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现代质量,作者师伟。
老邓评论:此文写得很好,我决定不去看《建军大业》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来自
毛泽东思想,那就是为人民打仗,一切为了人民!为此,
军队要官兵一致,要提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有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加上毛泽东思想的武装,才有了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乃至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因此在纪念建党、建军、建国的活动中,任何弱化
毛主席、
毛泽东思想、甚至想用各种词语避开不提的人,任何丑化建党、建军、建国的作品,都是别有用心的。
1987
版《红楼梦》拍摄经历——
1979
年,王扶林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红学界的支持。
1981
年
11
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
1983
年
2
月成立筹备组,
5
月成立编剧组,
8
月成立顾问委员会。
1983
年
12
月完成剧本初稿。然后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
1984
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
为拍摄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区按照原著的描绘,设计建造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
1984
年
2
月
9
日试拍,
9
月
10
日正式开机,先后到
10
个省市的
41
个地区的
219
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至
1987
年上半年完成。
也就是设想四年、筹备一年、选角两年、演员培训及体验生活至少一年、拍摄三年!
所以,
1987
版《红楼梦》无可超越,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986
版的《西游记》也是类似情况:拍摄六年才完成。因为内容是神仙鬼怪的因素,演员没法体验生活,但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这个片子长盛不衰,以至于我们的孩子了解《西游记》,更多通过电视屏幕而不是原著小说。
你看现在所有与西天取经有关的影视作品、有哪个有脸出来面对杨洁的《西游记》?
这些玩意统统是淫僧疯猴蠢猪呆沙蔫马、另外就是一帮杀马特妖精——
王扶林、杨洁这些导演的工作风格和对艺术的追求,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体现、更是对艺术的追求、对国家的负责。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对冗长的电视剧尚且如此,对精炼的电影就更不用说了,感人的故事汗牛充栋、我都不知道该说哪个好。
现在的演艺界渐渐退化为戏子,但你们拍戏好歹上点心行不!
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显然远远高于哪些古典名著、四大小说。
那么在建军九十周年的重大节点推出的献礼影片,就必须本着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拍,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导演、演员等等剧组一干人等,至少要军训半年、在泥水里摸爬滚打、晒出一身阳刚豪气,至少要走遍南昌、井冈山、三湾、古田,至少要扛枪、挑粮食、睡草席、吃红米南瓜汤,至少要挨饿受冻、体验一下半封建半殖民地下中国人民的苦难!
注意,这需要深入的体验、而不是一两天的走马观花。
没有这些,你们如何理解建军的伟大的意义?你们如何刻画角色?你们如何拍出经典?你们如何对得起农民种地、工人做工、解放军保卫国家安全为你们带来的舒适人生和拍戏环境?
事实上《建军大业》的拍摄时间是
2016
年
8
月
1
日~
2016
年
11
月
25
日,前后
117
天而已、连四个月都不到。
你觉得他们的功课做得如何?
看看拍戏的导演吧——
刘伟强,香港导演。代表作有《古惑仔》、《风云》、《无间道》、《伤城》、《头文字
D
》等。
1960
年出生,
1980
年中学毕业后投身邵氏。
1996
年因执导《古惑仔之人在江湖》而红,
2002
年因执导《无间道》步入巅峰。
呵呵,这样的导演何德何能拍《建军大业》?大陆导演都死绝了吗?
演员们我都不想细说,一伙所谓的油头粉面的小鲜肉——我都不知道这个充满色情意味的词汇是如何登堂入室的!
一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固然基于演艺技巧,但更基于生活体验和心灵历练,一个一出门就看到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拍惯了古惑仔黑社会的导演怎么可能理解宏大的历史?一群面瘫无脑的演员怎么可能明白历史的厚重?
1994
年,我从西安出发第一次到新疆,一过兰州渐渐是无边无际戈壁滩,邻座一位到新疆探亲的四川老大爷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辈子看惯了青山绿水的他无法理解,渐渐焦躁,一天后竟然开始精神崩溃、被锁在列车员的小房间、窗户糊上报纸才能安静一会。
一人如此,群体也如此,看看台湾、香港的所谓议员、名人们闹出多少笑话!这不,吃不起茶叶蛋话音未落、煤油炸油条又横空出世——
看事要先看大模样、大逻辑,在眼下的演艺环境中,用这样的导演、演员,你说这个戏能好哪里去?
