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特例的猫
”,
可关注本账号,希望能耐心看完文章!!
今天是毛主席一百三十周年诞辰,线上对此讨论得很热烈,线下也有各种纪念活动,可见民心所向。
介绍毛主席丰功伟绩的文章比较多,所以老猫不做赘述,想换个角度,聊聊毛主席的战略预判。
具体而言,就是对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帝国主义(而不是美国),毛究竟是怎么看待的。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长期实行“敌视共产主义政府”的外交方针,令中美关系非常紧张。
当时中美综合国力差距悬殊,而苏联也在50年代末期,与中国的关系渐行渐远。
中国要独立对抗世界最强的美帝国主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毛作为领袖,是如何鼓舞士气,引导方向的呢?
下面聊聊他是如何判断形势,以及这些预判对现在的启示。
01
美帝国主义“手伸得太长”,会成为“套在脖子上的绞索”
二战以后,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凭借其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大量建设军事基地,并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无论国内国外,许多人对此颇感忧虑,担心“社会主义阵营
”
顶不住压力。
但其他人只看到美国的强势,毛却敏锐地指出美国的缺陷:手伸得太长,无法集中力量,必然会顾此失彼。
毛主席对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是“
钉桩子
”,一个是“跳蚤论”。
“
钉桩子
”
提出于
1958年9月,当时美国偏袒以色列,并武装干涉中东战争。
毛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如此分析国际形势问题:
美国侵略者在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它的头上的绞索就将越紧。
不要只看到美国
“钉桩子”,它
在全世界建军事基地,好像很了不起。
更要看到, 在钉桩子的同时,把自己的腿也钉在桩子上了,这使得它到处陷入被动。
再说“跳蚤论”。
毛泽东认为,美国霸占的地区太宽,好比十个指头按着十个跳蚤。
结果必然是一个跳蚤也抓不住,
因为力量一分散,事情就
难办了,顾此失彼。
02
与“跳蚤论”相类似,毛泽东还用过“抱鸡蛋”的比喻。
1959年3月,他在同美国共产党中央书记杰克逊谈话时说:
美国就好像一个用双手抱着一大堆鸡蛋的人一样,鸡蛋堆得满满的。
毛泽东60多年前的生动比喻,入木三分,在今天仍然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有力刻画。
千禧年以来,无论是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问题;还是
台海、南海
、
朝
核等
问题,都有美国的身影。
即便最近的“俄乌战争
”
和“巴以冲突
”,美国也频频插手,借此牟利。
但就像毛主席说的“
跳蚤多了按不住
”,频繁的冲突让美国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了瓢,哪个都顾不上。
俄乌战争时扶持乌克兰,巴以冲突偏袒以色列,但乌克兰和以色列却觉得美国“不仗义”:只顾对方,不顾自己。
菲律宾抱怨美国:一边怂恿自己出头,一边不管自己死活;
日韩天天抱怨:美国嘴上说“重返亚洲”,但注意力却一直被中东和俄国吸引。
台独分子也满腹牢骚:怎么美国爸爸天天这么忙,不关心我呢?
当年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不能自拔,
后来
它在阿富汗、伊拉克也深陷困境
。
如今又在“
俄乌战争
”
与“”巴以
冲突”
中,面临
骑虎难下的尴尬处境
。
历史从不重复,却不断押韵:从历史的大视角看问题,才能看清大势。
03
要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团结朋友、孤立敌人
”。
这是毛主席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宝贵战略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在如何对付美帝国主义问题上,他仍然坚持这一思想。
强调要善于分析,结成广泛国际统一战线,团结多数、孤立美国当局。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对美斗争的胜利,就是正确贯彻毛泽东的这一思想的结果。
当时,中国充分利用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内部的矛盾,积极开展外交斡旋。
成功促成会议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使亚洲局势和世界局势进一步缓和,为我国国内建设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周边环境。
1954年 7月 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总结日内瓦会议期间对美斗争的经验。
他指出,我们抓住了和平这个口号,“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来孤立那些好战分子,就是孤立美国当局,主要还是那里头急于要打仗的那一派”。
在这个方针之下,谈判中该让的就让,该坚持的必须坚持,这样就“达到联合多数、孤立少数(就是美国人)的目的”。
为什么我们能够团结多数、孤立少数呢?
前提是对形势要有正确的估计,要善于分析和利用各种矛盾。
04
毛泽东认为:在目前世界上这样四分五裂的形势下,一块铁板那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要广泛做工作:不仅对广大中间地带和周边国家要做工作,对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凡是有可能也要做工作。
帝国主义不是铁板一块,要充分利用矛盾,分化孤立。
毛还专门强调,即使在美国内部也是有矛盾的,“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
因此在战略上,“对美国要使它分化,使它孤立,孤立以后它总要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