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新社记者:同为“轴心时代”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何共通之处?
熊林: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一说法,用以指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
“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哲学三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们也常常把他们同中国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进行类比。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苏格拉底也没有留下自己撰写的作品。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集结成的《论语》中。苏格拉底的思想也主要记载于柏拉图笔下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的对话中。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自身思想的实践者,而非单纯的理论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形容自己“累累若(如)丧家之犬(狗)”,那是因为孔子希望能践行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苏格拉底更是在实践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坦然赴死。
1
中新社记者:孔子与苏格拉底如何影响东西方哲学的“底色”?
熊林:虽然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寻求普遍”和“试图下定义”的人,但罗马的西塞罗则认为,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人间,迫使哲学思考个人和城邦的善与恶。后一种评价,实际上是说苏格拉底将早期哲学家对自然的关注,转为了对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也可以理解为从早期的自然哲学转向了实践哲学。而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所以有观点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更是在西方成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三人所开启的理性主义的道路,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一开始就更偏重于伦理学和实践哲学,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表示,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治”,为了国家的治理、为了社会的治理,当然也包括对人的治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启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定下了儒家的基调,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反思,以及对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