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民按:
金融制度创新是指作为金融管理法律、法规的改变以及这种变革所引起的金融经营环境与经营内容上的创新,包括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与金融监督制度的创新。没有制度与金融创新,一个国家经济的内在动力就无法被调动起来。因此,陈志武教授认为,财富不是由天赋的“地大物博”所决定(“地大物博”当然好),而更重要的财富是源自于理性化的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又有何启示?
今天继续分享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正略书院专家理事陈志武先生的文章,从金融创新方面来探讨财富产生的缘由。
文/陈志武
来源:爱思想网
金融创新的启示
经济增长使社会收入增加,也必然意味着社会整体财富的增长。我们可能认为:这些年的增长以及上面谈到的金融创新只是造就了少数首富,而并没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财富。—— 其实不然,因为即使老百姓手头的流动财富并没明显增长太多,他们的人力资本财富肯定已上升许多,结果是每人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都增加了。怎样让每个居民从增加的人力资本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过金融创新来帮助老百姓把人力资本“兑现”、把他们未来的收入流进一步“证券化”。
从多年的研究中,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Gustav Ranis发现,有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太丰富时,那个国家的经济反而可能理不顺,因为那里的人们反而不会有动力去作制度和金融上的创新。没有制度与金融创新,其经济的内在动力就无法被调动起来。因此,财富不是由天赋的“地大物博”所决定(“地大物博”当然好),而更重要的财富是源自于理性化的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住房贷款对房地产业、汽车贷款对汽车业的刺激效应以及由此带动的整体内需扩张,应当给我们许多政策上的启示,值得深思。
近几年有关金融创新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企业融资上,融资工具与途径显然对企业是决定性的。实际上,金融创新对市场的另一方 —— 消费者 —— 是同等的重要。在政府提供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或灾难救济都非常有限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类型的贷款、没有任何类型的针对消费者的证券,那么一个居民的未来生活很容易一会儿太饱、一会儿太饿、有时太富、有时太穷。面对这种前景,居民们只好靠银行储蓄存款来规避风险,尽管银行存款是一种非常低效的避险工具。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中国在一些方面跟30年代的美国很类似:已建立了有规模的高速公路、桥梁和其它基建体系,已有了各类经济立法,已开启了针对消费者的金融创新,等等。如果30年代后的美国经历对我们有任何借鉴意义的话,那么只要制度与金融创新能上升到另一层高度,就不用担心缺乏内在增长动力。
编后记
直到现在中国社会也没真正弄清楚什么是财富,财富怎么产生。当前中国最大的误区就是紧盯GDP,盯住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产,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知识、体制、制度、文化、观念很少重视。其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个居民小区中建起了一个几公顷的大公园,里面建了好多造价昂贵的西洋建筑,但就是不栽树,或者说栽的树少得可怜,并且越是路边越不栽树,结果,夏日烈日炎炎,没人敢光顾。
古代人都知道,人只有依着木才能得到休息,在小学生的辅导书里都可以找到对“休”字的解释,但从事公园设计的人却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至于说管理公园的人水平就更差,连置放个椅子都不在树底下。这种只专注于硬件建设不懂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的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中国的物质生产实际上在今天已经不少了,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而且浪费很多,这都与认识偏差有关,与国家的管理者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