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2 天前  
新周刊  ·  五星酒店的面包房,成了打工人的食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文科倒闭潮”下,曾经最卷的专业也被抛弃了?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7 18:17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曾经红火一时的广告学专业,在“文科倒闭潮”之下,正处在急速退潮中: 自2013年以来,已有超过50所高校撤销了广告学专业,那些还没撤销的高校,相应的本科招生计划也在大幅缩水,因为就业率之惨淡,前所未有。

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毕竟任何品牌的市场活动都离不开广告,在中国广告市场规模仍旧高企 (2023年高达1.3万亿元) 的情况下, 为何学广告的却会“毕业即失业”?

图片

《上海女子图鉴 》剧照

“专业”值几个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广告学专业的倒闭,只是刚刚引起外界注意,但在这表象之下,内在的症结早已盘根错节多年, 对熟知内情者来说,走到今天这一步,一点都不意外。
1999年,我从厦门大学读完四年广告学专业回上海时,正赶上广告业的黄金时期。经济整体繁荣向上,知名品牌随便做做广告都能卖得不错;虽然不专业、不规范的现象随处可见,但也因此,专业人才相当稀缺,那些年行业内招聘,常常都有一句“有4A经验者优先”—— 所谓4A,即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 简称,外资广告公司基本上都是其成员,那是广告人心目中的殿堂。

起初,业内还是按照17.65% 按广告服务费占客户广告开支的15%计算,15%/85%=17.65%) 的标准佣金计费的,但没几年,这个行规就在竞标的激烈竞争中败坏了,因为总有人能出价更低。不出十年,“零代理”都出现了。有些代理公司出价之低,连行家都想不通它到底是靠什么赚钱的。

本来,要在竞标中胜出,取决于三个因素:方案、关系、价格。 欧美等国或是法律规定、或是行业默认标准服务费不变,关系也透明,那就只能看谁的方案更出色。这也是专业广告人的理想,然而在国内现实中,客户并不总能判断方案的好坏, 有时关系决定一切 (只要“搞定客户”) ,如果客户采购流程严格,那么,价格的高低反正谁都能看懂。

图片 《天才基本法》剧照

其结果,中国很快就成了全世界最奇怪的一个市场:有客户还愿意付服务费,那简直就是天使了,代理公司要么靠创意收费,要么依靠媒体返点度日——而这种“返点”,在欧美社会看来无异于商业贿赂,因为那是媒体激励代理公司多投放自己。 乍看起来,市场一片繁荣,客户预算年年增加,但广告代理公司的利润空间却年年挤压。

广告业的立足点,原本就是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尤其是出奇出新的创意,但在知识产权尚未完善、客户自身又难以判断创意好坏时,要指望被看作是“伙伴” (partner) 来尊重,那就可遇而不可求了。 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查,欧美的广告代理公司和客户的合作平均持续6年,但在中国则只有2.3年,并且你的客户每年会遇到你的竞争对手11次试图来撬走。 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保住客户,每一年都是漫长的苦战。

在业内有一个自嘲的梗:“广告人是神仙老虎狗。” 那意思是说,客户要什么东西,你得像神仙一样迅速变出来,像老虎一样活力满满,服务态度还得像狗一样。 不仅如此,广告处于潮流前沿,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也极少有“一稿过”的,哪一次方案不是改了又改?这就使得这一行的加班加点尤其盛行,我在入行之初,就曾有连续加班40天的记录,通宵都是家常便饭。

图片

《男亲女爱》剧照

拿效果给我看!

网络广告的兴起,又带来了新的挑战。用户 (尤其是年轻用户) 的媒介接触习惯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别说是广告主,媒体人和广告人也都措手不及,转型不但痛苦,而且很难跟上节拍,因为新玩法层出不穷,老办法很难应对新问题。

这不仅仅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由于网络广告从观看、点击到购买的几乎每个流程节点都可追踪,结果首先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一位原先做杂志广告多年的老广告人就曾跟我感慨:“没想到网络广告这么累人!以前杂志多简单?年初谈定投放多少期封底广告,印刷完寄出样刊,就坐等收钱了,现在呢?签下排期之后,有得好忙活了,每天都有整不完的数据。”

我第一次感受到广告业的危机,始于2016年第三季度。 那时全国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导致原先的营销模式走不通了。当时有位杭州的客户向我坦言:“我干了20多年广告,越干越怕。早先,只要广告投下去,销量就能起来;但现在,扔3000万下去,可能一点水花都没有,我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好像原来的经验都不起作用了,为什么消费者看了广告不买了?那些愿意买的消费者在哪里?怎样才能打动他们?我不知道。这时候就尤其需要专业广告人的专业建议。”

