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微信Blog,用于分享各种新鲜资讯
51好读  ›  专栏  ›  槽边往事

预测之书:通往未来的门票

槽边往事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10 12:13

正文


去年我受邀为「得到」的新书《预测之书》撰写文章,于是就有了这篇《通往未来的门票》。根据先前的约定,《预测之书》现在已经正式发布和售卖,我可以在这里把我的这篇文章发布出来。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是为纸质书撰稿,所以行文的方式和文章篇幅都和我惯常的网络文章有所区别。对于纸质书而言,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实在是太短了,会让读者有零零碎碎的感觉。所以这篇文章长达 5000 字,而且每一个段落的长度都要比网络随笔文章的段落更长。
希望你能有耐心读完,毕竟我当初写得很用心。
通往未来的门票
作者:和菜头
我个人很喜欢写关于未来的话题,因为你可以做出任何预测。反正如果届时预测不准,没人会记得你说了什么。但是如果碰巧对了,那你就是人人敬仰的预言家。也就是说,人们只在意自己在意的事情,答案命中目标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关于未来的诸多猜想,体现的是人们对此时此刻生活的关注?因为人们对此时此刻有不满足,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才会设想问题都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刻得到解决?以此作为基础,去想象未来的样貌?比如说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大概永远也不会想象未来会出现吃一片就可以饱一天的营养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对未来做出这样的预测,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他是抛开了个人立场,带着某种中立、理性的态度去构想未来?
那我作为一名写作者,不妨以相同的方式开始我的预测:先假设未来人们不再需要阅读和写作,然后倒推我现在需要去做什么,才能在未来的世界里拥有一张门票。
人们不再需要阅读和写作,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因为现在就已经出现了端倪。整个世界为扫除文盲投入了大量金钱和人力,但是在短视频出现之后,一个文盲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学习,来认识世界,并不需要他先去学习掌握文字。假设目前的AI技术再稍微发展一点,把一本书浓缩成摘要,再把摘要用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应该是在三五年内能够看到的成果。即便是现在,即便是识文断字的人,也在用类似的方法听书,而不是读书。同样的,所有人在今天已经具备了自己出书的条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写,告诉AI大概要写什么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讲完一遍大纲和章节要点,让AI按照自己要求的风格、文笔整理出一本书就行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是从学习效率的提升开始的。什么是学习?我可以极为粗略地说,那就是一个人在人类的总书库里读了多少本书,读得多,他就学得多,因为学习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占据信息。当然,学习的本质是另外一件事,那是在占据信息的基础上理解信息的内部关联。如果我们单独讨论学习的行为,会发现它的效率很低,因为你需要一本接一本啃书,然后你还得想办法融会贯通。你需要让阅读量达到一定基础,你的阅读和理解速度才能提升起来。但即便如此,在多年之后你依然发现自己对浩若烟海的书海一无所知,而其中可能隐藏着对你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的信息。但你既不能很快看完,也不知道哪里去找寻。
Google 曾经有一个失败的计划,它想通过扫描书籍的方式,建立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全的书库。这样一来,Google 自身也就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强最聪明的搜索引擎,因为它知晓了人类知识的全量,在这个行星上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够超越。这个计划在执行到2000万本的时候,因为各个版权方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版权方不可能同意这个计划,因为这等于是在摧毁整个出版业。这件事发生在过去,现在情况发生了新的改变。
各大 AI 公司并没有宣布建立人类书库的野心勃勃计划,但是,他们在暗中把所有能找到的文本都找来,输入给 AI 模型去进行训练。这远远超出书籍的概念,一篇作文,一张记账单都可能被收录起来,送去作为学习资料。于是,Google 当年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情,在 AI 大模型这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到了实现,而且随着 AI 模型的逻辑能力提升,甚至可能 AI 可以做得更好。这是因为:
未来的某一个 AI 大模型,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阅读完几乎所有人类文本的存在,不止如此,它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理解所有人类文本内容的存在。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阅读、理解完所有文本,同时通晓这些文本之间关系的超级存在。还记得我之前对于学习本质的定义么?AI 可能是最强的学习者,通过上述能力,它不单能检索、记忆知识,还能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无论是从学习的行为还是学习的本质来说,机器的效率会比人类强得多。未来的某一天,机器知道人类所不知道的知识是可能的,人类理解不了机器所理解的知识也是可能的,因为机器的学习效率太高。
