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湖南某户家庭里,李凤玲生了五个孩子,其中小女儿是四十多岁才生下来的,可谓是“中年得女”,因此全家人都宠着这个孩子。
怎么个宠法呢?熊丽自出生起,不用干家里的活,且家里最新的衣服留给她穿,最好的饭菜留给她吃,仅有的上学名额也给了她,父母省吃俭用的让小女儿过上公主般的生活。
久而久之就宠出问题了,熊丽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在家吃喝玩乐。而她的母亲李凤玲觉得不读书就不读书,反正女儿长得美,以后嫁个有钱人就可以了。
终于19岁那年,熊丽如愿嫁给了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男人,可她长期花钱如流水,又好吃懒做,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离婚时,前夫给了她14万,可花钱大手大脚的她,很快就挥霍完了所有钱,然后她就等着再次嫁人,第二次婚姻,也是因为好吃懒做,动不动发脾气,对方也提出了离婚。
熊丽的第三次婚姻是嫁给了一个环卫工人,过惯了富太太生活的她,无法忍受花钱要精打细算的日子,很快又一次结束了婚姻。
而这次离婚后,什么都没有的她只能去依靠年迈的母亲。在母亲庇护下的熊丽,直到五十五岁,都没上过一天班,大多时候都躺在家里混日子。
不少网友在看完这个新闻以及熊丽一度引以为傲的颜值后,感到唏嘘不已,随后感叹到:家散皆因怨,事败皆因贪,人毁皆因懒。
可是细想的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熊丽这样的懒呢?我认为是家庭因素让她缺乏了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
其实懒惰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我们经常用“懒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或职责的人。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不愿意做某事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完全忽略了行为的方方面面和原因,只是简单地给一个人贴上“懒惰”的标签,好像懒惰是他们身份的固有部分。更糟糕的是,我们学会了为懒惰而感到羞耻和内疚,让我们看不起我们称之为“懒惰”的人——不管这个人是别人,还是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会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那么这种标签就是不人道的,为了避免这种物化,我们需要知道实际的控制变量。
如果继续深入挖掘,可能会发现,我们不愿意履行某些任务或职责可能是由……引起的。
…陷入对不确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之中。
…对未来反复的担忧。
…产生一种“不够好”的感觉。
…生活中缺乏价值观清晰。
...自我客观化和过于苛刻的日程安排,总是排得满满的。
…晚上睡眠质量差。
…缺乏亲密和支持的关系。
…高糖和高饱和脂肪的饮食。
...以及许多其他类似的因素。
我们做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我们有时缺乏动力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你的“懒惰”?这很难说,因为它总是取决于你、你的过往经历和你的处境。根本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理解动机。你是一个个体,要想前进,你需要对原因更加好奇。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一步瓦解“懒惰”的内在。
步骤1 :看看是什么驱动了你的动力
很多时候大脑给出的关于你自己行为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或无用的。因此,克服“懒惰”(即不愿意)的第一步是更清楚地观察自己。
你需要注意你的参与度如何起伏不定,以及影响它的情况。
是不是觉得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大脑出奇地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所做的事情。
研究表明,我们绝大多数的选择都受到超出我们头脑中简单的基于规则的公式的影响。
不过你不需要知道驱动你行为的每个因素——只需要知道最重要的因素——你自己就可以收集到你需要的大部分信息。
先从一点内省开始这一改进。
1、首先,用 1 到 10 的量表评估你自己的积极性水平(1 = 完全没有积极性;10 = 积极性达到最高)。
2、接下来,花点时间想想你感觉比这更有动力的时候(别担心,你一开始不会是 10 分!)。
3、现在问问自己,那时有什么不同?写下你想到的可能起到作用的任何内容。如果有疑问,就把它写出来。记住这不是为了准确,而是为了捕捉想法。
步骤2:一周内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并记录结果
你写下的并非全部都与你有关,所以下一步更加细致。
选择一个你认为可能影响你动机的因素(理想情况下,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比如睡眠充足)。
现在写下你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个因素的想法。例如,如果你的睡眠质量不佳,你可以早点上床睡觉,不要在深夜进食,消除担忧的想法,练习睡眠瑜伽等等。
现在,选择一种你写下的策略(比如练习睡眠瑜伽),并真正做出改变。坚持至少一周。
如果你觉得太难了,那就让它简单一点。例如,如果练习的睡眠序列动作太多,坚持不了,那就选择几个合适的动作(1-3个),如果 10 点睡觉太难,那就试着晚一个小时睡觉。同时,不断跟踪发生的事情,并评估你每天的积极性。
步骤3:退一步,反思,再试一次
实施改变一周后,是时候反思一下了。你的改变有预期的效果吗?
练习瑜伽,不吃夜宵真的能让你更容易入睡,早上感觉更精神吗?如果你成功改善了所选因素,那就太好了!这对你自己的积极性有什么影响?
如果什么也没发生,那就没那么好了,但还是不错的,因为你学到了一些东西。
本来嘛改善生活的任何方面都可能需要反复试验,因为你是一个个体。对你有用的方法可能和对别人有用的方法完全不同。而且很难告诉你哪个是哪个,除非你尝试过。此外,以前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可能会变得无效——反之亦然。
这意味着学习如何前进不是“一劳永逸”的问题,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几年前可能是正确的,现在可能不再正确。
因此你需要
a) 意识到当前生活状况不断变化的需求
b) 相应地适应它。这需要练习,也需要耐心。
这意味着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以变得更加有自我意识,注意到你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选择,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的。
“懒惰”的棘手之处在于,现实因素正在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影响着你。
因此在每一次困难的基础上,将目标缩小再缩小,跟自己先妥协了。你不要太为难自己,你不为难“他”,“他”才给你干活。
是的,你体内住着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人,你得跟“他”多沟通。
(PS:很多粉丝疑惑本文这些跟瑜伽有什么关系,恰恰相反,这些是瑜伽八支里的Yama和Niyama对我们的要求,这次我将瑜伽哲学部分以句句不提瑜伽,句句不离瑜伽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为什么你需要瑜伽。)
编辑:JOJO
点“赞”、“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