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郎club
极大智,视天下!汇聚政商民智,解析财富生活。这里聚合了郎咸平、陆新之、邵宇、刘煜辉、林采宜、陆亦琦、胡慎之等一批专家学者,尖锐、严谨、不从众。致力于为大家提供高附值服务,整合各方资源成就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有号召力的品牌和内容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计量经济圈  ·  Acemoglu诺奖得主如何培养出RDD女王 ... ·  昨天  
第一财经  ·  今天,A股再现奇葩一幕! ·  2 天前  
南半球聊财经  ·  个体考虑的不是该不该买房,而是该不该负债 ·  3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智能周报|荣耀、Anthropic、智谱都想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郎club

王健林、潘石屹,开山辟路还是跑路?

郎club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19 12:12

正文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可点击标题下方的“club关注我们。



上周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万达借给融创296亿,帮融创以631.7亿收购自己的13个文旅城和76家酒店。


有人说,融创在干什么我能看懂,但是万达在干什么我看不懂。


是啊,小巴也看不懂。


王健林解释说,此举是为了“大幅降低万达商业的负债,并进一步实现轻资产化运营”,但根据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万达商业的资产负债率(70.6%)比万科低、比绿地低、比恒大低,更比买家融创低。


而且,13个文旅城+76家酒店,总建筑面积超过6200万平米,不算地皮上已建的在建的各种项目,单看拿地成本,无论如何都算贱卖了。(根据万达商业2017年半年报,累积土地储备面积7300多万平米——一笔交易,卖掉了近85%



一脸懵逼的小巴,直到看到一份数据,才开始明白。根据澎湃新闻的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起,万达海外投资额已累积高达2451亿(全部折合成人民币)。



当然,你可以说,万达这是“轻资产化”,卖掉了大部分地产项目,买下美国和欧洲的许多院线和影业公司,扩张文化产业。


但这一过程也无疑是“海外资产化”,而且海外投资中不乏地产项目:收购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项目,计划在印度哈里亚纳邦建设万达产业新城,合作投资巴黎文旅项目Europa City……


这不禁让小巴想起一桩往事。


2015年9月,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曾发出一篇檄文——别让李嘉诚跑了!


此文一出,舆论炸锅,支持“来去自由”者有之,支持“严防死守”者亦有之,可谓轰轰烈烈,檄文如箭。



之所以给李嘉诚扣上“跑路”的帽子,是因为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长实地产成功出售上海陆家嘴世纪汇(当时报价200亿人民币,并未达成交易),那么李嘉诚近三年来将国内资产套现上千亿元。

 

与此同时,他在英国买电信、买电力、买天然气,投资超过250亿英镑(当时约合人民币2445亿)。

 

瞭望一文中说: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如果当初质问李嘉诚的道理说得通,那我们此刻是不是也该问一句:王健林,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要跑路?!


这一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大潮里,可不只有万达。单看近一个月,消息就特别多:

 

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交易终于完成。

 

均胜电子控股的美国百利得宣布将以15.88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田集团。

 

航天建设集团并购德国WKS公司交易完成,作价未公布。

 

万科宣布,携手厚朴、高瓴资本等财团,拟以159亿新元(约785亿人民币)收购新加坡物流巨头普洛斯。



如果说民企要跑路,难道国企也在跑路?好像有点奇怪。


让我们来捋一捋,从去年说起。

 

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迎来大爆发,胡润研究院《2017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报告》显示,2016年海外投资并购累积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部分交易在今年完成)

 

其中,海航、安邦、万达等企业显得格外活跃,前100大交易中分别占据3-4笔。


* 数据来源:易界-胡润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研究


如果你把这一切当作“中企走出去”的强力佐证,就会得出特别美好的结论:哇,中国企业赶英超美,吞并全球。


以中国化工为例,10年来10次并购,2010年还不是世界500强榜单成员,到去年已位居第234位,在化学行业中仅次于德国巴斯夫和美国陶氏。

 

但不得不说,有些中企走出去的步伐让人生疑,“国外资产化”也就算了,竟然“国内负债化”。这岂不是……看空中国?

