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人工智能需要的突破 | 刊中人 ·  昨天  
人物  ·  当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照顾老人 ·  3 天前  
每日人物  ·  重返价格战,宝马反悔了 ·  4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我曾经和一个“漩涡鸣人”谈恋爱 | 记者眼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高学历女性回村,值得吗?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4-09-29 12:16

正文

《花儿绽放》36名选手集结 图/方迎忠

乡村女性已经不同于之前年代中背朝黄土面朝天,田间地头热炕头的形象。在大众传播更多选择都市精英女性为榜样和奋斗目标的时候,她们从失语者到滤镜化地被看见、符号化地被复制,那她们真实的样子是什么?



在综艺节目《花儿绽放》策划阶段,节目组几经讨论,将“一块地、一群人、一种态度”作为展现的重点。经过近半年的准备,这档由全国妇联宣传部指导的乡村女性励志竞技综艺《‌花儿绽放》每周六晚上10点在湖南卫视、芒果TV热播。在节目策划的五次村潮企划里,36位来自不同地域、民族、职业的乡村女性结合家乡特色各展所长,她们的喜怒哀乐、挫折失败、昂扬向上都被记录和被看见,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当代乡村面貌。


《花儿绽放》总编剧刘樱回忆,自己入行第一个节目是《变形计》,这档节目聚焦城乡孩子交换生活。她在贵州猪舍边搭过帐篷、在吊脚楼潮湿的阁楼住过。经历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她深感乡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中国乡村已经从“磨难场”变成诗意奋斗的“理想地”。


在节目已经播出的第一场村潮企划“村飨”中,36位“花儿”带来天南海北的家乡美食。下一场“村秀”,她们将以乡村为舞台,以村民为模特,发挥创意,展开不同系列的村T大秀大比拼,把家乡“穿”在身上。在不同的企划里,花儿们展现出了向野而生的韧性和真实的生命力,生猛且鲜活。


尽管企划各有主题,但仍能多角度呈现当代农村女性丰富的面貌。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女性共2.45亿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48%,其中本村户籍的女性有2.21亿人,占乡村女性人口的90%。2024年3月,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发布的《“她”力量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以女性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指出: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女性正成为县域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女性已经不同于之前年代中‘背朝黄土面朝天,田间地头热炕头’的形象。在大众传播更多选择都市精英女性为榜样和奋斗目标的时候,她们从失语者到滤镜化地被看见、符号化地被复制,那她们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刘樱说,“我们想要真实地走进乡村的花儿,打破滤镜、打破偏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真诚、真情地展示乡村女性的美好和生命力。让都市里躺不平、卷不动的45度青年们,感受乡村诗意奋斗氛围和青春舞台多元化的可能性。”


节目中,一些选手希望在衣食住行等之外,进一步去发表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乡村产业的理解。“种花社”社长汪涵因此邀请了多位乡村产业相关领域的探索者,和姚晨一起进行了“花儿夜聊”活动。其中有贵州村超胜地·榕江文旅顾问、“村超文化产业特派员”韩永坤;辗转各地乡村盖房子,成功打造河南云台山、湖南洞庭渔村、重庆巫山等乡村民宿的乡村建筑师王求安;把艺术融入乡村的乡村建设者左靖等“花儿智囊团”。专家们与养鸡的明月、养鸭的黄诗琦、养驴的徐冰昕、培育水稻的王慧迎、村支书程玉姣和张桂芳热烈讨论,探寻乡村振兴的出路,借此打通花儿们的难点、痛点,给予更多的媒体资源及合作路径。希望通过节目播出让更多的乡村可以打开思路、因村制宜,找到符合各自特色的发展路径。



  ▲种花团和花儿合照 图/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节目组针对乡村产业转型、迭代等内容,还设计了“花儿探村”、“花儿问答”来完成。在“花儿探村”中,两位三家村的村支书张桂芳书记、程玉姣书记,与益阳南县罗文村村支书、江西龙南镇长和鹰嘴桃产业大户沟通探讨,与贵州黔东南七十二侗寨乡村运行团队探讨活力乡村爆火背后的密码,以及“三产融合”的经验;来到山西刘家堡村,向非遗传承人请教学习传统文化对创新拉动村集体收入的作用,借鉴乡村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晋源区三家村党支部副书记程玉姣与河南鹤壁三家村村支书张桂芳都是95后“村官”。程玉姣从英国诺丁汉大学回国后,尝试创业,投入乡村振兴中。她与山西省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开始研发鱼菜综合种养技术专利,在三家村成立山西省首个鱼菜综合种养实验示范基地,村民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参与。


  ▲程玉姣 图/方迎忠


张桂芳毕业于天津农学院。她组织村民修铁路、铺水管、清理河道,在她的主导下,村里拥有了第一个图书室、篮球场和电影室。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她在短视频平台自述“年轻女孩当村官”的经历,账号迅速在网上爆红,村子受到外界的关注,逐渐吸引来了一些做农业的客商,在她的努力下,村里的百万债务逐步还清。“读书改变乡村,而不是逃离乡村。”她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


