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词。但什么才是“
做自己
”?
同事小丽跟你关系不错,她请你帮忙写个方案。你没什么安排,这个方案也用不了很长时间,但朋友劝你:难道你也想当那种有求必应的职场老好人?要勇于拒绝,做自己!
——这时候,怎样才是
“做自己”
?
铭伟最近毕业找工作,老爸给他发了一条招聘链接,他不想让父母干涉自己的职业选择,看到消息就神烦秒删。但其实,那条链接里有他本身感兴趣的职位。
——这种情况下,他有没有在
“做自己”
?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聊聊
“做自己”
的3个表现。
做自己时,你能“
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
”
在说到
“做自己”
时,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现在经常被提到的词:
讨好型人格。
一种习惯为了他人需要牺牲自我需要的状态。
压抑自己的需要,肯定不舒服的。时间久了,一个人厌倦了这种对自我的压抑,开始意识到这种状态是有问题的。
做自己,是讨好者们的一种自我宣示。
这意味着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边界,从一味关注别人的需要,转而开始关注自己的需要。
图/《寄生虫》
这就构成了人们对
“做自己”
的第一个误解:做自己,就是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别人,就是自私。
但其实,
“做自己”
并不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有时,一定程度的讨好甚至能让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我。
比如有研究就发现,当人们为关系亲近的人做出行为改变和调整时,获得了真实自我的体验。
满足自己跟满足他人也不一定对立。举个例子,一个崇尚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本身就有一定满足TA人的需要。当他做出在你看来是讨好的行为时,他的内心可能会收获一种满足感。发自内心地满足别人,也是一种做自己。
做自己的准确说法是做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的对应概念叫“
真实自我
”。
最早界定真实自我概念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做自己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内在意识和需求。一个人只有根据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评判标准)做出行为,才叫
“做自己”
。
有句话你可能也听到过:对别人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
这意味着在看到他人的需要和标准之前,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标准。这样先己后人的排序,其实就是
“做自己”。
图/《老友记》
2008年,Wood等人在前人基础上改编的真实量表(authenticity scale)对做自己进行了更量化的界定。
-
自主意识和真实体验之间没有或少有疏离感,也就是“
你大致上了解自己
”。
-
自己的行为、情绪表达与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保持一致,也就是“
能够按真实的想法生活
”。
-
不会经常觉得身不由己,要做别人希望我做、而不是我想做的事,也就是“
能够不受他人想法的干扰
”。
从这个量表中,我们会发现,判断回应外界需求的行为是做自己还是讨好,
关键还是要回到内心的意愿。
如果你本身就喜欢帮助别人并乐在其中,帮忙其实就是做自己;明明心里不乐意,但觉得不能拒绝别人答应帮忙,这才是讨好。
另一种对做自己的误解是:认为做自己就是叛逆、反抗,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我就要跟你对着干,这样才是做自己。
但这样的做自己,很可能会变成为了反抗而反抗,反而偏离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
这种叛逆的代价,可能具有回旋镖效应(boomerang effect):
人们倾向于做与要求完全相反的事情,尽管这种反应是为了重获自由,但它可能以牺牲自我真实意愿和偏好为代价(Brehm,1966)。
图/《朋友》
激发这种叛逆心理的,往往是一个给你带来压力的外部力量。比如,一个不尊重你边界的父母。
研究发现,
当他人以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方式表达要求时,被要求者会感到边界被侵犯,觉得个人的自由受到了威胁,这会让一个人产生抵触情绪,并倾向于做出跟要求完全相反的行为。
在关于真实自我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我一致性。指个体行为与其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符合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不违心,这是做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外界的标准跟你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一个拥有真实自我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即使别人批评我这样做,我也努力以一种符合我个人价值观的方式行事 (Kernis & Goldman, 2006)。