 

跨境并购热潮背后,潜在的资产转移问题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尤其是2016年第三季度,资本账户2075亿美元的创纪录逆差后,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

 

于是,2016年12月-2017年5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



直到今年6月,根据多家媒体消息,银监会还曾紧急电话要求各银行,对海航、安邦、万达、复星、浙江罗森内里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摸底排查。这一消息,直接导致几家公司遭遇股债双杀。

 

但也是从5、6月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出现了回暖趋势——虽然同比(对比去年同期)还在降,但环比(对比上一个月)猛增。就是在这时,我们看到了上面那些收购新闻。

 

虽然据统计,这一波回暖之中,国企取代民企成为了海外投资主角,“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也取代了此前火热的房地产、娱乐、体育行业。


所以说,哪里有机会,大家都看着呢。哪里有风险,大家也……

 


刚过去的一个月确实波诡云谲,贾跃亭去美国造车,有人说他跑了;SOHO中国宣布整售两个地产项目,有人说潘石屹要跑了;董建华家族将东方海外售予国资委旗下的中远海控,又有人说董建华也要跑了……

 

说这些话的人,才真是想跑却没经费吧?


其实早在2015年的哈佛大学演讲中,王健林就回应过:



 

海外投资的结果确确实实就是‘资产转移’或者说是资产在海外的新增。但资产转移或者在海外投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法和不合法之分。


万达的钱既不是偷的抢的,也不是自己印的,完全是我们辛辛苦苦赚出来的。我们自己辛苦赚的钱,爱往哪儿投就往哪儿投。



这些中企,这些商人,无疑是在追求机会与利润。只要合法合规,没在国内留下债务风险(这一点很关键),那究竟算走出去,还是跑路了,全看我们旁观者的心态。


你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他们就是走出国门、全球布局,你自己对中国经济没底气,就看谁都像跑路的人。


延伸阅读

转自广之旅精英出国

王健林632亿抛售国内资产,海外却买了2500亿,他们都在买什么?



一桩632亿收购案,王健林卖掉了国内近八成持有项目减债。

 

王健林海外投资已超过2500亿


从万达和融创的收购案来看,王健林正在加速甩掉包袱。


在631.7亿卖掉13个万达文旅城以及76个万达酒店项目后,万达几乎将其在国内能够产生负债的“重”资产项目出清。


据万达集团2017年半年报显示,万达商业累计持有物业面积3387万平方米,比2016年底增加4.8%;累计土地储备面积7332.6万平方米。其中持有物业面积1360.3万平方米,销售物业面积5891.8万平方米,货值7924亿元。


然而,融创此次收购的13个文化旅游项目总建筑面积合计5897万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孙宏斌此次收购完成后,万达八成土地储备在此次交易中被出售。


在国内“轻资产”的同时 ,万达在海外的投资不断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万达在海外的第一笔收购——26亿美元收购全美第二大院线AMC开始,截至目前,万达在海外的投资总额已高达2451亿元。



这其中还不包括王健林曾宣布的今年万达要在海外落地的两个超过百亿美元级别的项目,一个是马来西亚的大马城,还有一个项目在印尼。



而去年,王首富还大放豪言,要让“上海迪士尼乐园在20年时间里,难以实现盈利”。


如果你看过健林爸爸狙击迪斯尼的豪言壮语,你一定会对此项交易倍感唏嘘。


这确实有点稀罕,其中内情外人难足为道。不过,更重要的的一点:它可能意味着,这一轮房市的财富乾坤大挪移,走到了终结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王首富选择把公司的文化旅游项目悉数出售,以一个足够扎心的价格。


295亿这个价格为何足够扎心?


随便列举几个万达的文旅项目:


2013年4月,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破土动工;同年6月份,总投资近400亿元人民币的南昌万达城开工。9月份,万达集团在青岛投资500亿元建设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青岛东方影都。占地376万平方米。


2014年10月,万达宣布将投资500亿元建设广州万达旅游城 ,王健林表示这是一个指向明确的竞争——“我们在广州投一个500亿的广州万达城,就是为了跟香港迪斯尼竞争。”


2015年,万达投入150亿元的双版纳国际度假区项目正式开业。这是一个占地5.3平方公里的超级项目,万达不仅开发了大量的住宅、SOHO、商铺产品,还运营有一个万达广场、傣秀剧场、星级酒店群以及一个大型主题乐园,甚至配备了全程的教育资源和当地最好的医院。


每个万达文化旅游项目投资都是几百亿,当然这个投资是拟投资,不是砸下去的钱。但不要忘了,这些项目圈了多少地,光这些地皮,你算算看要值多少钱?


