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周六更新/宋燕(撰文)|
上世纪90年代,我进了大学,那时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朦胧诗的风刚刚过去,摇滚乐正在兴起。学校里有社团,大家在里面互相交流各种流派的打口带,有朋友搞乐队,也有朋友做校园民谣。傍晚时分,大家的休闲方式是围坐在草坪上,有人弹着吉他,大家一起唱《more than words》、《 to be with you》……
1994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开了“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举国震动,摇滚乐瞬间热到顶点。
那个时候,我们以为这意味着一个开始,后来才知道,那一刻其实就是结束。
如今我们知道,魔岩三杰中
张楚隐居了,窦唯成仙了,何勇疯了
。他们走入大众视野时的新闻,不是烧车,就是窘迫,透着各种不合时宜。大家早已经不再听摇滚乐了,前两年红的是嘻哈,文艺青年喜欢的类型是“蒸汽波”。我也已经不合时宜了,每次打开音乐播放器,选的歌全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而且,我熟悉的好多国内乐队在播放器上找不到了。
前几天看了一部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些关于魔岩三杰的碎片,那部片子的名字叫《再见,乌托邦》,还挺适合这个题材的。
这部片子其实没有讲出什么故事来,很多情节,都是要看了很多相关的报道和文章,才能知道前因后果。但他采访到了很多人,站在2009年反思以前的岁月,有不少沉淀过的思考,让人回首过去时,会有一些感慨。
这部片子讲了三条线索,其中一个当然是
魔岩三杰的后来
。
红磡演唱会的策划人,魔岩文化的缔造者张培仁,出完三人的专辑后就撤回了台湾,之后很久没有跟他们联系。他在片子中解释说,他想回到台湾赚三年钱,带着钱回来投入到大陆的音乐市场,给这边的音乐人应有的收益回报。然而当他1998年真的带着钱回来时,一切都已经变了,整个商业环境被mp3、互联网颠覆了,曾经的音乐人们被时代抛弃了。他欠大陆摇滚乐人的,永远不能补偿了。
何勇过得很窘迫,靠在外地演出养活自己。
张楚自闭了。
窦唯根本没有接受采访,他说现在这个时代他不适宜用任何文字阐述自己的认识。
他们都说,他们的时代过去了。
片子的另一条线索,是曾经与窦唯组“做梦乐队”的吴柯的死。这个天才的吉他手,16岁时在开明父母的支持下走上摇滚乐这条路,不到24岁因吸毒、戒毒时服食过量药物去世。他的父母提起孩子满脸自豪与愧疚。
片子中对于吴柯的痛苦来源语焉不详,我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应该与窦唯解散做梦乐队有关,而窦唯之所以解散做梦乐队,与魔岩文化签约三杰只签歌手个人,不签乐队有关。不签乐队这事,《再见,乌托邦》中也多次提到了。
所以张培仁的悔恨与抱歉,应该来自这个吧。他当年出自商业目的的举动,为这个自然生长的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改变。
吴柯的照片,来自公众号“老摇滚 rock the old”
张培仁在采访时,描述了他看到这个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时的震动。
不过,片子中讲到的第三条线,给了大家新的希望。来自陕西农村的音乐爱好者小畅,在挣不到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玩音乐”,在山沟里和一群小伙伴们虔诚地唱Beyond的《真的爱你》,那个画面,让我想起当年我们在草坪上唱《to be with you》。这种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代表着中国音乐的未来。只不过,他们做的可能不再是老崔和魔岩三杰时代的刀子歌了。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