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裸辞1天 vs 裸辞10天 vs 裸辞30天 ·  14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雪圈乱吗? ·  17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深圳蓝色行男跟红色女行长的瓜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86岁范大师北大携35岁新夫人公开露面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星星眼小笼包女星离婚的内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新冠牌”啤酒2个月亏20亿元,原因惊人:谁都逃不过这个骗局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03-18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一场疫情,让百年老牌科罗娜啤酒从时尚标配,变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毒,原因只是因为品牌名和新冠病毒撞了,令人啼笑皆非。
把本来不相关的事情赋予荒唐的关联,实在不理性,但仔细想想这种迷信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却屡见不鲜。
为何我们会如此,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有答案。
——就就

作者 | 良大师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01
“啤”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经此一疫,对全球大大小小的企业,冲击力可谓巨大。其中最惨的,非科罗娜啤酒莫属。

「科罗娜啤酒」英文名为“Corona”,寓意“皇冠”。关于品牌名,科罗娜曾骄傲地在广告中写道: “味道如名字一般动人”。

这个曾经动人的名字,最近却让人头疼不已。怎么回事?

因为横扫全球的新冠病毒,英文名为“Coronavirus”。新冠病毒一转身,成了科罗娜(Corona)病毒(Virus)。

这款举世闻名的墨西哥啤酒,因其加入柠檬的独特口味,蝉联全球销量第一。在美国和中国的进口啤酒中,销量均排第一。

却在过去的2个月内,经历了股票跌底,名誉扫地,销量一落千丈。

一场疫情,让科罗娜从时尚青年的标配,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新冠病毒”。

对此,科罗娜品牌方不止一次强调:喝科罗娜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都无法阻止民众对科罗娜(Corona)和新冠病毒(CoronaVirus)的捆绑联想。


「科罗娜啤酒病毒」的梗,一度被网友玩坏:

我的冰箱感染了科罗娜病毒……


“科罗娜走开,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喜力啤酒!”

左边是科罗娜啤酒,右边是戴了口罩的喜力

“保护我方挚爱,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尊美醇威士忌!”


甚至还出了科罗娜同款防疫卫衣。


此次撞名,对科罗娜影响有多大?美国KRON和CNN为此特意展开了一项专项调查。 关于疫情下会不会购买科罗娜啤酒,采访了737人。

调查显示:

有38%的美国受访者,表示绝对不会买这个牌子的啤酒;

有16%,“不确定”;

有14%,表示以前经常买,但现在他们去人多的地方,不会点科罗娜;

还有4%的前·科罗娜粉丝,甚至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喝科罗娜了……


5WPR美国市场调查:科罗娜啤酒的常客

是否愿意在此情形下继续购买该品牌?

“啤”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作为一个1925年创建的百年老品牌,科罗娜是百威英博旗下的全球畅销品牌。它用95年赢了对手,却在短短2个月内败给了新冠病毒。

这2个月里,科罗娜的亏损高达2亿2100万英镑(约19.6亿人民币)。

尽管理性上多数人都知道,科罗娜和病毒,毫无关联。但在人的潜意识里,却很容易将二者划上等号,因此采取非理性的行为。

你可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你回想一下,国内一个月前「兽用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被一抢而空,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在这心理学上叫做“关联谬误”,是指把本不相关的事,赋予某种荒唐的关联。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02
“关联谬误”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此次疫情中,与科罗娜啤酒同病相怜的,还有日本大阪的科罗娜酒店——Corona Hotel。


这家营业了50多年的老牌酒店,一时间被Twitter网友说成,一听「科罗娜酒店」的名字,就觉得好可怕。甚至还有人担心酒店里会有新冠病毒。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为了让住客感觉到“安全”,连酒店里的小猪都戴上了口罩。