295亿买地皮都不够啊!


心不心疼?不由得要问一句,健林爸爸,你怎么了,你到底怎么了?


市场上不少人对这笔交易的解读,都是说万达是为了回归A股,是为了瘦身,提高其回归A股的估值。


这样的解读,简直错得离谱。


而且呢,从付款的节奏来看,本次融创收购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先付300亿,第二步是付300亿的同时,从银行拿到300亿贷款。


所以呢,融创支付的第一笔300亿,是用来替万达偿还某银行的贷款,使得该银行对本次并购的两处资产解压,解压后万达和融创进行交割,变更到融创名下之后,融创再以这两处资产抵押至该银行,重新获得这300亿的贷款。


而此次还有一个重点,融创获得的银行贷款,是基准利率。


要知道,无论万达还是融创,这类房地产公司想要拿到基准利率是极其困难的。别看吹牛逼时利率低,真实跟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肯定会承担其他责任,使得实际融资成本大幅高于基准利率。


而本次呢,融创可以拿到银行的基准利率贷款,无外乎两种可能,一个是此次万达出让的资产,质量高抵押率足(不足50%),另一个是万达已经提前“支付”了银行的贷款附加条件。


无论是哪一条,这都意味着,此次交易,万达在负债转移的过程中,优先保障了融创的利益。


万达文旅和万达酒店,都是万达旗下的优质资产,也是国民老公公这几年花费心血和人脉网,重点打造的领域。而且,万达城中,巨亏的万达长白山和万达武汉两个项目,本次融创都没要。


有没有嗅到一点不对呢?


如果将这两点合起来,也就是说,万达不但替融创解决融资问题,还在向融创转移优质资产。


是不是很不合理呢?


进一步说,万达如果缺钱,也应该先借钱,而不是出让优质的资产。


而被迫出让优质资产的可能性,无外乎两个,一个是这资产不想要了,另一个是借不到钱了。


万达城和酒店的资产会不想要么?


国民老公公上个月还一直在全国各地到处飞,会见了四地的省委书记,推进万达城呢。


有没有一种,昨天还在高呼“痛饮黄龙府”,第二天就收到十二道金牌的既视感呢?


嗯,万达长白山项目,倒是的确距离黄龙府很近。


由于万达拿地便宜,涉及大量的土地增值税,在实际操作中,万达酒店可以说是很多万达项目卖完后,利润凝结成的资产。


而更不要说万达城是万达最近5年的第一工作重心。而且,最近5年,万达在海外花了上千亿买影视公司,理由就是为了给万达城购买IP。


然后,这些上千亿的影视公司留着,然后300亿把万达城卖了......


有没有一种“买椟还珠”的既视感呢?


因此,另一个角度,本次并购之后,国民老公公近的十年心血,几乎是毁于一旦了。


而且,真要是推进轻资产的话,万达也应该是卖V1.0版本的万达广场,而不是V2.0版本的万达城。


最关键的是,本次出让万达城之后,相信资本市场很快就会琢磨明白,未来万达在地产方面只剩下万达广场。


没有了万达城的梦和爆发式增长的预期,那么未来万达商业的营收,基本上是可以通过会计来算出来的了。万达商业即使能够实现IPO,那么他的高估值很可能会受到重挫。


睿智如国民老公公,不可能算不过来这个账。


那么,还剩另一个原因,借不到钱了?


万达的70%负债率,至少明面上,是远低于融创120%的负债率,而且,万达的金字招牌,最起码在国内有着大量的拥趸,无论是万达商业回归,还是万达院线重组,都有着大量的投资人愿意斥资上百亿参与其中。


那么,凭什么融创借的?万达就借不得么?


为什么本次并购协议中,银行贷给万达的钱,要转到融创?


