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们将鸟儿们美丽而灵动的身姿
清晰地定格在镜头中
Eco Club社员们拍摄的鸟类照片
Eco Club前任社长
2021级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林展翌
是海宁国际校区的初代“观鸟人”
他在中学感到烦闷时
喜欢望向窗外飞翔的鸟儿
来到浙大后
在大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
当听到授课老师梁清华的观鸟经历
他深受触动
在梁清华的引导下
他开始阅读植物志和鸟类图鉴
“原来白鹭不只一种,
有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之分。”
随着鸟类鉴定经验不断积累
他的观鸟技能也不断提高
观鸟的足迹遍布校园内外
林展翌在观鸟
对林展翌来说
观鸟是给疲惫的生活“充电”
“每当我拿起望远镜走向户外
全身的细胞都会放松下来”
他还思考如何将个人爱好在校园里普及开来
“不仅仅要自己观鸟,
也希望能带动其他人一起,
让花鸟鱼虫融进他们的生命里。”
海宁国际校区的绿色生态
吸引了众多鸟类栖居
为观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举办校区观鸟比赛的念头应运而生
在国际联合学院团委指导下
Eco Club环保社成功主办了两届观鸟比赛
比赛中同学们组成多支观鸟小队
比拼观察到的鸟类种数
同学们在观鸟
成员们发现了中华仙鹟
刷新了浙江省的鸟类新纪录
大家在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中
Eco Club成员拍摄的中华仙鹟
他们建立了鸟类信息数据表
校内观测到哪些鸟类品种
不同种类的鸟儿在什么季节来到校园
都清晰完备地记录在数据表中
鸟类信息数据表部分截图
现任社长、2022级生物医学专业的佘洺瑞说:
“我每天早晨走在路上,
鸟儿们如同熟识的老朋友
来到我身边打招呼。”
在2024级生物医学专业的胡一民眼里
“观鸟其实很简单,
只需要一个望远镜,
一份聚精会神观察的耐心。
我们不仅发现了没见过的鸟种,
更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022级生物医学专业的赵依桐
回忆起她印象最深的观鸟经历
“在日落后的蓝调时刻,
接连数群水鸟如同黑压压的云,
伴着深蓝色的天空,
从远处向我身前的湖面飞来,
特别震撼人心!”
同学们在参加观鸟比赛
在学校多部门的协同助力下
他们对自然动物的热爱
拓展到科普与保护的行动中
Eco Club成员们关注到
时常会有鸟儿撞上校园建筑的玻璃幕墙
为避免此类事故发生
成员们在校园服务中心与保障部的支持下
敲定改造细节、联系公司施工
最终顺利为事故多发建筑的玻璃幕墙
贴上一层层“生命保护罩”
保障鸟儿们能够安全地自由翱翔
改造完成以来
没有发生新的鸟类撞击事故
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
社团成员们还将目光投向科普展览
在海宁国际校区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
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公共空间
联合举办“古代禽鸟绘画的现代解读”展览
展出鸟类的摄影照片和古代绘画图片
爱鸟之情跨越古今
自然与艺术交相辉映
林展翌感慨道:
“这次联合展览扩大了
爱鸟护鸟宣传的影响力”
“古代禽鸟绘画的现代解读”展览现场
在浙江大学
像Eco Club社团成员一样
热爱自然的同学还有很多
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指导下
一群热爱和亲近昆虫的同学组成了
浙江大学学生昆虫协会
开展昆虫调查、记录和科普活动
昆虫协会外出观察昆虫
当同学们遇到疑问时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老师们
倾力提供观虫知识和经验
及《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等资料
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昆虫协会还参与了
生命科学学院策划的生物标本展
同学们整理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中
采集的昆虫标本
并将最终成果展示在紫金港校区
生物实验中心2楼展区
助力实践教学和科学传播
让更多人欣赏昆虫之美
2023级动物科学专业的王浩宇说:
“通过制作昆虫标本,
我们得以长期保存昆虫的形态特征,
为后续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料。”
昆虫协会整理和鉴定的标本
除此之外
昆虫协会走出校园
受邀在“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全国总决赛的比赛现场
展出摄影作品
由昆虫之美展现中国生态之美
昆虫协会参展的部分摄影照片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罗熠坤 | 谭帅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Eco Club环保社 | 浙江大学学生昆虫协会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翊茗
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