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HR派  ·  业主装房两年发现装错了,结果如何?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新媒体运营 ·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人工更新 · ... ·  6 天前  
晓央就业  ·  关于11.11-11.22期间群面mock集 ... ·  1 周前  
晓央就业  ·  关于11.11-11.22期间群面mock集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你不止今天有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4-01 19:26

正文

快不如真,

少即是精。


工作需要,时常和媒体打交道,这个问题经常被问到:“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有一位读者告诉我,自己报了一个《15天教你从零开始成为思维导图大师》的课程,花了实习工资的三分之一,被忽悠着买了全套的水彩笔和无印良品的笔记本,却收效甚微。

 

讲思维方式的部分甚少,重点却聚焦于如何将手绘导图做得漂亮好看。

 

出于好奇,我专程留意了一下那门课程的主讲人,虽不是什么行业大牛,却也挂着好几个title,看上去不明觉厉:

 

国家认证培训师,中国思维导图课金牌教师,XX公司创始人之一。

 

且不说国家根本就不会给“培训师”这个宽泛无边的概念予以认证,顺手在工商局的网站上查找了一下公司的名字,果然也是一无所获。

 

在这个“大咖遍地走,课程多如狗”的时代,任何人都能轻易地将自己包装得金光闪闪以假乱真。

 

如何判断信息和知识的真伪,成了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议题。

 

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听上去很酷的课程:《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分辨“狗屁”)。

 

主讲教授Jevin West将“狗屁”一词释义如下:

 

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去华盛顿大学旁听完这门课程,但依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避开一些容易辨认的陷阱。






消息编得再逼真

你也要炼就一双“慧眼”


还记得那条“鲍勃迪伦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假新闻刷爆朋友圈的事件吗?

 

发出这条新闻的,是国内一家模仿美国“Onion News”(洋葱新闻)的媒体。只要你看过它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易判断出消息的真假。

 

可很多人压根没去验证消息的真实性,便急着“追热点”,刷足了新鲜感。直到官方消息出来辟谣,好不尴尬。


养成验证信息真伪的习惯,是辨别“狗屁”的第一步。



小到“吃这个东西居然会致癌”、“医学院学生乱丢实验动物尸体”,大到有关国际问题或商业形势的复杂事件,都可以通过简单的验证做出初步的判别。

 

参考系可以是当事人或者经纪人通过正规渠道发出的声明、官方报纸的报道、专业网站的跟进。


或者更简单的,将新闻关键词放在百度里,用“关键词+来源”的形式来查找信息出处。

 

常见的官方、专业媒体有:CNN、BBC等外媒网站,新华社的快讯,路透社新华社美联社的报道,相关企业的官方网站等。

 

总之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被动的信息“匹配者”

你该吃药了


很多新闻客户端都有这样的功能,它们会按照你每天的阅读习惯来推送相关领域的内容。

 

用得越多,按照浏览记录做出的偏好分析就越精确。你不感兴趣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每天的推送像是为你量身定制。

 

《自满阶级》一书中,将这一类用户称作“匹配者”。


人一旦习惯于匹配,就失去了了解全部事实的可能。



你所了解的永远只是你关心的,与你观点爱好相左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机会出现在你面前。

 

主动接受不同渠道的信息,就是去打破“匹配”的舒适圈,给自己一个机会,从更深的维度、更广阔的角度去了解事件的全部。

 

尽量不要去依赖那个“喜欢”的按钮来给信息归类,不要过度依赖提供匹配的网站和平台。

 

你可以从休闲型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认知,但一定要回到专业型的网站去补全认知链。

 

最容易陷入“狗屁”骗局的,其实并不是那些完全不懂的人,而是明明一知半解,却以为自己懂了的人。



扩展自己接收信息的渠道,不要让公众号、微博、头条新闻成为你唯一的信息来源。

 

这不仅仅是一种接受习惯,也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旦有了这种抗体,就有了摆脱认知僵化的机会。


分辨信息的多面手

从一、二、三、四手信息开始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将信息的来源分为一、二、三、四手:

 

信息的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浓度和质量最高的地方,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当它顺流而下时,混入的杂质也就越来越多。

 

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为例:

 

一手信息是在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ž西蒙在一篇有关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的论文中提到的“十年定律”。

 

它是“一万小时定律”的雏形,但论文中并没有将“一万小时练习”当作是成才的充分条件。



二手信息是对一手信息的忠实传播。

 

如学习专家Eduardo Briceno发表的一篇有关《如何让你擅长的事变得更擅长》的演讲中,也反复提到了练习时间和结果并没有必然关系。

 

三手信息是为了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的陈述。

 

如《异类》一书中充满激情的表述: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只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四手信息则是充满了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正如我们在一些公号里看到的,有关自己练习了许久的成功之旅,各种感人的鸡汤和似是而非的坚持方法论。

 

看一看手机上所有生产内容的App和公众号,就能大概判断出自己处在信息的哪一个传播节点上。

 

判断出信息的分层,才能追溯到杂质更少的上游。


 

我的一个小技巧是,看喜欢的作者的书时往往留心书中提及的作者和书籍,然后根据内容分类做成书单,再进行主题阅读。

 

不要放任自己沉溺于情绪化和鸡血化的舒适区,永远保持信息验证的机会,通过一个信息源中的引用和推荐等细节,主动回溯到最近的上游。

 

快不如真,少即是精。

 

与你共勉。


你被虚假消息“坑”过吗?





LinkedIn招聘啦!在微信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即可了解我们最近的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陶瓷兔子。初心客厅专栏作者,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微信公众号: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id:xinlishudaozixu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