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权威资源是当下舆论最缺少的,一切坚固的东西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后真相语境中,不管什么道理、什么常识、谁说了什么话,似乎都有一个力度相等、方向相反的东西可以抵消它。说某个东西好,必有人说“也有弊端”;说全球变暖,必有人说“也有相反证据”;说分餐制好,必有人大谈“不分餐也有很多好处啊”。这种“庸俗的辩证法”消解着信仰和信任,似乎一切都是相对的,多元成了没有原则,“怎么都行”解构着科学精神,没有谁可以充当在某个问题上的判断权威。
曹林
|文
显然,张文宏的舆论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其专业领域,早就成功“出圈”了。这段时间他在媒体流传的金句,不仅有关于疫情的专业判断,更有很多公共判断,比如给年轻鼓劲说“有人说这届年轻人不行,完全是瞎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报考医学”。他力推分餐制,发出“领导给你夹菜,你吃不吃?”这个灵魂拷问,以张式锐评直言“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还有关于如何摆脱焦虑、应该读什么书、怎么吃早餐,等等,都提出了个人建议。
一般科学家和专家的媒体热度很少能超过一周,一般红人火几天后很快丑闻缠身声誉下降,出圈者很少有全身而退,高出镜率往往尾随着高争议率。神一样存在的张文宏,正在打破这个舆论规律。当然,持续被关注,与疫情的绵延胶着有关,张文宏自己也说“哪天我消失在屏幕上,大家就觉得世界美好了”,但像这样持续成为焦点人物,成为权威、偶像被公众依赖和信赖,高出镜率下维持着高声誉,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是很了不起的。
我想,疫情完全结束后,张文宏也不会从媒体消失,而会成为一棵媒体常青树,一个在专业内外常能给舆论和社会贡献智慧的公众人物。第一,他经过了复杂疫情的长时段考验,被证明是一个说话靠谱、值得信赖的医生。疫情中积累的权威形象,让他有资本被公众信任——“信任”堪称当下舆论中最缺的公共资源。第二,专家也许很多,但能驾驭传播规律、善于在媒体上表达,并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专家并不多。同样的道理,张文宏知道以何种方式表达出来更能被接受,这种“善言”的专家肯定会成为媒体宠儿。
张文宏这样的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成为媒体明星,是公众之幸。这样的专业人士“出圈”,影响超出他的感染科圈子,也是社会之幸。对于张文宏最近的一些出圈判断,有人觉得“他是不是有点飘了”、“能不能别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发言”,称“不要过度消费他”、“专家不要不务正业”等等,这种声音我不太赞同。专家影响出圈没什么不好,专业问题与公共问题之间没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壁垒,很多时候是紧密勾连在一起的,要专业的张文宏,也要出圈的张文宏,张文宏有责任在更多公共问题上发出科学和理性的声音。
就拿分餐制这个话题来说,虽然也需要专业判断,但更是一个公共问题。其实,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素养,靠常识就能判断。媒体经常呼吁分餐,谈分餐的种种好处和不分餐的种种危害,但收效甚微,传统的惰性和日常的惯性阻碍着分餐文明的普及。张文宏那番关于“领导给你夹菜,你吃不吃?”和“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的形象分析,对普及分餐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缺乏科学判断力、热衷于转发微信圈养生鸡汤的群体,张文宏的话尤其有用。子女的话不听,报上的科普文章不看,张文宏的话该信吧?这就是权威资源的重要。疫情中积累的权威形象,让他在很多问题的判断上具备了赢得信任的资本。
这种专家权威资源是当下舆论最缺少的,一切坚固的东西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后真相语境中,不管什么道理、什么常识、谁说了什么话,似乎都有一个力度相等、方向相反的东西可以抵消它。说某个东西好,必有人说“也有弊端”;说全球变暖,必有人说“也有相反证据”;说分餐制好,必有人大谈“不分餐也有很多好处啊”。这种“庸俗的辩证法”消解着信仰和信任,似乎一切都是相对的,多元成了没有原则,“怎么都行”解构着科学精神,没有谁可以充当在某个问题上的判断权威。
权威资源的缺乏,没有公认的权威裁决者、权威专家,使我们的舆论场上差不多每一个话题都处于撕裂和纷争局面,大家都以“你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说法”“你的说法并不比我更高明”的态度杠着。那些反科学的歪理邪说,反常识的养生鸡汤,割大众韭菜的大数据狗屁,反智的招摇撞骗之辈,不正是借着权威的缺失才乘虚而入的?
这种语境下,尤其需要张文宏这样在特殊时期积累了权威形象的专家,普及被相对主义消解的常识,用权威的判断凝聚科学共识,在公共问题的讨论中传递科学精神。某种程度上,如钟南山一样,张文宏甚至已经成了某种凝聚共识度的一个符号,人们相信他的判断,他的判断很少引发撕裂。专家甚至已被矮化和污名为“砖家”,这个社会并不缺专家,缺的是判断经受过考验的专家,在紧要关头敢下判断的专家,在危机中挺身而出的专家,以诚实可信的公共表达证明了自身可信赖的专家。这样的专家,才有实力出圈的资本,也让公众对其出圈有了信赖。
不是经常有人拿科学家的热度跟明星比吗?甚至感慨“英雄枯骨无人问,明星家事天下知”。这不,终于有科学家和专家拥有了上热搜的流量资本,这样的热搜让人感到安心。我所欣赏的“专家出圈”,不是透支自身影响力去到任何领域扮演算命先生或人生导师,而是跳出实验室和书斋,跳出狭窄的专业视野,在公共问题上发出能凝聚社会共识的权威声音。
曹林评论写作系列课开讲了,第一讲从“跳出评论写作的十大误区”讲起,讲授我们在评论写作时最容易陷入的十个误区,如“全面看问题”、“结尾要有建设性”、“酒香不怕巷子深”、“先写文章再想标题”、“读者会回头读前文”等等。这十个误区是我当编辑快20年、教书10年从无数篇作品的点评中所总结,初学者或多或少有类似问题。跳出误区,知道评论不是什么,才能写出一篇符合文体要求、没有阅读障碍、并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言值评论。
这个课程拟通过三个系列进行讲授:
基础课程系列(三次课)、中级课程系列(四次课)、高级课程系列(三次课)。
基础课程适合需要提高者和各类考试,中级课程适合对评论写作有较高兴趣、并想在这个方面发展、提高写作素养的人,高级课程适合对评论写作规律感兴趣、想以评论为职业、拓展思维和写作能力的人。一共十讲,每次课内容不一样,可根据自身基础和需求报名。课程以直播形式进行,内容可以无限回放,
错过直播时间的可通过回放收听
。
每节课3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