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置顶,就可以抱紧我了❤️
比性侵更可怕的,是对伤害的二次追讨
文:李娜
林奕含在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之后,自杀了。
很遗憾,这个年轻美丽、才华横溢、灵气逼人的女作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大众熟知:她13岁遭遇性侵,被补习班老师诱奸,而后重度抑郁,几度休学,一生困在阴影里。她通过心理咨询、精神治疗和写作的方式自我救赎,仍没有修复与重建生活的信念,选择了永远离开这个丑恶肮脏的人间。
去世的8天前,林奕含接受到一个采访。视频里可以看出,这个语气轻柔、满腹经纶的26岁女生,内心承载了多么巨大的纠结和痛苦:
她无法解释自己的人生,因此一生无法与过去的经历和解。
她对文学艺术和汉语言有着信仰般的痴迷,因此她叩问的并不是成年男人性侵幼女的社会事件,而是:像李国华和胡兰成那样学文学的人,当他说出诗的时候,应该是”思无邪“的,为什么他可以背叛如此精致优美,浩浩汤汤五千年的语境和传统?
他一边对她说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优美情话,一边把阳具插进13岁幼女的嘴巴里,对她说“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她惶恐、无助、困惑,却无法叫喊,因为那个叫自尊心的针线,缝住了她的嘴巴。
家人更是冷漠而愚蠢。女孩和母亲谈起,“我们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母亲诧异地看着她,“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被性侵和诱奸,变成了受害者的错,不可告人的秘密,一生无法洗刷的肮脏。因此林奕含沉默了。她陷入自我质疑和自我审判的深渊,只能用爱上老师,来自我催眠,合理化这种伤害——爱一个人,他对你做任何事,都是可以的,不是吗?
林奕含何等聪明,她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分裂就是必然的了。
林奕含的遭遇不是孤例。有一项全球调查数据,10%的未成年女性,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性侵。
这里面有多重原因:施暴者的恶、性教育的缺失、文化的扭曲、舆论的偏见、大众的嗜血性和廉价的同情心、救助系统的不完善、法律的纵容……
施暴者通常逍遥法外,受害者一生活在阴影里,轻者自轻自贱,重者自我了结。并且,这样的性暴力事件大面积存在。因此视频里的林奕含悲痛地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所以,我们呼吁家庭性教育的普及,呼吁女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呼吁将罪犯绳之于法,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正确。但是,我想讨论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遭遇了性侵的女孩,只能以牺牲一生的幸福为代价吗?杀害她们的,到底是什么?
性侵和诱奸,当然是对一个未成年少女身体和精神上的重创。可是,比性侵更可怕的,难道不是对伤害的二次追讨吗?
因为你被性侵了,所以你好可怜,你的人生从此有了污点,你完蛋了;这是一件羞耻的事,不可以对外说,说了别人会看不起你。
所以呢,受害者只能沉默,与羞耻感和屈辱感终生为伴。她们把自己当作一件受损害的物品,再也无法拼接复原,失去了重新获得幸福的信念。
这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难道不才是杀害这些无辜受害者的真凶吗?
作家沈嘉柯说,“要警惕那些放大你伤害的人,他们只是在满足自己泛滥的同情心和道德优越感。这会造成受害者被二度伤害。”
他在2008年写心理杂志专栏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昆明警方接到一名美国姑娘玛丽的报案,称其在西山游玩时,遭遇一名中国男子的抢劫和强奸。在案发7小时后,犯罪嫌疑人被抓获。玛丽非常欣慰,愉快地和办案人员合影留念,并表示,尽管遭到如此惊吓,但还会继续到大理、丽江等地游玩,对云南的美好印象没有改变。案发当天,玛丽由出入境管理民警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新闻出来之后,有人迅速转到新浪微博,取标题为,“被奸后无改玩心。”
所以你看,如果你遭遇了伤害,却没有表现出伤心欲绝没有愤怒没有自杀,只是当作一件不愉快的事件,迅速忘掉,然后move on,他们会猥琐地认为,你竟然这么不在乎自己的“贞操”,竟然不觉得很羞耻?
千,万,别,吃,那,一,套。别让对伤害的二次追讨,把你的人生变成一个祭奠伤害的丰碑。
美国姑娘玛丽的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性侵,以及一切的伤害事件,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以给自己最大的保护,是接受这件事已经发生,并且让它过去。
别让那些无聊的、道貌岸然的看客们,放大你的伤害,对你施以同情和怜悯;更不要一次次用那些伤害的细节,来否定自己,羞辱自己。
性侵,是用暴力或者欺骗的方式,强迫一个人做违背她意愿的事。不是什么所谓的玷污。被性侵的女孩,并不是脏的,她们不是一件被损害的物品,更无需为此轻视自己。她们的人生,依然有花团锦簇的美好前程。
人生无常。
哪怕再防备森严,你也永远无法预测自己可能经历什么,哪里潜伏着危险和伤害。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可是我们无法用一个玻璃罩子罩住ta,让ta永远活在真空里,与一切世俗的血雨腥风绝缘。
其实,除了性侵,多数人在漫长的一生中,都可能经历各式各样伤害和痛苦。
事业风光的女主持人,可能家里有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姑娘,可能正经历着失去双亲的切肤之痛;那个年薪百万的年轻总监,也许正为弟弟的赌债和黑社会的追杀焦头烂额。
有生皆苦。我们都在黑暗的海面上独自泅渡。
人和人最大不同的是,思维模式和人生态度。比伤害更可怕的,是对伤害的二次追讨,是不接受,不放下,因此一生被囚禁,受尽折磨和屈辱。
《上海的金枝玉叶》里,富家名媛黛西小姐,前半生像个华美的梦境。她出生优渥,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事业辉煌,爱情甜蜜,婚姻完美。人至中年,命运翻转如噩梦。她身陷囹圄,在那样惨绝人寰的政治风暴里,受尽侮辱和折磨,丈夫自杀,众叛亲离。
可是,晚年的黛西住大杂院,用煤球炉子烤面包,穿旗袍,擦口红。她依然优雅,云淡风轻,对生活充满热爱。
其实真正可以决定一个人幸福度的,并不是他与厄运绝缘;不是他顺风顺水,经历的全部是鲜花和锦绣。而是,他深谙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测,对于苦难和伤害有多大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疗愈的第一步是看见和接受,然后才能放下。
不要去追讨,为什么受伤的是我?为什么有人可以邪恶、残暴到如此境地?为什么一个人学中文的人,嘴里流淌着美丽的词汇,心里却住着一个诱奸幼女的魔鬼?
没有为什么。因为这世界,有多繁荣就有多荒凉,有多少真善美,就有多少假恶丑。
我们不幸被疯狗咬了,我们踩了一坨狗屎,最理性的做法不是去反咬疯狗一口,不是去质问狗屎为什么这么臭,不是一生和一坨屎纠缠下去。而是,治好创伤,擦干净鞋子,忘掉不愉快,继续前行。
要相信,只要活着,就一定有好事发生的。
-END-
本文作者:李娜,情感博主,专栏作家。温柔理性的水瓶座少女,书写温暖清醒的文字。公众号:与尔同消万古愁(shovidnana),微博@与尔同消万古愁V
商务合作:微信1322788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