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爸爸,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根据发布的2018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亚太地区同店销售下滑1%。
严重的是,星巴克在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也下降了2%,这是9年来的首次业绩下滑。
此外,营业利润也从26.6%下降到了19%,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全球业绩的不理想,也让这个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被迫开启了自救模式-----------------
公司重组,包括将从高层开始裁员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点点准备,一场黑夜里的厮杀就这么开始了…….
一、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都是星巴克财报里当之无愧的主力贡献军。
拿17年来说,在全球低迷的业绩状态下,中国地区仍然贡献了近乎17%的营业收入.
并且,每15小时,就有一家星巴克门店在中国开张,足可见市场之大。
到目前,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的3000家,中国市场也因此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星巴克第二大市场。
正因其“大”,它的业绩下滑,才更能说明问题之重。
曾几何时,手里的一杯星巴克咖啡,是小资生活的标志。
那些愿意几十块钱买单的人,消费的不只是一杯咖啡,更是一种文化层次上的消费。
不可否认,它给人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我第一次喝星巴克的时候,还是个文艺范十足的中学生。那时店里人不多,环境也很舒适,我颤抖着拿着人生中的第一杯咖啡,沉迷在某种所谓的优越感里面无法自拔
而现在,随便走进一家星巴克,喧哗吵闹、不复安静,那种能带来优越感的错觉,也早已消失。
这和当年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所定义的概念渐行渐远。
这个概念就是,星巴克不是一家简单的咖啡馆,二是通过咖啡这种社会黏结剂量,为人们提供聚会场所的第三空间。
但随着,星巴克每年在全球的急速扩张,不断地开设新店,不断地批发雇佣员工。
这种资本化的运作,机械化的复制,首先被牺牲掉的就是它的“第三空间”。
一个曾经能让人慢下来享受的咖啡店,最终逐步变成了一个崇尚利益的快餐店,只能泯然众人矣。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也早已不需要用星巴克来装逼了…….
二、
文化内核的流失,是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更残酷的外部因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星巴克总能开在城市的最繁华处,尤其是旅游景点。比如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拙政园,绍兴的鲁迅故里…...
转角不一定遇到爱,但你总会遇到星巴克。
繁华的商业圈最大的好处是,人群密度大,潜在顾客多,预期收益高。
而最大的问题是,高成本,高代价。
租金随着房价,是水涨船高的猛,何况一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另外,员工成本、原料成本等的上涨,也都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第二季度财报发布之后,星巴克也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关店计划----
将关闭经营不佳的150家门店。
并且,进行战略调整,不再继续深耕现有市场,转为开发未饱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