有见识。全家人的碎片化时间,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订阅它的家庭,有了更多可交流的共同话题。让家人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很多年以后拿出来,每一期杂志,也都是一个个关于时代的鲜活记忆。
小编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限时团购价!
现在订阅,还额外赠送88元的三联《美食特刊》+2本往期精选期刊,月末统一快递发货,非偏远地区包邮到家~
每周1本,每一本100多页内容,每月4~5期新内容,跨年52期一共52本杂志:
出版社直发 正版书籍
(产品由上市公司“有赞”担保,请放心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