也许有人会说,师老师你太老眼光看人了吧、太轻视人家的演艺专业了吧!
那好,咱们不拘一格、咱们任人唯贤、咱们看看实际表现、咱们看看具体细节。
由于拍摄者不用心和能力差,
《建军大业》和之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一样,细节上无法仔细推敲。
这种所谓的作品就是找个热点题材、凑上一帮俗气的演员,扎堆用搞综艺、玩戏说的心思自嗨而已。
赵丽蓉老太太说得好:群英荟萃?我看奏是萝卜开会!
《建军大业》具体的问题——
1
、中心思想混乱。
2
、风格偏于戏说。
3
、史实多有谬误。
4
、人物刻画生硬。
1
、中心思想混乱
影片的剧情介绍是中心思想的展示,然而从这里就开始露怯了——
公元
1949
年
9
月
30
日,北平南苑机场,一位无名的红军老兵闯入阅兵仪式,代表三河坝战役牺牲的战友们向毛泽东敬礼,勾起了
56
岁的毛泽东的回忆,那一刻,他似乎回到了
22
年前,
1927
年
4
月
12
日,上海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党员干部被屠杀。共产党人拿起武器,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一支全新的强大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三河坝战役?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后,鉴于当地敌强我弱的局面,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起义军
9
月
18
日进抵广东大埔县城。
9
月
20
日作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
9
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
11
军
25
师和第
9
军教导团共约
3000
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余人,由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扑向三河坝。朱德和
25
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了这场阻击战。
三河坝战役其实是南昌起义的后续,最后失败了、同时被掩护的南下主力也失败了。
所以南昌起义是失败的起义,虽然起义主力是国民党左派,但毕竟是大革命失败后打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其重大意义在这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河坝战役根本就不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建军中的关键事件
,甚至红军的名字是
1928
年
5
月
25
日才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定下来的。所以因为经历三河坝战役就成为红军代表是很怪异的,合适的代表应该来自井冈山、三湾、古田、瑞金,而有这样资历的战士居然是一个“无名的红军老兵”?怎么可能无名?还有,
“老兵”这个称谓符合中国习惯吗?
我们是叫指挥员、战士的。
看看,区区一个剧情介绍就是如此的低档次、这样的思想混乱,这电影还能有什么格调?导演还好意思说自己查了一年半的史料?我看你是到图书馆睡觉去了吧!
建军建军,建的什么军?开天辟地第一回的人民军队啊!人民军队和旧军队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人民军队经历了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些要点不表现,你建的哪门子军?前前后后复杂的历史线索不好好挖掘、不谨慎表现,你建的哪门子军?
电影结束后的彩蛋倒是提了一下古田会议——这相当于宾客都走得差不多了,最重要的大菜才端出来晃了一下!
2
、风格偏于戏说
建军这种级别的历史题材,一定要风格严谨、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一个镜头一个对白一个表情地串起来,解释历史的必然性。
然而这个片子在这方面很差!
首先,共产党为什么要建军反抗国民党?
对这个问题的交代、影片就是个黑社会仇杀的模式,
忽视了内部阶级对立和外部帝国主义的怂恿
,
只是用了大尺度的血腥镜头展示屠杀而已,历史的进步和退步之间的矛盾看不到了,只是因为你背信弃义杀了我的人、所以我要寻仇起事抢地盘。
事实上作为武装反抗的导火线的四一二大屠杀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根本原因是共产党领导、国民党凑数的工农运动和北伐战争已经威胁到了国内剥削阶级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利益,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在国内外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叛变革命,不但大杀共产党、更大杀国民党左派,这才导致国民党左派为主发动了南昌起义。
其次,建军的真正关键事件是什么?
南昌起义更加关注军事斗争,而稍后的秋收起义更加关注彻底革命。所以严格讲,建军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是秋收起义及后来的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因为这才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军队!