这种由于“撞名”,引发的悲剧,在商业史上,绝不是第一次。

2015年12月22日,美国伊西丝药品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决定更名。

为什么? 因为公司名字和极端组织ISIS(伊斯兰国)同名,导致公司营收额断崖式骤减。

ISIS极端组织与阿富汗塔利班恐怖组织齐名

在「ISIS极端组织」刚崭露头角时,「ISIS制药」的公关副总裁Wade Walke还很自信: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与恐怖组织无关。”

没多久,在公司营业稳定、美国股市一片大好的情况下,ISIS股价一路下跌。硬刚了半年后,法国巴黎遭遇ISIS恐怖袭击,「ISIS制药」的股价再次大跳水。

2015年11月,ISIS对巴黎实行恐怖袭击

再1个月后,「ISIS制药」终于撑不下去了,决定更名为伊奥妮丝制药公司(Ionis Pharmaceuticals),股票代码也从“ISIS”变为“IONS”。

于是在一切照常的情况下,拥有了新名字的公司,股价陆续飙升至43%。颇有点改个名字,就改了运势的即视感。

大众在关联谬误之下,实在很难保持理性。 而这种谬误联想非常发散,其发散程度,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莫名其妙。

比如当年因被乐视举报,快播被封。万万没想到,在网友的一阵阵骂声中,乐事薯片不幸躺枪:

“你为什么举报!!好好卖薯片不行吗!”

“举报快播没有好报!”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薯片!”

......


如果说以上的飞来横祸,还算情有可原,关于贵州红星的关联发散,就真有点魔怔了。

2016年5月25日,贵州红星发展股价连续3天飙涨33%。 涨到连公司高层都看懵了,结果调查后发现,背后原因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原来是热播剧《欢乐颂》中的安迪,要收购「红星发展」,而且是大资金收购。


电视剧太火了,逼得现实中的红星发展只好发通告,声明自己没有涉及任何收购事件,提醒股民们注意风险。

奈何观众入戏太深,红星股票的市盈率一度高达434倍,公司市值严重虚高。

无独有偶。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A股「澳柯玛」奇迹飙升,连续涨停。

而2016年美国大选时,正值国内市场普跌。可就在特朗普逆袭的第二天,大洋彼岸的国内A股「川大智胜」神奇拉涨。

除了名字与「川普大选致胜」有点关系之外,这其实是一支软件类股票,与美国大选八竿子打不着边。


这妥妥的都是 “谐音股” 啊,涨的都毫无根据,但是很多股民却不管那么多,纷纷追涨杀入。

然而,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人就这么被套牢了。你看“关联谬误”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与我们如影随形。

一些股票,基本面很烂,仅仅代码吉利,便招众人追捧;

一件衬衫,你曾穿着它成交了大单,于是每每重要商务场合,你都会穿它出场;

一间房子,装修豪华,位置不错,只是因为门牌号带4,就要杀价才能卖出。

你会发现,“关联谬误”这个人类心理的底层要素,随着层层强化,最终成为“迷信思维”的元凶。

让我们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03
无法消灭的迷信思维

需要指出的是:“迷信思维”不同于“迷信”,这是一种思维习惯,而不是一种具体动作。

因此, “迷信”可以消除,“迷信思维”则永远无法清除出人类的基因库。

我不是危言耸听,让我问你,你有没有转发过锦鲤求好运?或者有过类似的行为?

相信或多或少一定有过。

我没有批判这种行为的意思,因为这种做法,并没坏处,甚至还有益处,后面我会具体说到。

我只是想指出,这其实就是一种“迷信思维”。没有任何褒贬,就像“性”一样,本就是我们人类的一部分。


认知科学家吉姆·戴维斯,曾在科学杂志《鹦鹉螺》上提出: “迷信思维,有一个脑神经科学的机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生理现象,为的是对抗不确定性。”

首先,在不确定性来临之前,大脑中已存在大量「过去的经验与认知」。

当我们遇见新事物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将新信息与过去的旧认知进行匹配。

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匹配,只要能自圆其说,大脑就会倾向于用「旧认知」来解释「新事物」 —— 大脑天生就喜欢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比如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很多人喜欢拿这次疫情与17年前的SARS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天气暖和了,疫情就过去了”的乐观预测。