图/《人》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自己跟叛逆也差不多。但其实它们有本质不同:坚持真实自我的人,并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为了维持内心的秩序。换句话说,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秩序一致时,他们就不会为了反抗而反抗。
是的,做自己不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
而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管跟你要求的是否一样。这种能力,依然建立在你对自我需要的觉察之上。
做自己也是一个过程,意味着你在与“
滋养型环境
”互动
还有人把做自己理解为特立独行、只靠自己,觉得做自己就不能依赖别人。
独立自主当然没有错,但一个人要真正地做自己,不能没有别人——或者说,一个有利于你展示真实自我的环境。
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一旦有了关于自己的想法,就会想要从别人那里验证这些想法,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人们就会感到真实。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前段时间在跟一个男生约会,对方各方面都很符合她的理想型,但见了几面之后,她觉得他们俩没什么可能了。我问为什么,她给了我一个特别典型的回答:
这样的感受也被心理学家研究过。在 2010 年的一项亲密关系研究中,研究者发现,
当人们能够在亲密关系中验证自己,觉得伴侣能真正地解我是谁时(哪怕这种看法是消极的),更有利于一段关系的真实性,提高关系质量,使彼此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感(Brunell 等,2010)。
图/《人》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外在表现很优秀但自我价值低的人,越因为优秀被他人喜欢,越会有类似冒充者的感受,甚至想要逃离关系。
所以,我们要顺利地做自己,跟找到支持真实自我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举个例子:一项研究发现,同性恋者会评估家人、朋友对自己出柜的接纳度,如果能得到他人的支持,那么他们选择隐藏真实自我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Ryan & Ryan, 2019)。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仅是因为相互吸引,也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舒服地做自己,展现在其他地方很难展现的那个真实自我的部分。
做自己,不是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像是找到一片彼此支持的树林。在这种支持性的环境中,真实自我才能舒展地生长。
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和圈子也没关系。内环境也是一种环境,我们可以先选择在心里成为自己的盟友。
图/《亢奋》
我们常常把做自己作为一个口号,但其实真正的做自己,意味着一种成熟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既能跟他人有清晰的边界,又能保持一定的弹性;不急着反抗,而是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坚持践行自我;既独立,也懂得寻找滋养自己的环境,更舒展地做自己。
关于“
做
自己
”,国内格式塔治疗领域专家叶斌有一个反直觉的观点:做自己是个伪命题。因为你只能做自己,你还能做谁呢?
叶斌,上海心理卫生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国内格式塔治疗领域专家。
在很多人心中,做自己跟做别人是完全对立的。换句话说,要么讨好/顺从别人,要么特立独行做自己。
讨好别人,或许可以让你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也是你的一个需求,怎么不是做自己?但讨好别人,意味着你要做出一些牺牲。让你不爽的,其实是牺牲的那部分。
如果你想象自己是个抽屉,试着把自己打开看看。你可能有恶毒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你可不可以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个抽屉里,各种各样的侧面都有?
格式塔心理治疗关注的是,怎么把自己的不同侧面整合好。比如,我原来讨好别人有九分,我行我素只有一分。这个比例不舒服,我试过了比较压抑,我想要五五开。这就是所谓的调整。
很多人卡在做自己的困惑里,是因为我们从小被训练追求完美。我们一方面希望人际关系很好,另一方面又希望我行我素。
所以当我们说要做自己时,那个自己经常是一种完美的假象。
格式塔疗法创始人皮尔斯关注
如何活出一个人的生命力。
所谓活出生命力,不是让人活在一个刻板的假象里。
如果你只承认身体里的几个方面,对另外的部分视而不见,那你就要动用防御机制来压制它们。因为视而不见会构成某种焦虑。如果防御机制用得不好,就会造成心理疾病。
我的微博私信是开放的。很多人来问我问题,基本上会先讲一件很惨的事情,然后问怎么办?我印象里,三分之二的个案都是坐下来就问怎么办,而不是说我想要什么。这太常见不过了。
我自己有一个不那么靠谱的假设,这是因为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太有人在乎你想去哪里。小时候老师叫你照做,家长也叫你照做,上班时领导叫你照做,不希望有你用脑袋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