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两位女性——江靖和Lisa,在追求自我和家庭生活平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和体验。江靖从游戏大厂辞职,打造自己的手工工作室,追求自我和高质量的家庭生活。Lisa在事业成功后选择放慢脚步,开始关注家庭和艺术收藏,追求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江靖的经历和选择
江靖从游戏大厂辞职,打造自己的手工工作室,将空间改造为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她注重自我提升和家庭陪伴,通过手工和艺术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她强调关注自我,但也高质量地陪伴家人。在辞职过程中,她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转变,最终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内心需求。
关键观点2: Lisa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收藏
Lisa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通过设计服装和艺术收藏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她通过设计家装来展示自己的艺术品味和风格。她的家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美术馆,展示着她多年来收藏的艺术作品。她注重家庭生活的质量,但也追求自我发展和内心的宁静。她通过收藏艺术品和关注艺术来寻找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关键观点3: 两位女性的共同点和差异
两位女性都面临着事业和家庭之间的选择和挑战,但她们都选择了追求自我和内心的需求。江靖更注重通过手工和艺术来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庭陪伴,而Lisa则通过艺术收藏和关注艺术来寻找生活的美好和意义。她们的经历和选择展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正文
一家人在家开
手碟音乐会、蹦迪......
2022年,她
自己从头装修、设计了家。
她还立下一个不常见的规矩:
不允许孩子的物件放进客厅,
因为“孩子是加入者,要来适应我们的生活。”
Lisa自己设计的家
反而更要从自身的需求和内心出发。
我叫江靖,在游戏大厂工作了8年,去年,终于下定决心辞职,从市区搬到郊区,打造了一个自己的空间。平时是我独居的“第二居所”、手工工作室,周末则变成一家三口宅在一起的“避世小屋”。
原本房子是三室一厅,主卧、小孩房、客卧三个小房间。但我们家周中小孩在住校,老公住在市区的小房子里上班方便,房间利用率很低,就全部打通,做了一个升起的空间。
8扇移门组成的盒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8扇移门,可以变幻出手工工作室、展厅、游戏房、孩子卧室、客卧等多样的空间,它就像我的一个“快乐盒子”。
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完全敞开来,盒子两侧各留了一扇窗,通风特别好。做手工、听音乐、看书、发呆,完完全全地放松自己。
等到作品累积到一定程度,这里还可以做展厅,我特意留了一扇门是单独移动的,可以作为海报墙。
餐区和客厅相连
餐厅的窗原本是推拉式的,改成了全封闭的景观窗。现在我几乎很少刷手机,浮躁的时候就坐在这里看看窗外的小河、树木、飞来飞去的鸟,让自己安静下来,再沉下心来去做事情。
儿子的房间
儿子的房间我隔了一小部分给洗手间做干湿分离,变成了一个凹进去的形状,做成榻榻米的样子,这种包裹感小孩子反而很喜欢。每次我们讲小秘密的时候总会窝在这里,把灯光调暗,这样他更愿意倾诉。
现在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在家,经常就是一个人捧一个手机玩,我不希望是这样的。周末一家人的时候,我会安排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在这个家里有更好的记忆。
家具尽可能少,且轻便可移动:移动电视柜放到盒子里,坐在客厅去看距离刚刚合适,像是电影院;再把沙发移上去,又变成爸爸和儿子的游戏房;全部移走,可以在盒子里一起画画、打手碟,或者开起小彩灯蹦迪……
我们小区的小朋友都特别喜欢我们家,我儿子也喜欢叫朋友来家里玩,最多的时候来了十几个。我把门一关就可以了,怎么吵怎么闹,反正就在这个盒子里面。
之前在公司里面,其实也已经做到管理层。那时候我认为,40岁以后,成功的女性应该要事业、家庭双丰收,很努力地想达到那个状态 。
但在路上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生活质量很糟糕。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连轴转,没时间吃饭、思考。无论怎么化妆,状态都很差,就好像内心没有被激活一般,只剩下机械地工作。
小孩子长大,虽然每周末我都在陪他写作业,但是真正的沟通却很少,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也没有照顾到。
因为开会很多,我经常会忘记接他,一次两次过后他就不再期待我去接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回家也不跟我说。有一次下暴雨,他就顶着个书包走回家,全身都湿了。我跟他道歉,他说“没事我习惯了。”那次对我触动特别大,我不希望我们是这种状态,长期下去会变得很疏离。
我就决定,要在40岁以后过另一种人生,找到一件可持续的事情去做,更关注自我,也更高质量地陪伴家人。
之前旅行的时候很喜欢逛一些vintage店,里面的老奶奶会用颤抖的手,热情给我介绍她做的手工,对我影响挺大的。我觉得手工是一个可以一直做到老,能让自己平静、也不会空虚的事情。
我思考了很久,包括怎么运营、成本这些都规划好,跟老公商量了一个期限,用自己的积蓄去试着做自己的手工工作室。
我妈妈一直不太支持,她觉得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要比较稳定,“40岁以后辞职,你以后想找都找不到工作。”
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我不想老了以后,想起来自己有件事情没有去做,我觉得会有遗憾。
我儿子非常支持我。我准备去跟老板提之前,我请他去了一个很好的餐厅,我说妈妈现在要做的决定可能对我们家未来有影响,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他一听完就跑了,拿过来一本书《礼物》:“送你本书,书里有句话我要送给你——活在当下。过去不属于自己,未来我们一起努力。”第二个星期,我就辞职了。
我和儿子的关系挺像朋友的,我希望去尊重他的想法。因为我跟我妈妈其实在很多沟通上是有障碍的,彼此不理解。虽然是亲密关系,但是并没有让彼此舒适。
我以前也是“鸡娃”的妈妈,跟着大流给他各种报班。他很小的时候就问我,“我每天6:30起床,晚上你加班我就被送到补习班,不停地写作业。妈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俩争论特别大的时候,他会离家出走。找回来之后,他跟我讲的话我一直记得,他说,“你们和老师都是想把我变成一样的人,但是妈妈你知道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他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吗?”
