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表在J Clin Invest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均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这两类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越高的患者,药物的疗效越好。
PD-L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是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的,与T细胞表面PD-1受体结合,通过PD-L1/PD-1这一信号通路,防止激活型T细胞过度反应的蛋白质。这一免疫系统“刹车”功能被肿瘤细胞所利用,造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正是阻断PD-1/PD-L1这一信号通路,使免疫系统不被“刹车”,进而行使正常的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从而治疗肿瘤、患者获益。这是简单的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原理。
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的靶点是PD-1/PD-L1这一信号通路,所以很自然的,有无这条信号通路与药物的疗效就直接相关了。临床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患者肿瘤细胞PD-L1表达量越高,其疗效越好。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表达于非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也参与了抑制激活型T细胞,所以在预测药物疗效时候,应该把这部分考虑在内
1
。
众所周知,PD-L1阳性患者人群中也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响应,而PD-L1阴性患者人群中也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响应
2
,这可能与分析统计PD-L1表达量时,未纳入非肿瘤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2)上的一篇关于肿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PD-L1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这篇文
献
3
题目为《Host expression of PD-L1 determines efficacy of PD-L1 pathway blockade–mediated tumor regression》,主要结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PD-L1表达可能从机理上影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故理论上其具有预测药物疗效的潜力。部分结果如下,详细结果请参看原文。
不同响应人群与其体内非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的关系
B图所示是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同响应类型的患者与其体内非肿瘤细胞上PD-L1表达量关系的柱状图。纵坐标代表非肿瘤细胞上PD-L1表达量,横坐标三组柱形图分别代表对药物完全响应(CR)、部分响应及疾病稳定(PR/SD)和疾病进展(PD)三组患者。我们可以看到,黑色柱形图(CR组)远高于灰色(PR/SD组)和白色柱形图(PD组),有统计学差异,灰色略高于白色柱形图,即非肿瘤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越高,患者药物疗效越好;
提示非肿瘤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
C图所示是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与免疫检查点药物疗效的关系。纵坐标代表两类细胞PD-L1表达阳性百分比,横坐标代表以两类细胞区分的药物不同响应类型患者。我们可以看到,在树突状细胞(mDC)组,黑色柱形图(CR)远高于灰色(PR/SD)及白色柱形图(PD),有统计学差异,且灰色高于白色柱形图;巨噬细胞(MΦs)组结果类似,即这两类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越高的患者,药物的疗效越好。
提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均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PD-L1表达量均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具有预测药物疗效的潜力。
未来临床试验中,可以考虑把非肿瘤细胞上表达的PD-L1纳入分析,以便有更明确的结论,从而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好的区分潜在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