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下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在中国职工之家C座报告厅举办了“思源之光——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十周年庆典暨中华思源慈善奖颁奖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马培华出席了此次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 陈昌智 致辞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总会”)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公募基金会。它的宗旨是资助以扶贫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的“思源工程”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促进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多年来,总会秉承“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和“精准扶贫”的理念,开展了“思源救护”、“思源大病救助”、“思源教育移民计划”、“思源新农村建设”等集约化扶贫项目,累计筹集款物超过14亿元,帮扶超过1000万人次。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为到场来宾回顾了基金会这十年来的历程及帮扶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晓林
为响应国务院关于通过大数据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指示精神,践行大数据技术推动精准扶贫等公益事业,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理事长,太一云董事长邓迪捐赠500万开设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大数据公益基金(以下简称“思源·大数据公益基金”)。邓迪在发言中讲到,非常感谢民建中央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支持,才有了开设“思源·大数据公益基金”的可能,并表示大数据公益基金将以大数据为载体,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最新技术,科学有效地打通整个公益产业链,科学推动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公益管理机制。
“思源·大数据公益基金”将在全国针对国家相关机构、地方政府、公益机构开展大数据服务、培训,采取更具针对性、更为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式,提升我国公益领域的大数据价值,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具体形式如下:
一、推动大数据应用——提升社会公益效率
1、大数据公益培训项目
为国家和公益组织及相关机构培训大数据方面的人才。为贫困地区及有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教育助学计划。
2、大数据技术增效类项目
与国家科研单位合作,推动大数据相关技术的高效、安全、创新方面研究及应用,其成果无偿服务于公益。
3、公益组织大数据助力项目
为全国公益组织及相关机构提供大数据技术及服务支持。
4、地方政府大数据支持项目
协助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水平,建立并完善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建立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大数据决策体系。
5、建立公益大数据链
在公益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完善公益诚信子系统,打造中国公益链,把中国公益诚信系统建立起来。
二、“互联网+ 公益”大数据服务
1、建立公益大数据中心
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相关信息有条件地在公益链上进行公开公示。
2、提供公益大数据服务
为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安全完备的大数据服务,将有效提高公益行为的科学性、协同性、连续性,为实现达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三、大数据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小康
建立公益信用体系服务于社会
通过每时每刻产生大量数据和相关人员和机构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大数据为个体建立独立ID的公益信用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贫困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
四、大数据公益金融帮扶
在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阶段,大数据公益基金利用其技术优势,联合相关金融机构为贫困大学生、贫困地区农民、欲创业人员提供公益金融帮扶。
“思源·大数据公益基金”的社会效益
1、公益大数据为国家和当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大数据分析能够保证这些信息的获得真实、准确、及时,以确保每一阶段扶贫工作的得失能够被有效分析,从而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重点以及资金投入等具体内容。
2、帮扶救助需求评估具象化:
构建大数据帮扶系统和服务平台,打破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让分散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碎片化信息“牵手”、联网,实施数据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估
3、帮扶措施动态化:
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帮扶数据进行实时观测、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既能找到帮扶的主体、重点和关键,也能确保扶贫项目科学合理、精准到位。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 马培华与邓迪合影
可以说,将大数据的技术基因植入公益项目当中,将会使公益活动紧跟信息化时代前进的步伐,也将极大的提高公益活动的透明度、知名度和可信度,是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响应国务院指示精神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