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赛迪智库
赛迪智库感谢您的关注。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咨询翘楚,我们密切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热点问题,同步追踪国内外工业和信息化最新动向。
51好读  ›  专栏  ›  赛迪智库

工信微报 |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赛迪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8-28 17:00

正文

导 读
为扎实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指南》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先进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关于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的通知



工信部联科函〔2024〕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


为扎实推进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7月22日



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一、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其中,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高精度定位等技术,负责实现数据感知、采集和获取;网络与通信技术包括协议、接入、组网、融合等技术及设备,负责实现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技术包括信息模型、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融合、数据接口等技术,负责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信息协同。同时,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数字化管理等需求带动下,催生出边缘计算、物联网操作系统、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并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实现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智能应用。


经过多年来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伴随新兴技术持续演进、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亟需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物联网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工作协同,统筹推进标准的研制、实施和国际化,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先进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创新驱动,应用牵引。 加快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持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面向行业应用需求,协同推进物联网与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研制,加速构建规模化、集约化的物联网产业生态。


系统布局,急用先行。 统筹推进物联网各类型标准研制,加强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完善标准工作体系。聚焦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开拓、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需求,加快基础通用、关键技术、测评方法、典型应用等标准研制。


协同推进,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力量,加强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有效衔接。鼓励我国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制定国际标准。


三、建设思路


(一)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


物联网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建设运维标准和应用标准等4个部分,见图1。基础标准是物联网的总体性、框架性标准,为其他各类标准提供基础支撑;技术标准是物联网的关键共性技术与融合技术标准,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建设运维标准是物联网系统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标准,以指导各行业推进物联网系统建设和规模化部署应用;应用标准是面向行业具体应用需求,对其它部分标准的细化,支撑各行业发展。


图1 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图


(二)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由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建设运维标准、应用标准等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图


四、重点方向


(一)基础标准

包括术语与分类、架构、标识、测评、安全可信、管理等标准。

1. 术语与分类
用于统一物联网技术、产品、服务、应用等相关概念、分类和描述。

2. 架构
用于规范物联网的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物联网参考模型、系统架构等标准。

3. 标识
用于规范物联网领域各类对象的标识编码、注册、解析,包括标识编码、编码格式、对象元数据、解析系统等标准。

4. 测评
用于规范物联网设备、系统的测试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联网设备及系统一致性、互联互通、互操作、环境适应性等测试要求,以及物联网系统功能、性能、能力成熟度等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

5. 安全可信
用于规范物联网终端、网络、平台(系统)、网关等关键构成部分的安全、可信要求及保障措施,包括物联网安全架构、安全分级、终端安全、传输安全、数据安全、平台(系统)安全、安全管理等标准;物联网可信架构、可信分级、身份可信、数据可信、系统可信等标准。

6. 管理
用于规范相关责任主体对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包括物联网感知设施管理、网络设施管理等标准,以及规范物联网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相关标准。

(二)技术标准

包括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融合技术、射频与电磁兼容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物联网操作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标准。

1. 感知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信息感知、采集、获取等相关技术,包括传感器、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高精度定位、无线感知、无源感知、融合感知等标准。

2. 网络与通信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网络架构、设备、协议、接入、组网与融合等相关技术,包括物联网卡基础安全、硬件类型、使用规范等标准;物联网网络接入设备、交换设备、网关等网络设备标准;短距离无线通信、移动通信、有线通信、海上通信、水下通信等通信技术标准;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低功耗广域网、卫星物联网、确定性网络、时间敏感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IPv6等网络技术标准;物联网接入公众网络或专用网络的网络接口标准;异构物联网互联、配置、协同、调度、互操作等网络融合标准。

3. 数据处理技术
用于规范信息模型、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融合、数据接口等技术,包括数据字典、元数据、物模型等信息模型标准;协同信息处理、规则引擎等数据分析标准;存储结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治理等数据存储与管理标准;数据汇聚、感知信息融合等数据融合标准;数据交换共享、人机交互、数据互操作、数据可视化等数据接口标准。

4. 融合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系统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关联的相关技术,包括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等大数据融合技术标准;资源虚拟化、分布式资源管理等云计算融合技术标准;数字身份、数据上链、共识机制、轻节点或多节点组网等区块链融合技术标准;物体运行机理模型、边缘智能、模型压缩、联合学习、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融合技术标准。

5. 射频与电磁兼容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设备和系统的频率使用、射频性能、电磁兼容性能,包括物联网设备和系统射频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电磁兼容要求及测试方法等标准。

6. 边缘计算技术
用于规范物联网边缘数据采集与处理、边缘设备、边缘平台、云边端协同等技术,包括边缘计算通用要求、边缘数据接口、边缘数据管理、资源配置与协同、边缘节点、边缘网关、边缘控制器、边缘智能等标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