但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得出抗疫胜利的准确时间。

其次,我们的大脑,有对安全感的本能需要。

符合安全需求的信息,大脑会更容易接受它。反之,对于打破安全需求的信息,就会下意识地排斥它。

大部分人,总想做点什么事情来干预一下,哪怕做了也没用。迷信行为的出现,正好慰藉了大脑面对不确定的非安全信息的焦虑感。

“迷信思维”一定有害吗?并不见得,要看属于哪种,以及付出怎样的成本。

作家万维钢,曾将迷信思维分成了以下四类。

第一类:求神保佑

把命运交给神,是我们最原始最容易识别的迷信。从脑科学的角度,信奉主流宗教的人,都拥有更强的幸福感,这当然是好事。

然而,那些需要耗费巨资的迷信行为,甚至信奉邪教,就另当别论了。

在中国,其实也有不少邪教,浮冰之下,作恶不绝。

2014年的山东招远麦当劳杀人案,以及去年10月的冰柜藏尸案,就是全家人迷信了邪教的惨痛后果。


第二类:追求好运气

曾经,东北紫色内裤脱销事件,就是一种追求好运气的迷信。

去年高考前,东北三省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所有紫色内裤全部脱销。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在东北,紫色内裤有“紫腚能行”(指定能行)的寓意,于是众考生家长纷纷抢购。


作为思想开明的现代人,你可能觉得这种迷信很无厘头。但我以为吧,像这类小小的迷信,成本低,无公害,可以视为一种精神安慰,并无所谓。

倘若是,往飞机发动机丢硬币来祈求好运的迷信行为,害人害己,万万不可。

第三类:阴谋论

在有些人眼里,所有坏事背面,都一定有一伙坏人。

历史学家约翰·伯纳姆有一本著作叫《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其中说: 阴谋论就是巫术的延续。

这话不难理解,古代有人生病,往往不会归为细菌感染等自然现象,而是当做邪魔附体。只要把邪魔赶走,病自然会好。

阴谋论不也是这样吗?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些无缘无故的坏事。

阴谋论看似无害,实则不然,笃信阴谋论,不但会让我们失去思辨的能力,更会让我们失去客观包容的心态。

倘若一个群体都如此这般,那么整个空间都会填满狭隘、愚昧和戾气.....

第四类:不相关的意义

我儿子经常去找楼下的小伙伴玩。一次和他一起坐电梯,看到他捂住一只眼睛按楼层键。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每次这样做,小伙伴都在家,不这么做,小伙伴就不在家。

原来捂住眼睛,成为了一种仪式,和小伙伴在不在家形成了某种联系。

这种“不相关的意义”,是我们人为设定的,也是“迷信思维”的一种。

这种情况在足球等运动中最为常见,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仪式感:

C罗,总是在赛前先穿右脚袜子,先迈右脚进场;

梅西,总是在一些比赛中从绿荫场上拔点草嚼一嚼;

比利时门将——库尔图瓦,在唱国歌时要摸自己的下巴;

西班牙后卫——阿尔巴,在离开更衣室前2分钟一定要刷牙……


心理学家吉姆•洛尔,花费数年,研究顶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他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固定的“仪式”,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精力管理》的书。

书中揭示了其中的玄妙: 这些仪式都联结着一些美好的体验,不但有积极心理暗示作用,还犹如一个通道的大门,会让运动员快速进入状态。

后来,吉姆•洛尔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去辅导了很多运动员,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看,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去弊求利,才是正确的做法,“迷信思维”也是如此 。


04
3点建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开发者全社区  ·  裸辞1天 vs 裸辞10天 vs 裸辞30天
14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雪圈乱吗?
17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深圳蓝色行男跟红色女行长的瓜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86岁范大师北大携35岁新夫人公开露面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星星眼小笼包女星离婚的内幕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