其实,万达的融资能力远比融创强多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强的民营企业。


一个企业的融资能力,用能否借到巨额美元,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估。


至于为什么老王资金链会出问题,表面上看,不就是各种风险导致银行和债市不愿再给老王授信了吗?@更多国内不让播出的内幕请点击此处查看! 


这当中最大的风险会是什么呢?


老铁,你懂的。


行文至此,你会发现,贾跃亭和王健林,虽然一个是新经济的代表,或者说「骗子」的代表,一个是传统经济的代表,或者说是传统商业利益和秩序的代表,但本质上,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浓墨重彩的悲剧色彩。


现在即使暴富如首富,点背事,也会面临缺钱的尴尬。


在钱面前,一切面子问题都不是个事。


老王说:其实万达商业的负债并不算高,通过这次资产转让,万达商业负债率将大幅下降,这次回收资金全部用于还贷,万达商业计划今年内,清偿绝大部分银行贷款。”


这句话里的信息量非常之大!


所以,低贱卖身也就理所当然了。

首富的生意,换个人接管,一样运转。


其实王首富的缺钱,还有个原因,就是当下金融收紧大时代下房地产开发商的一个缩影。


现在的房企,都面临债台高筑、求钱若渴的压力山大。

 

看面子都是土豪,看里子全是负债,中国的房企多年以来都是这个套路,但负债比率如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倒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房企,负债已经高到马上就要还不起的地步了。据媒体的披露,内地142家地产企业负债总量接近3.4万亿。

 

但是至今不少开发商仍然在盲目扩张、疯狂抢地,但补仓越多,欠债就越多。


所以现在买房,其实你是在为房企还债,为房企填坑。



1、降降降杠杆


所以,万达拿掉一笔很大的负担,也就是媒体常说的去杠杆。万达这个中国地产业的标杆企业之一,终于开始了去杠杆。


虽然看起来只是卖了600多亿的资产,但是,考虑到万达文旅名下巨大的国内二三四线土地储备,万达如果不卖的话,意味着未来必须借更多的钱,才能开发,这一增一减的对比,未来减少的杠杆规模,起码是在千亿以上。


与此前的李嘉诚、潘石屹等房地产大亨,先后收缩自己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上的杠杆,到这次万达在地产市场压低杠杆,恐怕不难看出,大佬、富人正在有步骤地退出国内房地产市场。


2、高处不胜寒


其实,对于国内房地产企业来说,要去杠杆真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干的。


因为这是自己砸自己的场子。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高杠杆运转。


这里看一个2016媒体披露的数据:


2016上半年,千亿级房企中,绿地控股资产负债率为88.3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万科A资产负债率为80.6%,同比上涨近3个百分点;碧桂园负债率为78%,较去年末增加了3个百分点;恒大的负债率高达81.79%,保利的负债率也近80%。


(这次收购万达资产的)融创中国,2016年的中报也显示,当时的融创中国的负债总额高约1279.57亿元,净负债率高约85.1%。

       

高杠杆意味着高融资,80%的负债率,也就意味着,100亿的资产,其中80亿是借来的。

      

若是1万亿的资产,那么其中8000亿可能是借来的。


3、最怕倒过来重演


那么,这些房地产企业,是怎么借来这么多钱呢?


奥妙是拿地。


拿到土地了,一旦土地价格上涨,等于公司的资产增值了,公司的可抵押资产也就多了,于是又拿此前拍到手的土地,去银行做更大的抵押,再拿地,土地价格再涨,于是,各路房地产企业的资产继续上涨。


这就构成了一个正循环,贷款融资拿地——地价上涨、资产增值——土地抵押再融资再拿地——地价再上涨,资产再增值,就这样一路下来,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的各路房地产巨头们。


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知道,这些房地产巨头们,最怕的事情是什么了。


那就是地价停止上涨!或者下跌!


因为土地价格一旦停止上涨,甚至下跌,那么公司的资产就会停止增值,利率的损耗将不可承受。更坏的情况就是地价下跌了,那将是资产的双重损耗,而债务却是硬的,一个针眼都抹不掉。


如果地价下跌成立,那么,房地产巨头们,就要把当初做大的那个过程,倒过来重演一遍。


基本路线就是:土地价值缩水——资产缩水——债务负担加重——被迫卖出资产(主要是土地与房子)——房价地价下跌——资产进一步缩水。


若没有外来干预的话,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最终难免会资不抵债,破产了。


首富很容易就变成了首负!