考虑到这种可能性,读书做输入,写作做输出的传统学习方式当然有可能被 AI 教学替代。为什么要去读一本教科书呢?问 AI 就好,它可以从入门开始一直辅导你到极为深入的程度,不过是下一条指令的事情而已。而且,它给出的答案,它给出的方法是基于人类全量知识库,不是依据某一位老师教授的经验,也不是依据某一本特定的教科书或者课程表。一切都围绕你个人的水准和进度组织教学,而且可以回答几乎你所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里,不存在一种叫书的东西,也不存在一种叫做阅读的行为,只存在人和机器之间的问答,这种问答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语音,还可以是图片或者视频交互。理论上来说,AI 完全可以教会一个文盲如何制造航天飞机。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今天的教育,你就会发现去到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坐在一个叫做教室的房间,几十个水准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一位叫做老师的人,共同拿着一本叫做教材的东西,以听讲做笔记写作业做测试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可能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更不用考虑因材施教和学习效率这些概念了。即便是今天,即便是 AI 并不成熟,经常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幻觉,胡编乱造一些答案,但是考虑到没有一位人类教师在耐心友善、循循善诱这两点上可以和AI相比,那么AI已经足够成为优秀的人类导师了。
所以并非是我杞人忧天,或者故作惊人,我只是不带个人感情彩色,冷静地、坦诚地根据我的观察和所知,推演了一下未来的可能性,哪怕是这个可能性对我不利。是的,因为学习效率的提升,人们在未来有可能不再阅读和写作,而是使用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式和知识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也就是说,未来没收了我的门票。
那么,此时此刻对于我而言,找回未来的门票就是对我最为重要的事情,就像是一个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需要学习使用电脑,学习使用键盘输入一样,那是他通往未来的门票。
假设我自己有孩子,因为孩子是自我的延续,孩子拿到门票应该比我拿到更为重要。那么,我可能从现在开始,就要鼓励他学习使用电脑,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和适应如何和 AI 共同成长。有可能的话,我应该专门为孩子设计一段特别的家教指令,让 AI 扮演一位私人家庭教师,负责 7×24 小时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在学校教育之外,我会鼓励孩子通过 AI 进行学习,在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之内,抛开教材,抛开课程表,让孩子自行探索到自身能力的边界。并且让这种探索变成孩子的某种本能,终身保持的学习习惯。
AI 在未来是否会替代人类这种问题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只关心自家孩子能不能掌握新工具,能不能在新工具的帮助下探索个人能力边界。未来世界里无论是人还是机器,又或者是外星水母做统治,这样的一个人是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因为这样的人在获取和处理信息上占据优势,也因为这样的人很早就适应了和机器合作,习惯了1+1>>2的产出。在一个大部分司机都还在驾驶马车的世界里,一个会开汽车的人他的未来应该不会局限于司机这一个职业,况且即便是汽车司机也能够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他的个人优势。
从更大的图景上来看,今天的一个孩子所能达到的个人教育水准受到太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即便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孩子所处的班级小群落是否友善,是否有益,这也是不可控因素。我个人认为,每一次技术进步,人类社会就会发生一次大型重置。在重置的短暂时间段里,有些资源是平等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家家户户得到一名顶级私人家教的机会,但是 AI 重置了学习,重置了教育,那么家家户户就有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公平地获得最好的 AI 私教---新技术普及之前,总有一段平等低价的试用机会窗口。利用短暂的机会窗口,能不能飞起来,能不能拿到门票,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问题是我现在没有孩子,所以不能在子代上寄托希望,那么就得靠自己去拿到门票。对于我自己,我有另外一套策略。很明显,今天的孩子们他们有大部分人生都在未来,而我不是,我的人生只有一小半在未来,我自己更为紧密地和过去而非未来相联系。相对而言,我的拿门票策略就要简单得多。有一句看似是废话的话:如果一个人此刻存在,那么他就有存在的理由。此刻,我以何种方式谋生,我以何种方式存在,一定是因为我在社会生活里拥有某种大部分人不具备的优势,无论这个优势多么微弱,也无论这个领域多么窄小。所以,对于我而言,最直接的策略就是加长个人的长板,以此保持优势。
