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Henry Ossawa Tanner
我20岁时,分配到一所工人夜校当语文老师,同时是班主任,班上最小的学生好像是24岁,最大的40多岁。
这让一些学生抓狂,同时,我第一节课很紧张,语无伦次。课后有一些学生马上要求撤换我。
还好我胆子大,抗压性也还行,师生关系很快融洽,课也慢慢受到学生欢迎。这方面我的能力已经退化,不太敢公开演讲了,当时面对五六十号成年人,可以扯一个小时呢。
我那时候开始在报纸发文章了。但都是垃圾,纯属装逼,每篇文章都写得很痛苦。写作不痛苦的临界点到来,还在7年之后。
先说另一件事。
我当时一身臭毛病——当然,现在也有,不过少多了,这点请允许我自我表扬一下——同办公室有另一位大姐,也是语文老师,业务上要强,但是性情温和,很关照我,是真宽容。她那文静、漂亮、有礼貌的女儿,放学后就在办公室做作业。
这孩子早就有了孩子,现在也是我的读者,经常在公号留言。昨天她的留言说到了自己不惧写作的临界点:开始写日记后。
不少读者的经验相同,为什么?
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没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没有政治正确,可抱怨,可暗黑,可哭泣,甚至可色情,告别了装逼,当然提笔就写,一写就成。
这孩子自身的成长,造福了她的孩子,她在评论里写到:“我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我很少去纠正她,就是听她想说什么是什么。上了小学,她的作文居然完全不成问题。”
这就是代际进化,你花10年得到的收获,你的孩子,几分钟就能得到。省下来的时间,他可以在更高处突破,至少,他不必受你当年不必受的苦。
27岁时,我在厦门一家报纸当评论员,产量很高,文风也比传统评论活泼,但我仍然写得不顺。人与文,还是隔着一层,就像穿着雨衣洗澡。
那年,王小波先生去世,是新闻热点。我后知后觉,补看了他所有的书,杂文看了多遍。才明白写作的道理: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口语很美,要去发现。
顺着王小波的路线,又基本看全他的导师罗素的作品(数学论文实在是看不懂),罗素的文字也是聊天风格,平白,逻辑性强,偶尔逗你笑一下。
我终于突破了临界点。文字不是用来伪装和附和的,它是表达我真实的想法,这样自我对话才可形成,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家长越早意识到这点,孩子的弯路越少,即使学校作文教育是装逼式的,家庭教育也可对冲,孩子不会受害。
还有个技术,可以利用起来帮助孩子。
昨天也有不少人留言,孩子讲起来头头是道,可就是写不出来。
从说到写,有几个难度:一是速度变慢,脑子里的想法消退了,所以我只要一开始写,就一口气写完,不要在乎其中的细节,过后来补;二是孩子生字多,怕错字,注意力都在字上,全篇消失了;三是有些孩子确实有写作障碍。
有不少作家口述,秘书记录成文字,丘吉尔就是。可以借鉴这点。
现在手机都可以录音,可以把孩子的话先录下来,再让他整理成文字,障碍小很多。语音输入法更可直接转化成文字,他直接抄一遍即可。这不是偷懒,这是让写作更有趣,更容易上手,不妨一试。
愿你家的孩子,不仅慢慢变成性感青年,还有一手性感的文字。
推荐阅读:向死而生,好好保重
上篇文章:提升小朋友作文水准的简单原则
在正确中错误,这是巨型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