儿子从小画的每一张画、写的每一张小字条都被江靖收藏起来
他改变了我很多,我开始真正去了解他在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去更好地沟通,更好地引导他。
像现在的学校、老师都是他自己选的,觉得和他理念相合的。他很喜欢画画,画的连载漫画在学校里有非常多粉丝,我和他爸爸每周末都会主动和他讨论这周更新的故事内容,暑假还打算请他的小粉丝来家里看漫画。
这个房子,他也会说我觉得这个地方这样比较好,我就去改,他下次回来就知道妈妈有记住他说的话。就从这些小事里面,慢慢建立我们俩的一种沟通方式。
他一开始不相信我自己可以把这里弄得挺好的,前几天他跟我说,“你居然真的做到了,你真的有在慢慢实现你的人生梦想了。”这是他对我最好的评价,就共同成长,父母自身的状态其实是能给孩子带来最直观影响的。
这个房子,我觉得对我们全家人都是一种治愈。对我自己来说,是满满的安心。
之前我很喜欢往外跑,现在关闭在这个房子里,我反而觉得世界变大了。每天都是自主性的学习,回归到一个自我的状态。
我是Lisa,今年39岁,有两个娃,现在住在上海。我去年把公司卖了之后,现在我就是躺平,自由而散漫地活着。
现在这个家,是我两年前搬进来的,当时就觉得它的采光非常好,我是一个非常需要阳光的人。
家里一切都是我自己全程设计的,家里其实没有统一的风格,是混搭的。比如家里禅风的桌子,搭配了很多比较现代的椅子。
颜色也一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元素,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家里的家具都没有统一的色调,而且非常多彩,让整个家很有记忆点。
Lisa将多年收藏的艺术作品挂在了家里,想要打造自己的“美术馆”
我希望我的家和我一样,有不同的风格,很奔放,活泼俏皮的感觉。
而且这些年我收藏了很多艺术作品,我也希望设计一个像美术馆一样的家,可以展示我收藏的作品。所以每一个作品周围,我都没有摆放什么家具。
我是一个在自己在乎的事情上非常较真,不在乎的事情上特别不松弛的人。
比如当时搬进来的时候,我就把家里的踢脚线全部换掉。因为我觉得太丑了。而且我当时会为了房间到底要刷3次还是5次才能达到色标上的完美颜色纠结很久。反复不断和师傅沟通。
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经常丢东西的人,我永远都是最后一秒上飞机,也经常误机,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没那么重要。好像是个两边都挺极端的人,看似矛盾,但这就是我。
客厅里的桌子很特别,桌板里面不同颜色的颗粒是用回收的环保材料做的,里面颗粒的大小,间隙,有多少颗红色、绿色、蓝色,我都调试了无数次。围绕着桌子,周围的小沙发也是绿色、蓝色,相当于桌子会把周围的家具“拉”到一起,很和谐自然。
家里的小物件也都是这么多年收集来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没什么钱,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去买一些我喜欢的东西。我从大学开始,就在关注艺术相关的东西,我会去古董市场淘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和小古董,有些到现在都一直保留着。
其实在之前,我的生活主线一直是工作。我之前给米歇尔·奥巴马、章子怡、刘亦菲都设计过高定礼服。后来我身体不好,就慢慢喜欢上了运动,也创立了一个面向亚洲女性的运动服品牌。
那时候我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就算怀孕也没停下来,一直工作到生产的前3天。我也没有母乳喂养,因为我做了一些权衡,当时非常忙,我知道自己做完月子就要马上回去上班。
我不觉得每隔3个月为一次奶,我能有好状态,我觉得这样对自己还孩子都不好,我承认自己不是全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