           

4、给韭菜们解套么?


所以,土地价格上涨,是全体房地产企业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因此,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只要监管层稍微放松点,那么各地的地王就会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高。为什么?


这就是房地产企业的龙头打法,用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拍出一个地王,小小代价锁定的收获则是,手头千亿、万亿的土地增值更多,就可以融到更多的钱,贷到更多的款。


万达这次卸掉部分杠杆,绝非寻常。以它的巨大体量,其负面影响将是很大的。


这恐怕也是这次收购,安排比较特别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将其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


而融创中国来接盘,虽然有加杠杆的意思,但从老王借钱给老孙的角度来看,则有万达与融创一起分摊这部分杠杆的意思。两个房地产巨头,显示出抱团取暖的迹象。


这么做是有理由的。


近期三四线城市房价的大涨,一大批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已经突破万元1平米。而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则出现了滞涨的情况。


这种情形,或许并不秒。


做股票的谈友们知道,当一线的龙头股炒得差不多的时候,资金会炒作二线三线股,最后是垃圾股,当垃圾股大涨之后,则意味着聪明资金能够收割的地方,基本就收割的差不多了。


一轮韭菜割了,一轮财富的乾坤大挪移,自然就会走向尾声,因为新一茬韭菜的生长,需要时间。


前两天,有篇文章,说现在居民净存款只有26万亿了,因此不够炒房了。其实,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房价上涨不会导致居民储蓄的减少,只会导致居民储蓄的转移。以前这26万亿,分散在更多的居民的手里,现在,它不过转移了主人而已,集中到了少数的房地产企业以及富人手里。


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的这四年狂欢后的再狂欢,并没有去杠杆,而只是转移了杠杆而已,以前很多房地产企业身上的杠杆,也包括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杠杆,转移到了借钱买房的居民身上,富人的杠杆转移到了穷人身上。

         

当垃圾股炒上天之后,一地鸡毛的阶段来临。那些成功收割了韭菜的资金,会立即冲回来给韭菜们解套么?除非股价再次大跌,才有可能让这些资金进场,重新玩一轮财富转移的游戏。


所以,当前这26万亿的居民存款,它们中的不少,或许正是这轮房地产市场财富乾坤大挪移的赢家,是不会轻易再回到房地产市场的。


5、生平第一遭


因此,当万达这个地产的标杆企业之一,开始主动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上降杠杆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看到,它背后的风。


近几天的几件事,也在佐证这个风向,不是向上螺旋,而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方向。


一个是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7平米。2013年这个数据分别是35平米,与32平米。这个人均面积,已经非常可观了。


另外一个事则是,7月4日,上海发布了两宗土地出让的公告,分别位于浦东张江和嘉定的两宗土地,要求竞得人须100%自持70年。这意味着这两宗土地所开发的房子,只能用于出租,而不得出售。在上海这样一个高房价的城市,大家的常识,感觉政府应该增加商品房土地供应,实际却。。。。因此,这个自持政策是值得反复品味的。


不难推论,这个政策的一个客观效果,就是阻止更多的新商品房入市。它或许意味着有关方面认为,新房若再持续入市,会对现有房价格局构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然,这些都算是国内的小气候。


而国际大气候,则是全球主要央行货币宽松政策,都进入了尾声。美联储已经制定好了加息与缩表时间规划,另外一个全球便宜资金提供地,欧元区也开始逐渐露出掉头的迹象。德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意味着欧洲央行结束零利率的时刻,不久将会来到。@更多国内不让播出的内幕请点击此处查看! 


需知,在美元加息的时候,之所以全球资本市场似乎还很滋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便宜的欧元,弥补了全球资金的渴求。不过,这个美元之外的最大水源,很快也将慢慢关闭。


一叶落后,是天下叶落。


刚刚过去的这起房地产的收购,虽然带有盛夏火热的意味,但更多的或许是意味着这十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这轮财富乾坤大挪移的终结阶段,已经来临。


当然,真正的趋势是无声的,并伴随着诸多让人产生反向沉醉的亮色,只有这样的趋势,才会盛大而不可逆转!


