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晨老师教英文
跟随 北外李晨 老师提升英文素养与教学能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恶魔奶爸  ·  为什么小S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 ·  2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76:Expressions ... ·  3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77:My old cat ... ·  2 天前  
英文悦读  ·  介绍一本适合入门的英语词典 ·  3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晨老师教英文

北外李晨:走出英语教学法的围城 | 上篇

李晨老师教英文  · 公众号  · 英语  · 2018-09-23 22:23

正文

往期回顾: 北外李晨:英语是怎样学会的?


9月13日(周四)晚8点至9点,读伴儿邀请到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师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晨老师,在读伴儿名师交流群里为大家分享了英语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帮助拥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重新审视何为外语教学。


现在读伴儿已将语音内容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大家。因为内容较多,本次内容我们分成上下两篇进行整理,一起来重温精彩课程吧!


1
Mini-lecture1:教师心态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晚上我跟大家聊一聊英语教学法,该如何看待教学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对其进行突破。

记得我刚刚做教师培训的时候,就跟保姆一样,我会告诉老师们不会的内容到哪里找答案、给老师们推荐书籍,告诉他们第几页讲的很详细……后来我发现,虽然我把一件事情做得如此细致,但是老师们并没有真的领情。这就像一个员工在企业中想要真正发挥自己作为员工的力量主要有两点,一是能不能的问题,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心态上出了问题,因为他不愿意做,所以导致最后也做不好。

人是情感动物,老师这一行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我们跟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打交道、跟同年龄段的同事打交道、跟年纪稍长一点的领导打交道。这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果仅仅强调一个人的能力,你觉得公平吗?全面吗?很明显是不够的。所以今天我先和大家聊的就是教学法以及做教师这一行的心态问题。

首先向大家推荐马克吐温的这句话,这句话我还特意找电脑合成了语音,把它带着感情朗读给大家听。

参看: 电脑合成语音能不能“带着情感朗读“?

为什么要推荐给大家这句话呢?现在在业内很多人称我专家,听到专家两个字我是不寒而栗的,因为这个“专”字表示专精于某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因为“专精”这个领域可以让你走向纵深,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它也限制了你看问题的角度。

好比你在看世间万物万千种变化的时候,都以专精领域的角度看待并非一件好事,如果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一切的事情就容易变成盲人摸象,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做老师的时候你可以成为专家型的教师,但是千万不能带着“显微镜”对其进行非常细致的“解剖”。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一旦过了就不行,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就是时刻提醒我们 一定得有一个归零的心态,不要觉得自己因为经验所得的一些概念就一定是对的,别人做的方法就一定是不对的

当老师一定要有特别开放的心态,这个开放的心态,恐怕老师这个职业要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 学生一直在变化,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一天一个样,随着生理的成熟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成熟,这要求我们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孩子,我们得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这个开放心态的培养可以一步一步来,上面的图片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让你对一件事情的改变分步骤进行,而不是一上来就全盘否定现有的做法。这个Model称之为SAMR,很好理解,上图以Technology为例,很多人对应用新技术是心存芥蒂的,如果说用这种方式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这个时候固有的一些想法就可能被取代,一下子全盘改过来不现实,慢慢来就有可能。

这张图是应用SAMR的实例,在教学和日常工作过程中融入技术, SAMR的每个阶段可融入什么样的技术是可以小步子拓展的。在Substitution环节,原来可能只用百度搜索引擎和360浏览器,现在可以尝试其它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来搜索浏览,这就是Substitution,到后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替代,包括改进、重新定义目前的一些工作方式。学习曲线有的是比较陡峭的,有的是比较平缓的,我们现在走的就是一条平缓的路线,让你容易接受,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刚才讲的是开放的心态,我希望每位从业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要有一个特别包容开放的心态,除此之外,还要讲一讲职业倦怠的问题。

我觉得上面的文本非常值得一看,文本来自于一个灯塔管理者的招聘广告,和老师这个职业的特征很契合。

我们来看一下里面的几个关键词,首先Dedication,当老师必须得特别愿意为这个行业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除了这种形单影只下的敬业奉献之心之外,还需要Vigilant,Vigilant的概念是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敏锐的发现需要引导的时间节点,及时提供指导。同时,老师还需要成为一个杂家,要不断学习,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最终使自己真的成为一个Multi-talented person。最后一个是Contented,当老师这一行不可能暴富,很难赚到很多钱,需要老师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刚才是从心态上和大家做一个铺垫,除了特别开放的心态,我们还需要一个特别稳定的心态,当老师这一行一方面要追求,另外一方面要求得自己内心的一个平衡、平静的心态。【参看 教师:教育事业的灯塔守卫者


2
Mini-lecture2:教学法之困

接下来讲教学法,讲座开始前我给大家提供了两篇阅读材料(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mvj0t78MJk20PADxbCdaw 提取码: cz43),一篇里画了一个地图(如上图),其作者是Dr. Alan Waters,他是我当年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若干个老师之一,Alan给我的印象有两个。第一,他非常善于思维可视化。老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教学生画一些graphic organisers 例如蜘蛛图、流程图、同心圆的图以及各种各样的图表,这些图形是对于大脑中所思所想的一个具象化,我们叫思维的可视化呈现。