事实上在蒋汪之流的残杀下,各地出现了多次起义,然而最后只有少数得到了胜利(包括秋收起义)。为什么呢?因为
秋收起义才是真正建军的起点。
没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只是一次失败的暴动而已。而没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照样成功,甚至发展得更好一些也未可知——不清楚这段历史的网友可以查查井冈山会师后的史实。
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三河坝战役,无非是这仗打得激烈而已。甚至不惜胡编乱造地搞出这么大的爆炸场面:这简直是上甘岭上美军的范弗里特弹药量啊——
人民军队形成的关键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
,然而三湾改编在影片中只有一句话而已、古田会议则作为影片补丁出现。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根本无从感受这两件事的重大意义,然而制片方居然舔着脸说这样处理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视线,我看是坑害年轻人吧!
如此戏说、如此避重就轻,简直是历史虚无,令人无法容忍!
3
、史实多有谬误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要求和史实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苛求,但总不能胡说吧,否则我们这些了解历史的人倒无所谓,但那些通过此片了解历史的人怎么办?这难道不是历史虚无?
然而可惜的是,片中的事实谬误比比皆是。
比如民国中国人评价寿命只有
35
岁,大量的营养不良、体弱疾病,然而演员们一个个面目光鲜、精力充沛,帅哥靓女们招摇过市,街道商铺干净整洁。这是要给观众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印象?难道不是暗中否定革命的正当性吗——这么好的社会为什么要革命啊?
比如士兵的服装,北伐军的实际形象是这样的——
注意,上图前排已经服装比较好的军官了,尚且色差明显、绝无笔挺。
而在讲述罗炳辉将军生平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北伐军的形象已经适当美化了,尚且如此——
电影中则是一水的裁剪精良、熨烫平整!士兵形象个个都是小白脸。
而便装出场但凡是西装的,一律都是三件套整整齐齐。七八月的南昌啊,热不热啊!你逗我呢!
其实服装外形的事情倒是小的了,关键是情节造假!
比如在南昌起义前夜,朱德请敌军军官吃饭,为了拖住这些人、防止干扰起义,居然叫来一群失足妇女!
这完全是黑社会手段!这是什么正面人物!
事实上军官们得到了起义的消息,将信将疑地惊走了,这导致起义提前两个小时开始——导演照史实拍会死吗?
4
、人物刻画生硬
一个拍古惑仔起家的导演、一群面瘫的小鲜肉,我们能人物刻画还能有什么期望呢?
看看片中叶挺的动作——
什么玩意!
叶挺当年何等的英雄!麾下的叶挺独立团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12
师
34
团,在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
、声名远扬
,以至于当抗战国共合作时南方的共产党部队冠名新四军时,得到了国共双方的高度认可,可见叶挺威名和军功。
然而这样一位名将被活活塑造为铜锣湾的古惑仔,鞭打贺龙下属,张扬肆意、扮酷耍帅,
简直是策马调戏民女的衙内恶少!难怪叶挺之孙叶大鹰要告剧组!
还有,片中张国焘不同意起义,当时还未入党的贺龙居然强闯共产党的会议,掏枪威胁张国焘,恽代英更是声称让张国焘意外死亡,而主持会议的周恩来竟然不表态制止——
我靠,难道这是电视剧《上海滩》的片场?这样的共产党何以能成事?这样的片子居然能通过审查?
看来张老四冤啊,八年后的草地斗争中没有以牙还牙还是手软了啊!
选一个擅长黑社会题材的导演就是为了这个??
最后,我认为片中一个镜头很能代表这个片子的水平 ——
周恩来赶到武汉,与叶挺等人开会研究形势。门外站岗居然是
林彪和粟裕
。
我的天!这二位当时一个是国民革命军第
4
军第
25
师
73
团
2
营
7
连连长,一个是国民革命军第
11
军第
24
师教导大队班长,既不是一个部队,又不在一个驻地,怎么就到这里来站岗了?
这俩人的对话更逗——
粟裕:“你多大了?”
林彪:“我
1907
年的。”
粟裕:“几月的?”
林彪:“
11
月的。”
粟裕:“我
7
月的,叫我大哥!”
……
叫“大哥”不叫“同志”,这是黑社会吗?亲爱的读者,你现在被气晕了没有?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辩证一下的——《建军大业》也是有亮点的,至少能逼得师老师写文章澄清一些史实。
这也算是贡献嘛!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