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坐北科技泽传媒
依托泽传媒智库及泽传媒融合传播研究院,我们提供专业的视听新媒体数据服务、视听产品PR服务。
51好读  ›  专栏  ›  坐北科技泽传媒

年轻记者的新闻“破圈”记: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坐北科技泽传媒  · 公众号  ·  · 2025-02-07 15:30

正文

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在近期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年轻的新华社记者张扬分享了自己难忘的报道经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之际,现场被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能拍到火箭升空的震撼瞬间,她一路小跑,好不容易才在天台的观测点位寻得一席之地。在拥挤的人群中,她没有选择架设专业设备,而是掏出手机,用最质朴的方式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段时长仅28秒、画质不算高清、镜头也有些晃动的视频,被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后,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热度。网友们纷纷留言:“第一次这样看火箭发射。”这条新闻在年轻群体中“爆火”,背后反映的是新时代新闻传播的趋势,也为我们探讨年轻人的新闻提供了生动注脚。
过去,新闻报道多以传统的严肃面孔示人,传播方式和叙事结构相对单一。但如今,年轻群体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他们对新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渴望参与感、互动性与个性化体验。这就要求新闻人在创作时,做到以短带长、以小见大。像这次神舟十三号发射报道,记者用短短28秒的视频,传递出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年轻受众迅速捕捉到新闻核心,引发情感共鸣。
年轻人的新闻,是打破传统叙事边界,拥抱多元表达的创新呈现。 过去,新闻常是固定的模式,记者站在镜头前字正腔圆地播报。但如今,年轻受众更期待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如社交平台上的一些科普新闻账号,将复杂的科学成果新闻以动画、脱口秀等形式呈现,像用生动动画解读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让艰涩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拉近新闻与年轻人的距离。
张扬报道航天故事时,不再局限于刻板的长报道形式,而是采用“以短带长”策略。把30分钟纪录片《重返太空的183天》剪出19秒短视频发布,收获10余万点赞,成功吸引观众去追看完整长视频。这种创新方式,打破长短视频的界限,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力,将宏大的航天主题以轻量化、碎片化内容呈现,契合年轻人快节奏的信息接收习惯。通过精心设计短视频产品,融合内容、技术、灵感与美学,实现了主旋律内容的多元表达,让年轻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 新闻的魅力 ,打破了传统新闻与年轻受众之间的隔阂,也 锤炼了年轻人追逐长视频的耐心和毅力
它也是以平视视角,关注年轻人生活与梦想的记录。 不再只是宏大叙事,而是聚焦年轻人日常奋斗、迷茫与追求。报道大学生创业项目,从前期市场调研的困难,到产品研发的反复尝试,再到初次推向市场的忐忑,展现他们逐梦路上的点滴。这种平视视角,让年轻人在新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共鸣。
在对桂海潮的报道中,摒弃航天员高高在上的形象塑造,挖掘他作为有航天梦的普通人一面。从前期在北航采访他的学生、了解其工作环境,到采访时让他身着日常服装,在校园漫步交流,展现出他作为大学老师的平凡模样。这一过程,让年轻人看到踏上星辰大海征途的,也是身边平凡人。 报道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贴近年轻人生活、关乎梦想的故事 ,让他们意识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以平视视角赋予新闻温度与力量,引发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
除此之外, 年轻人的新闻,还是以开放态度,融合新媒体技术的探索。 利用VR、AR技术,让年轻人“亲临”新闻现场。这类报道往往见于重大文化展览,通过VR技术,年轻人足不出户就能360度参观展厅,观赏文物细节,仿若置身其中。新闻报道同样适用, 新技术为讲好故事注入澎湃动力,推动我们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如潺潺溪流循环往复、盈盈不绝,似蓬勃新芽螺旋而上、生生不息。
正站在新闻变革的十字路口, 用慢功夫淬炼真功夫,用巧构思酝酿好框架 ,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年轻人的新闻作品。如今, 越来越多“传统的”正在成为“创新的”,不断丰富新闻表现力与时代影响力的转化路径;越来越多“严肃的”正在成为“亲民的”,不断增强新闻传播力与民众亲和力的相互兼容;越来越多“常规的”正在成为“多元的”,不断拓宽新闻吸引力与社会感召力的漫漫前路。同时,越来越多“创新的”日渐变为“主流的”,持续充实着记录时代的篇章;越来越多“亲民的”日渐变为“热门的”,持续丰富着反映民生的宝库;越来越多“多元的”日渐变为“经典的”,持续充盈着书写历史的文库 。 身处传统媒体转型的时代浪潮,新闻人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新闻的力量在年轻一代中持续传递,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闻篇章。

泽传媒智库: 人工智能(AI)专业应用团队,让AI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性生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