图片

《广告狂人》剧照
也是在这种市场需求推动下,“效果营销” (或“品销合一”) 开始兴起。业内一直有个著名的故事,一百多年前,美国商人约翰·沃纳梅克对他的广告代理商抱怨说:“我知道有一半的广告费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现在,有了数字技术,品牌主要求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转化, 这意味着,广告不仅是提供“创意”了,还要为客户带来切实的销量—— 它不再只是一门艺术,还得是基于投资回报率 (ROI) 计算的科学。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效果,就得面向不同潜在顾客展示不同的广告,所谓“千人千面”。 不用等到AI问世,一向走在潮流前沿的广告,早在十年前就已实现了根据给定的元素一次生成不同的画面,分别向不同群体展示。 对老派的创意人来说,这又是沉重一击,因为广告创意其实往往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真正无中生有的全新创意是极少的。 一位曾多次获奖的创意总监就曾灰心地自嘲:“我们这些人,以后只能去修钢笔了。”

并不是没有人看到潮流趋势,但看到未来是一回事,如何转型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猛然发现“未来已来”。 晚至2010年,电视广告还占据国内广告市场高达2/3的份额,不出十年,网络高歌猛进,头条系的广告收入已经是中央电视台的四倍,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毕竟,还有多少年轻人在看电视?自媒体已成为刷手机一代的主要媒体接触渠道。根据监测公司秒针发布的《2022 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显示,76%的成熟广告主与79%的新锐广告主都考虑增加社会化营销的投入。

图片

《新闻记者》剧照

这些年里,几位业内的老朋友曾和我认真地讨论过,广告公司以后还会存在吗?随着网络平台的崛起,一些强势的客户甚至可以直接和平台对接,那么广告代理公司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广告代理公司手里既没有技术,也缺乏媒介资源,更没有抓住内容,仅仅靠创意和赚取媒介差价,那迟早会走不下去。 最后我们自嘲,如果还有几年活路,那是因为平台看不上这点利润,没必要为此养一堆人,还是宁可扔给广告公司做。

市场不能没有广告,那要什么样的广告人?

到了这一步,广告学的危机也就大局已定了。二十年前,广告学子毕业后向往的都还是4A这样的殿堂,是真心会为“创意”二字而激动;但近些年来,4A的光环褪去,广告人也不再被看作是高级白领,是广告主尊重的合作伙伴,倒变成了打杂的执行人员, 新一代广告学子毕业之后,更多人都务实地选择甲方或平台了。

问题还不止这样。近年来数字技术眼花缭乱的发展,对高校的广告教学也带来了深远的冲击,因为太多数字营销的玩法都太新了,教材根本跟不上,与市场前沿至少有两到三年的时差,也就是说, 学生一毕业就可能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早就过时了,而他们的老师,恐怕已经好多年没在数字营销的一线待过了。 本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校和代理公司的交流合作来解决,但市场变动如此剧烈,这样的机制从未真正建立起来。

图片

《二十不惑》剧照

无论是广告代理公司、甲方还是平台,都希望最好“来了就能用”,问题是,读完广告学毕业的,专业优势又究竟在哪里?在国内高校,对广告学这个专业的定位有着极大不同:有些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下面,有些放在艺术系下面,还有的则是放在文学院底下,也就是说, 虽然都叫“广告学”,但其侧重各有不同,因为广告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似乎“都会一点,但又都不精”。

我入行之初,有同事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心想这问题好奇怪,我当然因为学广告,才进广告公司嘛——然而,没多久我就发现,我才是例外,公司同事几乎学什么专业的都有,哲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这样和广告营销八竿子打不着的。那时我一位同学实习完,向老板请辞,说想回去考研究生,他老板笑:“广告有什么好研究的?!” 这差不多是业内的共识:广告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以至于你的本专业如何,根本就没那么重要。

虽然现在这个专业、行业遭遇到了危机,但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不需要广告, 问题只是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加速淘汰那些陈旧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对接高校和企业,而危机正是一次极好的反思现实困境的机会。

回头来看,广告这一行如此一言难尽,那些年里为什么还有年轻人愿意投身进来? 每个人的原因固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些是共同的:广告这行能让你看到各种最新潮的创意玩法,只要你愿意,特别能学到新技能,绝对不会一成不变;虽然流动性很高,但这也意味着相当开放、自由,干得不爽,大不了走就是了,每跳一次槽还是一次加薪机会;最后,同事通常都非常年轻 (40岁以上都很少) ,不讲究什么森严的官僚等级, 那种团队气氛你一旦喜欢上,不仅会怀念,有时甚至情不自禁感到热血。

图片

《上海女子图鉴》剧照

不夸张地说,广告就是商业社会这个矿井里的金丝雀,因为任何经济的冷暖、消费心理变动、营销手段的革新,广告业的反应都是最灵敏的,因而承受的震荡也最大。从这一意义上说,广告专业的困境,并不只是一个学科的挣扎,而是折射出中国社会商业环境在急速变动时期的种种问题。 真正的关键不是学了广告好不好就业,而是应当健全并完善商业机制,让年轻人能尽可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意,那才能更好地激活社会的商业活力。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布雷克 / 审核:雅婷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大家都在看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