就如寒冬的肃杀,人类也是经过了千百年,才最后摸出了这季节轮回的规律。而我们的房市起落,所导致的财富乾坤大挪移,对绝大部分国人来说,都将是生平第一遭。(本部分转自野史内幕)



潘石屹大甩卖



十天时间,潘石屹就甩卖了高达百亿元的京沪地产项目。(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波士顿市中心向北20公里,静谧的瓦尔登湖畔,5月最后一天潘石屹开始了他标志性的十公里跑。这个拥有1838万微博粉丝的中国前著名地产大亨,没忘记带上自己的私人摄影师。


“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自得其乐地生活”。在梭罗200周年诞辰的特殊年份造访,多少有些借古人明志的意味,哪怕那身价格不菲的黑色系耐克专用运动服饰,与名著中摆脱物欲索求回归自然内心的主旨颇有违和。


在美国,潘石屹貌似一身轻松。无论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聆听李开复讲解人工智能,还是在麻省有着139年历史的菲利普斯学院旁观毕业典礼,当然还有从文学名湖到纽约中央公园的一路畅跑,好不惬意。即便此后返回国内,他更热衷的亦是点评长篇电视剧《白鹿原》里的演技得失,以及为两个小儿组织的家乡足球队加油助威。


就像梭罗总在公开场合主张回到燧石与黑铁时代但兜里永远揣着一盒火柴随时准备熟练使用,53岁的潘同样喜欢隐藏他广为人知偏又遮遮掩掩的生意本能。


十天里,先是以每平米5.1万元均价共35.73亿人民币出售上海虹口SOHO项目,接着便是宣布放盘上海凌空SOHO和北京光华路SOHO2两个项目,涉及金额预计高达105亿至110亿人民币。而两天后在关于SOHO3Q的发展战略发布会上更是一语惊人。除了外滩SOHO和望京SOHO,“剩下的项目具体什么时候卖,还要走一步看一步”。


当外界已习惯性将潘视作高晓松一般的脱口秀明星时,自6月26日发轫的资产处置风暴再度引来无数聚光灯,即便与此同时,有关乐视贾跃亭的退出,特别是万达王健林630亿元转让文娱、酒店项目的新闻,才是最大的头条。


姜桂之性老而弥辣,“小潘”依然还在为他与妻子名下220亿的财富战斗着。只是,SOHO中国,一家具有大象基因的企业,一家北京乃至上海十五六年里最风光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正在渐行渐远退出市场。“60岁退休”,潘石屹的口风似乎更接近于SOHO中国的离开倒计时。


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市场人士归结于五年前SOHO中国的第二次重大转型,即由散售转型为全部物业自持只租不售。无论潘石屹如何强调脱胎换骨的决心——在此之前,长期跟随潘负责主盯山西煤老板口袋的销售骨干已大部离去,但资本市场的棒喝或者真的令其感到了心寒。三天内港股股价下跌12%,两个月内蒸发20%。注意,没有恶意沽空报告找麻烦!显然,投资者们内心深处不认同这类自断所长的革新。


潘和潘夫人是在意股价的。2004年首次IPO失利,2007年10月8日维港挂牌成功,8.3港元的招股价取的更是最高上限,而128.6亿港元的融资额放置在金融危机前夕的大背景下,已殊为难得。随着奥运行情和接踵而至的单日、单项目销售冠军花落自家,10.10元的峰值股价匹配600亿港元市值,至少不负这对明星拍档夫妻的名头。


为了某种光环的持久,有时得支付对价。数年间动用28.9亿港元回购5亿股便是明证。但是抱歉,SOHO中国早已被抽离了“神奇”二字的加持。72.9倍的市盈只在梦中,如今是20.7倍;市净率也从2.35倍跌至0.54倍。至于股价,虽摆脱了每股3港元的恶魇,但4港元一股区间长久徘徊无非五十步笑百步。


不用责怪投资者为何弃如敝履,翻翻过去四年财报就明白了。年度营收一项上,分别是146.1亿、61亿、9.95亿和15.77亿元,而净利方面则是73.9亿、41亿、5.38亿和9.1亿元。那个一度全年现金入账222亿且净资产负债率仅录得2.6%,被誉为中国最会赚钱地产公司的SOHO中国,真的存在过吗?