在村飨的1v1家乡菜比拼环节里,张桂芳用自家种的小米熬粥,在场的“花儿”们喝了都赞不绝口。养鸡的明月和养鸭的黄诗琦带来了用自家产品做的钵钵鸡和香茅鸭。



  ▲张桂芳 图/方迎忠


镜头里让人垂涎欲滴的两道菜实则凝结了二人多年的创业成果。她们都是海归返乡,正运用先进的思维和技术经营农场,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二人分别代表了当下乡村养殖的两种形式: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和散养。二人的尝试走向同一终点——生态循环。


二人的产业不仅贡献了巨大的产值,也为乡村提供了就业。“生态循环”的思路更给当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她们的创业路或许代表了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向。


镜头之外,她们的创业路颠沛多年,却是更多当代乡村“花儿”的创业缩影。


以下是二人的口述。


明月:

“西南鸡婆”的农场梦


《花儿绽放》的招募期,我抱着鸡就上去了。这是我最擅长的部分,想展现给观众看。我常说自己是“西南鸡婆”。我家蛋鸡养殖规模已突破70万只,年产值过亿元。


但是十多年前,我提出回国养鸡的想法,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动物科学和农业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其实我一直想做自己的农场,我在美国的工作跟农场没关系。


我的父母是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太平村的养鸡户,靠养鸡把我拉扯大,也靠养鸡把我送出国。我眼看家里从一千只鸡、两千只鸡到十万只鸡,对农村、农业都颇有亲切感。


高中毕业时,我没有什么职业规划,就从身边的事出发,想到家里靠养鸡,确实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慢慢变好,最后甚至有能力送我出去留学。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这行这么辛苦?美国怎么做这个?养鸡的尽头是什么?抱着这些疑问,我填报了农业经济学。


戴维斯分校的农业专业和动物专业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又兼修了动物科学。在学校养牛、养马、养羊驼——但没有学养鸡,养鸡不用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家里都有农场,他们认为家庭农业可以传承,所以在大学里针对自家农场的具体状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学习。


就这样,我一边在动物科学专业里“接地气”养动物,一边在农业经济专业中学习宏大叙事,理解商业思维。这两个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毕业时我就想好了:我要回家养鸡,我要拥有自己的农场。


但父母坚决不同意我返乡,我只能折中,跟他们商定先回来工作一两年。我回到成都找了份工作。


我的丈夫和我是同行,他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我当时做投资经理,从产品、市场、团队的角度跟他讲养鸡这个项目很好,按我在美国学习的经历,农场一定会有前景。他对农村没概念,但被我说服——提前回去,改善家里的住宿条件,改善养殖技术……现在他已经是行业能手了。接着我跟父母讲,我们不能分开两地,要考虑要孩子。父母因此终于答应了让我回家。


回家时,家里的养鸡场有12万只鸡。这个数字很难有规模效应,我们开始调整,从解剖、环境、适配营养、技术等各个方面下手,研究怎么把鸡养好。我们发现病死率高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有直接关系,采购了一套净水设备,改从大渡河抽水,净化给鸡饮用,蛋鸡的死淘率很快就趋近于0。为了给蛋鸡最好的营养来源,确保健康高效养殖地蛋鸡,我们还对玉米、豆粕、豆油等饲料进行分批检测和毒素控制。大概花了五年时间,我们的养鸡场走上正轨。


你如果来我们养鸡场看,就会发现鸡舍是一个Loft,风扇24小时运转。不光鸡能生蛋,蛋的分拣出售还能带动当地就业。


我们现在在研究怎么更好地利用鸡粪。经过一些处理,已经可以产出以鸡粪为原料的有机肥。节目录完我就准备试试上架这个产品,到时候我可能会成为“互联网卖鸡粪第一人”。


我们现在本质上是一个家庭农场,70万的规模在全国前100都算不上。但这是适合我们的规模,我倾向设计出一种循环式的生态农场,三产结合。目前除了养鸡,我还在种植佛手柑和淫羊藿等中药材。鸡粪因此有了用处。等这些中药材成熟后,又可以投入到饲料中,进一步改良鸡群的饮食,形成生态循环。


农业经营有难度,但也有有趣的所在:有太多可以探索的东西。这应该是适合中国的一种解决方案。


现在有种刻板印象:农村肯定苦、脏乱差,农业都在亏损。我很难接受,农业可以赚钱,单靠情怀无法支撑这么大的产业。所以我一直很高调地说我就是赚了钱。我父母靠养鸡养我长大,现在我不仅把自己的产业做得很好,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农业必须要规模化,散养不能解决市场标准化供给或者安全供给的社会层面的问题。


所以,得知《花儿绽放》这个节目时,我就希望把我的思考、我的所得让更多人知道。比如我们可以用现代化、数字化的管理技术经营传统的蛋鸡产业。这个思路放在农村的其他产业也许也行得通。