加长长板又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利用新工具,既然出现了学习效率更高的新工具,那么就利用它增强我的长板。同样是写作,利用 AI 帮助我阅读分析提炼资料,要远比我亲自阅读效率高。同样是灵感,利用 AI 给出几十个可能的写作角度,要远比我自己去想更快更多,有些时候甚至会更好,完全超出我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启发。如果未来人类真的不再阅读和写作,这个过程对于几十亿人口而言会相当缓慢,那么我这点优势其实已经足够维持这段下坡路了。说句难听话,就像是一群人被熊追赶,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比跑最慢的那一个稍微快一点点就行。更何况究竟能快多少,目前来看还是未知之数。
另外一个策略就是对抗新工具。事情是这样的:假若阅读和写作的未来如此黯淡无光,注定要被机器所吞噬或者替代,那么现在可以多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其实这个策略不止是可以用在思考未来的时候,人生中应该定期思考与之类似的问题:是什么把我到带到今天?有什么是我能做而别人做不了的?就是说,人应该不时思考一下自己的处境,思考一下自身的存在,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来。如果根本不做类似的思考,那么问题不需要等到未来才出现,现在就会迫在眉睫,因为你可以做的事别人也可以做,不需要 AI 替代,他人就可以在现在替代你。
对抗策略看起来很困难,但是对于相对资深的人而言会更容易一些。因为有经验和技巧存在,有理解和思考存在,所以要去想什么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这种问题,资深者要比新手更容易一些。事实上,通过研究对比 AI 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会更加深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理解更加深入。我想,对于一名熟练的写作者而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不会担忧 AI 会在想象力上击败自己,也不会担忧 AI 在表达独特个人感受和体验上击败自己,更不会担忧 AI 在系统性的创造性工作上击败自己---只要 AI 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智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个体,那么它就无法通过类似的工作,从个体出发引起人群的共鸣。
AI 可以在五秒内给出30条可能的写作方向,但我选择其中的哪一个,AI 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理由。我一旦选定了一个,AI 即便分析过我过去所有的文章,也未必知道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也不知道会如何收尾。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作中,我的想法,我的过往,我的性情,我的习惯,我的回忆,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碰撞,最后得出怎样的一种化合物。它可以写得像我,但那就一望而知那不是我,因为会有很多重复出现。它也许可以复刻一个我,那么它就一定不会写得像我,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所以,我认为我会有一张未来的门票,我还认为大部分人都会有。关于 AI 在未来会关上大门的恐怖想象,在我看来有一种正面积极的作用。那就是在我们日复一日,因循守旧,不假思索过活的生活里,因此出现了一次打断,来自未来的威胁迫使人们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想一想自己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作为基础,也才会从生活中无数纷乱的噪音里,分辨出来自未来的微弱信号。
就像是此时此刻我们分析 AI ,分析学习效率的提升,实际上我们已经暗中开始否认人作为一种生产资源的存在方式。人不天然隶属于田野工厂军队公司,在未来,地球上的这些事情也不需要堆那么多人去完成。但在我们思考这一点之前,人的确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了几千年。我们出生,我们学习,我们受训,就是为了填到各个岗位上,各处房顶下,作为一种生产资源让这个世界得以轰隆隆运转起来。那么,如果未来的人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源,剥离了这套计划、任务、业绩的束缚,人回归到人本身,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
不需要等到未来到来,此刻就可以思考类似的问题,AI 也好,机器也罢,只是个引子。如果你是你,那么未来就一定存在着一张你的门票。如果你不是你,你认为自己是齿轮的一部分,那么机器就会替代机器。这个问题不难想清楚,所以我说大部分人都会有那张门票。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大多出自机器对机器的担忧。如果是以人作为本位,那么任何未来都可以欣然接受,也都必然顺利抵达,因为过去几十万年就是那么过来的。你手中有此刻的票,那么你就一定有未来的票。除非你活在此刻,心神却永远活在别处。


题图标题:《通往未来的门票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6.1
Prompt:The Ticket to the future --sref 82285711 --ar 16:9 --p --s 1000  --v 6.1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拈花指

和菜头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1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这张《街头送给你。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以上几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参见:《新品美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