这一点在Alan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把英语教学法直接画到了一个地图上。大家仔细看一下这张地图,如果你看懂了这张地图,你就能给英语教学法目前已有的流派找到一个定位,里面不仅仅是罗列,他还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来了,所以我说这是一篇非常值得阅读的文章,道理和奥妙就在于此。

这个岛上做了很多行政区域的划分,比如公园、市政府、海岸线等,包括旁边海浪的地方也做了描写,这张图结合文本如果都看懂了,对于形象化的记忆包括了解英语教学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Alan给我的印象还有他的英语写作,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极强,Alan Waters写的文章对于提高个人学术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他的文笔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另外一篇是一个教学法流派历史沿革的表格的罗列,在里面看不到地图里的相互关系,但是你能看到历史沿革,从一开始的语法、翻译法在什么年代、什么历史背景下有什么样的特征都在表格里有体现,一直沿袭到非常火爆的交际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里面都做了展示。

现在很多人对教学法有误解,有人把Approach和Method以及Technique之间做了一个约等于,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东西。比如现在的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就是一个Approach,把它翻译过来叫Educational Approach(教育的路径/理念)。这个理念就像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方针政策一样,它是一个大的理念,这个方针政策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的做法,你不能把一个大的理念等同于你现在正在做的这个教学的技能,那样的话就是把一个大概念缩小了。Technique或者teaching procedure,实际是一个很小的概念,而Approach是一个大的概念,处于中间层的概念是Method,语法翻译法就是一个Method,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法。在这个表格里面也好,在Alan Waters的文章中也好,处于中间层的概念讲的是最多的,也是我们平时研究的焦点。那么问题来了,研究教学法搞出这么多条目和教学法,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焦点是什么?

我们从浩如烟海的理论思考、实证研究,还有方法创新、激烈争论,我们思考研究的一个焦点在于:外语教学更加能够被控制,更加有效率,更加有趣。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比如你在外面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研修班和教师论坛,也看了很多老师的课,这些课或参会的经历是不是能够对你产生一些比较深的触动,这个触动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为了让你的课更好控制。可能之前上课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随意的状态,但是学了这种教学法以后,你就有了一个流程,这个时候你上课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可控了,因为可控,效率就更高,同时,因为学了教学法,再加其它一些贴近教学情境的东西,你的课堂流程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更加的有趣。

为什么在这么多年的历史沿革过程中要讲教学法?因为教学法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是希望能够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外语教学所有问题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开所有的门,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出现了不同教学法。但是这把金钥匙适用于那样的一个特定的语境,不一定适用于别的,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研究教学法也要分出优劣。教学法孰优孰劣的标准谁来给?从大角度上来讲,这个背后其实是一个语言观。大家如果记得我在读伴儿名师团的交流群里一开始讲的 英语学成什么样算好 ,那就是一个语言观,比如你评判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从什么角度去评判,直接带来了对于你教学的指导。

后来发现莫衷一是,不能说那种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就不好,也不能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沿用多年的这种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的就一定比那个强,孰优孰劣没有唯一的答案。

后来有人提出:要不咱别争了,我们折中、中庸、博采一下,我们不肯定或否定,而是博采众家之长,有很多的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甚至会把“教无定法”这四个字写进去,他们提出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学法,但是我反问一句,大家觉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学法是看起来很美,还是真的很美?

其实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一旦推敲一下,你会发现这种折中主义的教学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什么择优的标准,这个优劣完全存在于主观经验。 对于各种学派的兼收并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这和把折中主义用来当借口是两码事,真正意义上的折中主义最起码要领会各个学派的核心构念。

为什么我今天一定要让大家看那两篇文章是因为,如果你能读得很流畅,对于里面讲的所有的内容一下子就能反应过来,并且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时候说明你对于英语教学法本身已经具备了兼收并蓄的背景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去做自己的教学。

如果这个大前提尚未满足,就在自己教学的过程中什么方法都不用,整天就依据自己很主观的想法,想怎么着想怎么着,这是不提倡的, 你自我感觉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这个时候就会有新的思潮,这个思潮叫后方法时代。不再争论教学法的孰优孰劣,而是开始有了多种“转移”——从研究语言本质到语言学习的本质的转移、从研究怎样教到分析学生如何学的转移、语言教学的跨界知识研究、语言学习内容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生态研究、以及在后方法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本身的研究。

这些研究里回归到老师本身的研究很常见,所以在后方法时代有很多论文写的都是Teacher Perspective,从教师视角分析,例如“没有好方法,只有好老师”。这个立论的观点也挺有道理,它说是教师而不是方法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质量,所以很多培训机构根本不谈教学法,就谈名师,甚至现在国内名师工作室的概念也不断推广。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最佳教学法,只有好老师,没有老师的能动参与,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发挥效能。

综上所述,今天我带大家走了一个教学法的历史沿革,这个沿革不仅仅是教学法本身、那几张表和地图本身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沿革,我还带大家走了一个研究教学法的“丝绸之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