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霍仁龙:殖民话语建构与中印边界演变——近代英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图解库尔斯克战役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21 20:55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德军不得不逐步后撤,直到1943年初,德军统帅曼斯坦因的一次反击重创苏联西南方面军,迫使苏军放弃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双方形成均势。此次反击的后果,是令苏军的战线在库尔斯克地区形成一个突出部,曼施坦因认为德军可以抓住有利战机,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根部发动一次南北对进的战役,消灭突出部内的苏军集团。



注:德军计划的攻势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上最值得研究的战役,战前双方形势基本对等,那一边都不占绝对优势;鉴于战役对整个战局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双方首领都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将领,德军是被认为最优秀的曼施坦因,苏军则是有“苏联古德里安”之称的朱可夫;整个战役期间双方都没有重大失误,均体现了自己的强大军事智慧。
       

说到库尔斯克战役,就有必要提提德国的“闪电战”。在二战以前,作战部队主要是以步兵为主的,进攻方要派出一波又一波的步兵,冒着防御方的枪林弹雨冲锋,直到攻下对方的阵地。为了克服这种自杀式的作战方法,德国在二战中研究出以装甲机具代替兵员的作战方式。进攻时德军攻击部队往往以纯装甲集团打头阵,承受炮火,步兵乘坐摩托车紧随其后,整支部队可以在战场上快速移动;装甲单位均装备无线电通讯设施,指挥部会随时将部队报告来的战场情况进行汇总,快速标示出敌军的部署情况,然后指挥官协调己方全部军力,从敌军的薄弱位置突进至敌军后方,切断敌军的补给通道与后路,使敌军腹背受敌。面对德军此种整体协调,系统化的“闪电战术”,即使拥有强大的军力,一旦被德军成功实施,便会陷入险恶态势。也因为有了这套强大的战争系统,德国陆军在二战早期几乎横扫千军。


注:闪电战原理图

闪电战大师曼施坦因确信快速移动的战术同样能在库尔斯克大展拳脚,按计划他将率30万将士从南边攻入库尔斯克,中央集团军则从北边杀入,将约半个英格兰大小的区域内敌军完全切断,然后加以歼灭。

       

然而曼施坦因自认完美的计划却被希特勒一拖再拖,这是因为希特勒认为要取得库战的胜利,必须依靠武器上的优势。其时德军没有一种坦克能与苏军的T-34抗衡,新研制的虎式坦克仍未能大规模装备给军队,希特勒认为必须要让部队拥有这一强有力的兵器,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为此库战计划被一再延迟达3个月之久,使曼打算出奇制胜的计谋完全破产。
       

这三个月中朱可夫可没有闲着,他深知虎式坦克的威力,为此他在广阔的草原上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打算用密不透风的阵地来回应德军的闪电攻势。他动员了国内30万民众来到前线,在整个库地区修筑了一层又一层专门用于抵消德军坦克优势的防御带。每个防御带由反坦克壕与地雷阵构成,后面则埋伏着坦克与反坦克火炮,一旦德军的坦克在反坦克壕前受到阻碍而减速,后面的火炮立即开火射击,将之摧毁。这些阵地星罗棋布地交错排布在草原上,之间以战壕连接,形成防御带,防御带横布在战线上,一共八道,层层叠叠往回延伸至阵地纵深。每公里配备4500兵力,45辆坦克,100挺机枪。朱可夫很清楚,必须要逼迫德军慢下来,在静态的战场上和苏军打消耗战,才能抵消掉德军优势,从而取得胜利。



注:苏军布防示意图


注:苏军防御阵地示意图


注:苏军防线示意图。

同时,为了引诱敌军的进攻,苏军还作了大量工作以迷惑对手,他们首先在草原上割出车痕,又架上假的炮管,并在炮火前烧出开火痕迹,使德国侦察机在空中看下来还误以为炮口依旧正对前方;他们还把武器全部藏起来,令德军误认为苏军的阵地极易被突破。苏军的迷惑工作做得相当成功,致使德军直到进入战场时,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情况与战前侦察的完全不同。

注:苏军的用于迷惑对手的假火炮

7月5日,希特勒终于批准了“堡垒”行动,库尔斯克战役正式开始。德军遇到坚固的苏军防御,一开始便遭遇了很大困难。北路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由于进攻受挫,几天后就不得不停止了进攻,两路夹击的战略彻底破产。
       

