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传统的元宵节!这个元宵注定不平凡,疫情特殊时期,让我们更加地心珍惜这象征团圆的时刻!此次此刻!有一群可爱、伟大的人本该团圆的日子,却默默奋战于前线,走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这特殊的时刻,在这团团圆的日子,让我们的心在一起,让我们一起祝福祖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我们坚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战“疫”必将成功!
胜利必将到来!
元宵节,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正式结束的一夜。元宵节代表着圆满、吉祥、喜庆,承载着大家对新年的希望,承载着对亲友家人的祝福与期盼!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是宋代开始流行的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
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这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
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与灯笼相伴而生了猜灯谜,春宵赏灯之会,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即称为"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古代,元宵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最后,熙和在此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健康!向身在抗疫一区的战士致敬!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