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传播与城市变迁:媒介的视野
“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第三期)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是媒介诞生和生长的温床,媒介嵌入并改变城市的时空、交往关系
和生活轨迹,形成新的传播样态。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形象,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城市社会关系、日常生活和文化。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媒介(技术),形成不同的城市,体现出不同的城市性。本工作坊的主题:“传播与城市变迁:媒介的视野”,其意是突出媒介作为一个理论视野,好比考察城市历史和现实一个窗口,从中揭示在媒介的作用下,传播与城市所发生的变化。
这里的“媒介”,不只是习惯所指的“大众媒介”,而是包含传播的各种方式、工具,渠道、网络,比如日常交流、邮政交通、印刷出版、娱乐场所和体系、物质和文化空间等等。从媒介理论的脉络看,自麦克卢汉、英尼斯,经由梅罗维茨、波兹曼的媒介场景与社会角色变化,直至近些年欧洲的“媒介化”理论和德布雷的“中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以及所谓的“界面”理论等的,关于什么是“媒介”,有着不同的认定和理解。对此,本工作坊并不强求一端。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运用不同的思想传统及其资源,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这既有利于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同时也便于形成对话。当然,我们特别鼓励研究者根据本土传播经验,挖掘中国思想文化资源,提炼出新的对于媒介的看法,从而为构建具有自主性的中国传播研究学术话语做出贡献。
“传播与城市变迁”可以是一个过程,一段历史,或者是某一历史事件和现象;它同样可以是近期的现状,尤其是数字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变化新特征。至于“传播与城市变迁”的指向及其内容更是丰富多样,大而言之,它包括日常生活和样态、城市社会世界的沟通、城市新闻信息流通和影响、城市公共沟通的机制和效果、城市建筑和交往关系的组合、城市传统和文化意义的共享、城市形象、品牌的形成与实践,交通、金融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同城市的信息流、交通流及其关系变化等等。研究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自己心仪的论题。顺便说明,工作坊确定的论题是与传播有关,但关于参与者,却绝无学科分界。相反,我们非常欢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并且真诚希望工作坊能够是一个关于“传播与城市变迁”的跨学科对话场域。
本工作坊已经在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分别举办了第一和第二期,共招收了十
六名学员。工作坊的目的,在于引领研究,提高质量,展示学术,培养新人,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工作坊采取学员报告、交流、讨论和老师评点、提出修改意见为方式。工作坊结束后,学员们还需根据规定的时间节点,向工作坊主办方递交修改后的文章,老师们将通过邮件或面谈等各种形式,继续和学员交流、讨论,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如能达到一定质量,将受邀参加“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并推荐至《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等刊物上发表。目前在第一期的学员中,已经有几篇文章正进入推荐发表的阶段。我们主要想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年青学者体悟学术的真谛,养成良好的研究风尚。
鉴于第一、二期所取得的良好反响,我们决定于2020年1月上旬举办第三期,有意报名参加者,请于
2019年5月31日
前递交报名表以及论文题目、大纲及不少于3000字的提要(不能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提纲内容包括:研究的问题、拟用的理论、选取的经验材料、基本观点以及思路的展开)。同时,也请学员在撰写并递交自己的大纲之前,能够先关注我们关于城市传播的研究及其想法,以便能够更加符合我们的要求。大纲经过本工作坊专家评审后,将在6月30日之前,向被正式录取的学员发出通知书。同时,录取的学员将被要求在大纲基础上形成全文,并于2019年11月30日之前送交我们,无故逾期就算放弃。举办第三期工作坊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在收到全文后所发出的参加工作坊正式邀请信中告知。凡是正式录取的工作坊学员,其参加工作坊的所有费用,将由工作坊主办方负责。
本次工作坊报名表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进入以下链接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QDYC14dx39mKiJUsv6n7w
提取码:jy55
递交报名表和一应材料的邮址:[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电来信垂询:
021-65643743,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010-6578328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社
《现代传播》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