南路曼施坦因率领的大军具备更强的实力,他首先由工兵遥控着装满炸弹的履带车进入雷区,这些履带车在苏军布置的雷区中间引爆,在密集的雷阵中清出一片空地。然后曼施坦因迅速组织起由700辆坦克组成的突击,突击队排成契形,最前端刀尖上的是重型虎式坦克,第二梯队则由豹式坦克组成,更多第三,四代坦克紧随其后,从被切穿的雷区突入苏军阵地。德军在第一天的进攻中便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推进了约10公里。由于得知北方的友军未能按计划推进,曼施坦因倍感压力,他深知必须施展浑身解数,才能单靠南路孤军完成任务。他突然组织军队对苏军采取了夜袭,并派遣偷袭队至苏军后方制造混乱和恐慌,甚至一度扣下缴获来的苏军坦克,假扮成苏军的部队混进苏联阵地,把苏军打个措手不及。德军还利用早前发现的苏军一个指挥漏洞,即苏军坦克编队中,只有队长坦克能发出无线电信号,其他坦克只能接收,不能发送。这样德军在和苏军交手时,总是首先找出坦克队长,将其摧毁,其他的坦克成员便会因不能协调出下一步而陷入混乱,德军便趁势将其包围消灭。

注:德军的履带遥控爆破车


注:曼施坦因的进攻方向

曼施坦因的一系列战术发挥了效果,德军在6天的进攻中继续推进了约40公里,并使苏军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有的德国坦克一个便摧毁18辆苏军坦克。然而英勇的苏军毫不退缩,反倒是更多的兵力和装备被投入到战场,与德军展开激烈的争夺。
       

尽管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然而曼施坦因明白,这种缓慢的蚕食,顶着枪林弹雨的战斗是德军的大忌,他们没本钱这种消耗战。因此他决定改变战术,放弃原本的直通库尔斯克路线,而让军队实施更大的迂回,避开苏军的正面火力,改从苏军侧翼的普罗霍罗夫卡通过,直扑库尔斯克。这就让德军回归到他们最擅长的作战方式--闪电战。

注:德军原本的攻击路线


注:德军从普罗霍罗夫卡的迂回路线

对苏联来说,这显然过于兵临城下了,朱可夫不得不亮出自己最后的王牌--拥有40万生力军的草原方面军。这是一支原本朱可夫打算用于反击的预备队,他们以逸待劳地集结在后方,等待在德军成为强弩之末时进入战场,以一鼓作气打败德军。然而德军的节节突破使朱可夫不得不提前释出这张王牌,以保证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7月12日早晨,苏德双方的精锐坦克大军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开始了人类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

注:德军与草原方面军遭遇示意图

德军虎式坦克拥有火力与装甲防护上的优势,88毫米炮可在2000米内击穿任何坦克的装甲,而其自身厚达100毫米的正面装甲则可以形成很好的保护,劣势是虎式坦克数量较少,产量很低,重达56吨的车身大大降低了其机动性;但朱可夫决意不让德军发挥其武器上的优势:苏军的主战坦克为著名的T-34,重量只有31吨,移动迅速,虽然其76毫米炮只有1000米射程,且不能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但其优点是数量非常的多,不怕牺牲的苏联官兵驾驶着这些坦克,冒着密集炮火冲入敌阵,与德军混在一起,与德军坦克展开近身肉搏,从侧面摧毁虎式的装甲。一时间,平静的草原上充满了钢铁巨兽,密集的炮火与士兵的喊杀充斥着整个战场,战机呼啸着近乎贴着地面低飞,一辆接一辆的坦克被摧毁剧烈爆炸,大地仿佛成了人间炼狱。此时无论曼施坦因还是朱可夫都无法有效指挥自己的军队,双方士兵绞杀在一起,混作一团,分不清东南西北。






注:旷野中的坦克大军


7月12日傍晚,搞不清谁胜谁负的两军只得稍作后退,重整旗鼓准备择日再战。然而此时曼施坦因接到希特勒军令,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有可能不保,要求曼抽调部分兵力至2000公里外的西西里岛进行支援。失去希望的曼施坦因用手上剩余的兵力进行了最后一搏,双方又继续了几天规模较小的交战,7月17日,希特勒终于失去耐性,下令把伤亡惨重的第二装甲军撤出战场,库尔斯克战役结束。苏联在很短时间内收复了所有领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两周的战斗中,苏军付出了18万人伤亡的代价,吃下败仗的德军伤亡不及苏军三分之一,约5万人。  

注:德军调动路线


注:德军大军调往意大利

库尔斯克战役是一场充满了争论的战役,从战役发起之始,德军就对是否应该发动此战役,以及战役的时间展开激烈的争论。而苏联方面也对是否应主动发动进攻进行过争论;至于如果德军尽全力进攻,而不在7月12日后抽调走精锐部队,战争结果会如何,战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作为德军中,甚至是20世纪中都数一数二的出色指挥官,曼施坦因在库战中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艺术般的指挥滴水不漏,使德军在战斗初期全面被动的情况下仍然能扭转劣势,势如破竹;相反朱可夫在用兵上比曼施坦因要逊色,在准备充分,以逸待劳的情势下,依然付出比德军多两倍的伤亡。然而从整体上看,当时苏联与英,法已建立联盟,得到英国方面情报的全力配合,能屡屡洞悉德军动向,在军需上也得到美国支持,装备补给源源不绝,德国以一国之力单挑数国联盟,就算有再多的曼施坦因,也无力回天,最终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