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第一财经周刊”
(id:CBNweekly2008)
文 : 施歌 刘娉婷等
以年龄计算,今年的职场将迎来第一批1995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是在“标签”中长大的一代。常用词包括独立、有个性,也包括自我和任性。这些形容不全是友好的,但大部分95后的性格中确实包含这些层面。这些受到时代、家庭和环境影响的特点,也体现在了95后的择业观上。
观察95后的就业选择,多元化是最明显的特征。从5年前90后登场起,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就开始出现。大公司、铁饭碗,早已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到了95后,他们的选择更多了。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近4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个人兴趣和爱好主导了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
商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也降低了专业对工作的影响。毕业就创业、当网红、做微商、开自媒体、做游戏解说成为流行趋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
易专业的郭晓畅放弃了进金融公司的机会,选择做一个游戏策划师。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杨在毕业前就有过两次创业经历。“选择多是好事。社会更发达了,才能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科锐国际招聘解决方案总监徐晶劲说。
摆在95后毕业生面前的可选项还包括暂时不就业,转去完成自己的“间隔年”(gap year)、做义工,或者干脆做自由职业者等。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在就业、升学、创业之外,有9.8%的毕业生选择了这样的“慢就业”。
逃避就业压力是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95后对个人成长、个人实现更为看重。在智联招聘的报告中,个人成长首次超越待遇,成为理想工作的最重要标准。有55.9%的毕业生认为“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是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人力咨询机构中智预才网CEO朱诗勃看来,整个95后这一代人,是跟互联网、智能手机同时代的人,多元信息接收让他们判断和选择事物时“更有想法”。“工作对以前的人是谋生,对95后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朱诗勃说。
这种想法,让一些毕业生走上了“毕业就创业”的道路。原本,创业是一件需要深厚经验、人脉和资本积累的事。但在95后眼中,与其听命于公司领导,不如自己组建团队,掌握更大的主动性。对于成就动机强的毕业生来说,等待他人制造出他希望消费的产品,或者解决他看到而尚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不如自己动手实现得快。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增加了30万,达到了创纪录的795万。没有人可以代替这些毕业生说出今年是不是“最难毕业季”的结论。
但好消息是,除了新兴职业,那些过去偏好经验型人才的公司也开始向毕业生敞开大门。徐晶劲观察,以往,外资时尚、零售、服装和饰品公司都喜欢社招,不喜欢校招,但现在它们也希望有年轻人加入。
“汽车产业在经历剧烈变革。人工智能出现、手工操作岗位逐渐消失,公司对数字化、新能源方面的人才有极大需求。”华晨宝马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上官楠林说,他们需要思维没被行业固化的年轻人对“从生产到销售和产品体验的整个流程”提出大胆想法。
这同样是智能手机的功劳。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些以年轻人为主力顾客的大公司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在数字时代生存了。除了最懂年轻人的就是他们自己,还因为在需要创造力的地方,95后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
心思活络的95后,自身对“新鲜感”有极高的要求。父辈眼里安稳的金饭碗,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相反,他们往往喜欢更加刺激、能每天接触不同东西的工作。不过,它已不再是纯粹负面的标签。京东校园招聘负责人韩超认为,虽然个性鲜明的员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成本,但优秀且有个性的员工,往往是业务发展、创新的推动者。
整体而言,第一份工作在95后眼中的神圣感在下降。根据《第一财经周刊》对这一届毕业生的调查,认同“刚开始的几份工作都是尝试,可以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选项的比例达到52.1%,比认同“它很重要,决定了以后整个职业道路”的高出7.1%。
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对跳槽的看法也与前代人有所不同,94.3%的调查对象认为,跳槽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途径”,认为它是“没有忠诚度的表现”的人只有2.9%。
一些公司难以接受这种“不忠诚”,“95后会给企业不安全感,他们一旦觉得能从一家企业吸收的东西不够了,就想跳槽,寻求新的生活。”朱诗勃说,但他不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相反,他认为95后“其实像海绵,他们需要学到新东西,跳槽只是在那个时间点需要感受很多东西”。
对此表示宽容的雇主当然也有。华晨宝马的上官楠林就认为这是人生必要的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对未来需求有更深刻、明确的意识后,他们回头来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会更踏实更深入。
很多95后毕业生通过实习就完成了这种探索。上海海洋大学金融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曹晓升在大学4年内参加了8家公司的实习,涉及教育、新媒体、广告、公关、娱
乐等多个行业。数量看起来很多,但其实有内在脉络——自从第一份在新东方的实习让她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跟人沟通,而不是参与金融业务跟数字打交道后,她就在她认为对沟通力有需求的行业一一尝试。
徐晶劲认为,雇主们更应该聘用这种头脑思路清楚的所谓“不忠诚”者,他们应该改变观念,因为“其实例如创业和间隔年,虽然不能提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但能锻炼他为人处世和下判断、做决定的能力。个性成熟的价值不亚于能力上的熟练度”。
不唯大公司、频繁跳槽、不忠诚、四处实习甚至不就业做freelancer,95后就业观的背后是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在意。这会让他们在需要表达意见时不会顾忌太多。“以前的人有想法,不一定会在领导面前去说,觉得领导没面子。现在的新人觉得自己比领导想法更好,不会有什么遮拦,就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朱诗勃说。
看起来,95后毕业生得到了还算不错的理解和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求职就会容易些。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今年有40.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很难,这一数据比去年上升了4.3%。
不过,面对困难,95后在择业时表现出了更大的主动性。相比被动等待分配或求职信息,他们会主动通过互联网或身边朋友,了解心仪行业和公司的招聘情况,并大胆自荐。对于好工作,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遇到长辈的阻力时,对自己的职业有想法的95后也会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说服。
总之,因技术进步、新兴行业兴起、信息接收渠道和个人的家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今年将进入职场的95后真的不一样了。他们——不一定是全部,但已经有了不少的一批人——不再像前几代人一样无意识地进入既有的职业轨道、按照既有的职业台阶攀爬,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适合自己起步的第一扇门、修建达到自定目标的路径。
“之前的代沟产生需
要10年,现在是5年,也许以后更短。”上官楠林说。无论雇主方是否喜欢95后的性格特点,是否找到了有效管理年轻一代的方法,它们都要面对一个事实——
95后正源源不断地走入职场,并很快会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好工作、如何工作的定义,也将持续地改变着企业招聘、培训和管理的方式,甚至改变着企业自身。
CBN实习记者兰妮,记者黄语晴、王玉昊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近期好文荐读:
能做这样一个选题,编辑就“不枉此生”了:
揭秘新京报“纪念香港回归20年”特刊幕后
《揭秘网红工厂》采写幕后:
记者变身“主播”,只想搞清普通人离网红有多远
势·道·术:新京报是如何迎接变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