  ▲明月 图/方迎忠


黄诗琦:

以后大家提到土鸭,就认准“香茅鸭”


在南京参加《花儿绽放》招募的时候,我抱了一只鸭上台,这是我的本行。我的鸭是广西上林鸭,用香茅草喂养,能提升谷氨酸含量。另一方面,香茅草是一种中药,避免了抗生素的使用,让鸭健康长大,可以去除膻味。那天我请现场的观众吃了我养的鸭子,不放料酒不放姜,只加了盐和生抽。他们都很喜欢。


我以前不喜欢吃鸭子,总觉得鸭子有味道。但是我们广西人从小到大都要吃鸭子,所以每次我都很痛苦。有次和父母看电视,一位广西林科院的教授在介绍香茅草,说它可以去腥提鲜。我想这能不能拿去喂鸭子?


我的叔叔一直在养鸭和鸡,我常和他讨论,想让他养出一些不腥的鸭子。之前试过八角、桂皮、姜这些去味的食材,但鸭子吃了之后要么味道更重,要么食材味道太重鸭子不愿意吃。加了些香茅发现真的有效果,鸭肉的腥味没了。


我当时在深圳做电商投资,投了几个项目后,对电商运营、做产品、卖产品很感兴趣,希望尝试一下相关领域,研究出一些产品。正好叔叔告诉我他不想养了,因为一直在亏,所以那块地就给我“做实验”。我找到林科院的教授,告诉他我用香茅养鸭看到了效果,教授拉了三个项目过来,试验具体的粮食配比,看放多少谷物、多少玉米、多少米糠、多少香茅草能够让鸭子长得快、肉质好、价值高。这些项目让我的农场得以维持运转。


我开始自学动物相关的知识,和教授讨论配比。鸭子一个月一批,我们试了三年,终于试出来了。我们用合适的配比粮食喂养的成品,测试发现谷氨酸含量高出市场10%。我们带上这些项目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同的资源支持,拿到了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成果奖,也申请了专利。


2023年,我们养出来的鸭子拿去市场上贩卖,鸡鸭中介的反馈非常好,周围的亲友销售渠道也很顺利,回头率非常高。加上农场里有这么多实验数据背书,我看到了商业化的可能,知道现在产品已经成功了,只需要推广。教授的项目快到尾声了,我也想创业,索性辞职回乡,全职养鸭。


创业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在职场感受到了一些不太好的风气,当我开始摸鱼,我就知道我已经在浪费时间。我想尝试如果自己当老板,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面貌。在我印象中,乡村的风气很好,那我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给别人提供相对优质的职场环境?我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我们人类学会讲“他者”的文化,指抽离自己去做新的事情,再回过头重新审视自我。这也算是我的一场“人类学实验”。


我最多的客户在广东和广西,为了迎合他们的消费传统,以散养为主。两广地区概念中的土鸡、土鸭一定有几个要素:第一是散养。比如我有30亩水塘,只能养5000只鸭,超过了水就容易被污染,鸭子质量会下降;第二是吃纯粮食长大,不吃饲料,吃了一口饲料就是饲料鸭了;第三不用抗生素和激素,不打药;第四是养够时间,我的鸭子四个月才能卖。如果你和明月聊,你会发现我们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路子。她养蛋鸡,规模化生产更高效。


对于商业化,我想到了线上带货,买了一些课学习,找了差不多五十个竞争对手,用我自己设计的表格,一个个地把他们的内容扒下来认真地比对,找了二三十个深圳和江浙沪做直播的朋友聊了一遍,我有底了,决定要回去做这个事情。8月我开始第一场直播,销售非常稳定。现在我一天直播三场,每次一小时,我们的鸭同栏9批,一批1500只,但还是供不应求。


除了养鸭,我还养鸡、养鱼、养鹅、养猪……都是用香茅草调配不同的粮食喂养,让农场成为一个生态循环的环境。我还在和林科院的教授合作,加入新的科技进一步改善喂养,比如AI猪脸识别,可以判断猪的健康状况;比如人工智能养鸭,通过鸭的走路姿势、采食量判断它们有没有生病……我还自学了兽医,现在能解剖,一些动物的小病难不倒我。


我离开光鲜亮丽的职场,活得非常好。我希望把技术教给更多的人,目标是以后大家提到土鸭,就认准“香茅鸭”。


现在的规模已经是我场地的极限,两个月前我开始着手准备让农民加盟养殖,有现成的地和现成养殖技术的农民可以用我的养殖技术,成为我的供应链和上游,我回收后通过我的渠道散出去。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实实在在帮到更多人。


所以最开始我抱着“卖鸭”的想法上了《花儿绽放》,但在节目里我发现了乡村的更多面。我以为乡村就是养殖、种地,现在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人在让乡村更美,比如我们有乡村壁画师、乡村化妆师、异宠养殖师……其实乡村的面貌非常多元。


当然,如果问我如何振兴乡村,我坚定认为是产业优先。



  ▲黄诗琦 图/方迎忠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