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加速人形机器人和AI领域发展,预计带来市值大幅增长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2024年Q1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公司正加速人形机器人Optimus二代的开发,预计2024年底实现工厂简单工作,2025年对外销售。Optimus二代将采用与特斯拉FSD自动驾驶技术相似的视觉感知和神经网络技术。特斯拉通过Dojo超级计算机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其性能远超英伟达A100,预计节省成本6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预测,Dojo技术将为特斯拉带来5000亿美元市值增长。特斯拉计划在纽约工厂投资5亿美元,构建Dojo集群,并在AI领域年投资数十亿美元,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2、江苏发布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目标国际先进水平
江苏省近日印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超250亿元,培育5家国际竞争力企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以上。2027年目标为产业综合实力达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性能达到国际水平,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方案明确七大任务,包括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创新产品推广模式、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建设。政策支持包括对创新项目和优秀服务商给予最高3000万元和100万元扶持,推荐符合条件的产品获得首台套政策支持。
3、中国加速进化公司BR002亮相并展现高难度动作
4月24日,中国加速进化公司展示人形机器人新技术,视频中
BR002这个人形工程机
躺在地板上,然后迅速将腿向后折叠到身体上方,接着快速站起来,腰部旋转着并走向镜头,展现出了强大的瞬时驱动力和身体柔顺性。(详见机器人大讲堂视频号)
4、成都成立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成都市科技局宣布,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正式取得营业执照,标志着中西部地区首个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机构在成都落地。该中心将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并打造包括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及交叉创新平台在内的公共平台。创新中心将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对标,助力四川及成都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高地。中心预计将推出面向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专业领域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母平台,以及相关数据服务产品。核心团队由7名国内外专家院士组成,涵盖机器视觉、机构学、传感系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电子皮肤技术等领域,旨在实现技术资源快速整合和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5、斯坦福大学开发外行星洞穴探测机器人ReachBot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了一款名为ReachBot的洞穴探测机器人,旨在探索月球和火星上的悬崖、洞穴和熔岩管。这些地质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地点具有稳定的条件,可能促进矿物质沉淀和微生物生长,为未来人类居住提供场所。ReachBot通过抓取岩石特征移动,即使在锚点稀疏的环境中也能攀爬。它使用轻巧、可伸缩的吊杆,配备可旋转的手腕和夹具,利用微刺阵列抓取岩石表面。该机器人采用基于视觉的两阶段感知策略,识别岩石特征并估计抓握能力。在莫哈韦沙漠的熔岩洞穴中进行了现场测试,展示了其在未知洞穴中导航的能力。该研究的技术贡献包括3D模拟、运动规划、运动学模型、轻巧的欠驱动夹持器以及从远处识别可抓取地点的感知技术。未来,ReachBot有望搭载在火箭上,探索火星洞穴,为火星洞穴家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6、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太空跳跃机器人SpaceHopper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学生团队成功完成了太空跳跃机器人SpaceHopper的抛物线试飞。该机器人专为微重力环境设计,模仿昆虫跳跃方式,有望用于小行星和卫星等小型天体的探索。SpaceHopper具有三条细长腿和九个电机,能在低重力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跳跃,并具备自动恢复功能,确保科学仪器安全。在与欧洲航天局合作的抛物线飞行中,通过创造零重力条件对机器人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其在模拟太空环境中的移动能力。此次试飞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设计的实际应用可行性,也为未来探索生命起源、地球水资源来源及小行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7、中美企业合作发布全球首个生成式AI国际标准
在联合国科技大会期间,中国的蚂蚁集团、百度和腾讯与国际科技巨头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微软和英伟达等联合发布了两项国际标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标准》和《大语言模型安全测试方法》。这是首次发布专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全球性标准,旨在为日益流行的AI服务,如ChatGPT和Copilot,提供安全性测试和验证的框架。新标准由英伟达等公司研究人员编写,并得到亚马逊、谷歌等公司的审核。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公司正努力确保其安全性,以应对企业和个人用户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