要命的是,在市场信心最受打击的2015年8月,也即该公司抛出史上最差业绩中报当天,股价下探12.25%至3.94港元。而至2017年3月2016财报出台,收入同比上升了58%,毛利同比上升了69%,净利同比上升了78.7%,尤其是作为公司利润主要来源的收租部分,更从上一年的0.52亿元飙升至15.11亿元,而78.7%的同期毛利率与69%的净利率亦明显摆脱了颓势。


又如何?股价仍在同一位置。


转型成功,这是潘石屹说的。冇晒兴趣,这是用脚投票者的实际行动。


倒有两类人士还在犹豫,只是心思各不相同。一厢想的是私有化,只消潘张开出合适价码我们赚一票走人;另一厢盯着每年一至两次的整栋项目出售,既改善了财报表现,多少还有些特别分红。


也是,52.3亿割弃了上海海伦广场和静安广场;30.5亿让渡了凌空SOHO一半收益权;84.93亿彻底了结与郭广昌和戴志康诸君有关外滩地王的纷争;再到32.97亿元将地段上佳的SOHO世纪广场交付刘益谦旗下的国华人寿,潘石屹退出上海市场的速度,与其当初义无反顾一头扎进黄浦江怀抱时旗鼓相当。


不会全卖了吧?!有大胆人士背身转了转脑筋。毕竟早在2011年和2013年,所谓“张欣家族”两次出击纽约曼哈顿均有过斩获,包括那栋鼎鼎大名的五十层高通用汽车大厦的少数股权。但有两个现实摆在面前。第一当然是对中国内地资金肆无忌惮收购海外资产史无前例的管控,就算已“出口”2500亿人民币的王健林,现在也要稳稳心神暂收脚步了。财富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不在同一等量级且一贯小心谨慎的潘石屹,不至于让自己触这个霉头。


同时,没听小潘讲吗,“在资产荒时,我拥有中国境内的房子比拥有中国境内的人民币要好”。


当然,商人的话从来只能信一半。据传,2017年3月SOHO中国突然放弃出售虹口SOHO项目的真实理由,是套现资金无法出境。既然已有三四年未在市场拿地,而一旦抛售项目,大笔资金又难觅更佳升值去处。


权且潜龙勿用。


然而,当潘石屹3个月后最终将虹口项目售予新加坡吉宝置业并准备沽清凌空SOHO剩余50%股权时,更重要的,当他同步决定首次放盘北京项目即光华SOHO2整栋楼盘时,市场接到了一个明确信号,某人真的已心意阑珊。尽管此刻他手中还有两个项目尚未竣工,尽管至2018年时,其还拥有140万平米可租物业。


全力打造SOHO3Q共享办公间?努力争取这个互联网包装下的共享经济产品分拆上市?试问,已有的16000个工位果真需要过往几年340亿套现资金追加投入吗?不再买地,不入二、三线城市,这个分拆计划与瑞安地产罗康瑞心心念念中国新天地独立上市的蓝图一样,只是自我安慰和市场安神伴生下的产物。


1963年出生的潘石屹,肖兔,从甘肃天水到廊坊,到海口,到北京,到上海,再到纽约波士顿,以特有的精明狡黠,他已一路跑了三十年。有过5斤桔子“贿赂”规划局官员查阅内部红头文件从而逃离海南房地产泡沫的运气,有过在烟盒纸上签下京城10亿投资规模地产项目的豪气,也有过看错地产价格风向或者估错对手实力丢失心头所好的丧气。以100万元博取百亿财富,他已注定写入历史。而同年上市的碧桂园如今市值2000亿已是SOHO中国十倍,又不得不令人再次感叹造化弄人。


“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下一次畅跑的时候,正在力争从“轻资产”进化为“无资产”的潘应当会想起梭罗写在《瓦尔登湖》里的这句话。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郎CLUB微信加为好友,及时了解最新点评,点击分享,让更多朋友关注。

广告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号:jishi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