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言创新
“微言创新”由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出品,专注产业创新领域研究。言微意未尽,集智求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商务  ·  正式开放!阿里巴巴落子武汉 ·  2 天前  
湖北商务  ·  正式开放!阿里巴巴落子武汉 ·  2 天前  
资质体系认证中心  ·  【重要通知】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运行 ... ·  3 天前  
资质体系认证中心  ·  【重要通知】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运行 ... ·  3 天前  
幸福东台  ·  为什么这个电话必须接? ·  3 天前  
幸福东台  ·  为什么这个电话必须接? ·  3 天前  
李楠或kkk  ·  我就不明白,同样价格,想要 c ... ·  3 天前  
陕西生态环境  ·  媒体聚焦丨全链条防控环评造假(人民日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言创新

生物3D打印,是福音还是隐患?

微言创新  · 公众号  ·  · 2018-05-02 19:00

正文


编者按

福布斯网站曾发文指出,未来生物医疗技术将是驱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所在,而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将会率先带领产业破局升级,成为重中之重。然而,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生物器件3D打印,是福音还是隐患?


1

生物 3D 打印技术


近日,西安西京医院成功实施了首例3D打印人造骨修复长骨缺损,使得长骨缺损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弥补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不理想的缺憾。而早在2016年,专家利用3D打印制作的全球首个钛合金义喙,帮助上喙几乎完全断裂的丹顶鹤“立立”成功实现了自主进食。3D打印在生物器件领域的应用,是在模拟大自然的高效、低耗和绿色的运行法则基础上,借助微纳技术,设计出具有微纳结构的三维构型来实现的。

生物器件3D打印技术主要被应用在生物医学、产品创新设计和功能器件等方面。根据3D打印的复杂程度,生物器件3D打印有4个层次概念:器官模型、手术导板、个性化植入体、组织工程支架以及组织和器管。当前,增材制造的器官模型、手术导板和个性化植入体已经在临床上应用,组织工程支架以及组织和器官的应用是未来3D生物打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生物3D打印器件在人体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见图1)。

图1 生物增材制造器件在人体的应用

以3D打印组织和器官为例,仿照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精确打印活细胞或材料单元,进而制造出组织或器官前体,是增材制造技术在医学生物工程上应用的最高层次。皮肤、肝脏、心脏瓣膜、人造血管、人工肌肉纤维等组织或器官实现了3D打印,推动了医学生物工程的发展,给再生医学和移植医学、组织工程、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了颠覆性影响。2016年,悉尼大学科学家利用3D打印技术组装了毛细血管结构(如图4所示)。美国西北大学研究表明,3D打印的支架假体卵巢可以使绝育小鼠恢复了卵巢功能,并且安全地生下健康的幼鼠。我国西安交通大学团队提出了通过3D打印培养一体化的体外构建类脑组织的策略,即打印和培养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相同的环境下,可以促进类脑组织后期的细胞成活与生长,为正在兴起的脑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图4 3D打印人工血管



2

生物器件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方向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组织工程,通过与3D打印结合逐步拓宽延伸到其他领域中,生物制造从生物质制造发展到生物制造到生命体的制造,反映了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和制造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生物制造的出现克服了传统组织工程的许多技术困难,使得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再生手段大大丰富和加强。未来3D打印技术在生物器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阐明人工制造人体全功能内脏器官的机理 。目前3D打印与生物器件的结合主要是从制造科学、仿真学的角度,还没有真正搞清楚生物器件的机理。未来我们需要阐明机理,了解更深层次的生命科学与制造科学问题,分子与细胞层次的操控和组装,以及不同细胞的精确三维排布。

二是构建生物模拟系统及体外培养模型 。3D打印生物器件制造目前还缺乏生物模拟系统以评价其有效性,组织成型后的培养模型也较为缺乏。必须建立能模拟特定生理系统机能的、介于干细胞和人体之间的微小生理系统单元,并针对不同组织建立适合的体外培养模型。比如,将糖尿病或某种癌症细胞装成一整套结构,该结构可以为药物筛选和疾病机理研究提供基础;通过配合基因芯片等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可以研究药物对复杂疾病的药理作用,并进行高效的药物筛选。

三是设立生物 3D 打印制造数据平台 。通过联合大公司及有研发实力的科研院所建立3D打印生物器件模型数据平台,生物器件模型数据平台应区别于其它工业级、文创类和科教类等打印题材,而更加注重于材料的安全性及组织功能性,并通过成熟的器件模型打印方法将3D打印生物器件上的材料加工、中游设计制造与下游应用衔接起来,提高打印效率。



3

生物器件 3D 打印或将引发伦理问题


不过,能够克隆人体器官的3D打印技术在给医学界带来无限想象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伦理上引起大众质疑的困境,它将像20世纪末的克隆技术一样,带来的将是生物伦理挑战。

一方面,通过生物器件3D打印技术复制人会对现有社会伦理秩序带来冲击,复制人的出现会对家庭、代际关系带来诸多模糊地带与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基于其上的诸多法律关系如婚姻、继承等将被重新界定,社会也会因此陷入观念失范、秩序失衡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3D打印技术应用于人机增强技术用以提升正常人的某种“能力”或“性能”,比如提高奔跑速度、增强骨骼坚韧度、提升认知能力等等,这类非医学治疗为目的的人机增强则不仅会有违背公平性伦理原则,也会引发由于相关技术获取能力不同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划分,带来新的社会治理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事实上3D打印技术在生物器件领域的应用究竟是福还是祸,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谁在用、怎么用以及如何审查与监管的问题。在未来的法杖中,政府与业界应进一步协同起来,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还应制定科学的伦理规范来指导相关的科研与技术活动,并设置专业机构对技术伦理规范进行审查,以降低这类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设立利益相关者的伦理对话机制,提高公众对于生物器件3D打印技术的认知水平,形成社会监督体系,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提高技术使用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简介


夏张文 博士,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部3D打印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工艺工程师,主要从事金属激光增材制造相关方面的研究。


周伟民,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或参加国家 973重大项目 、 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共计16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3D打印装备和3D打印应用产业化、微纳加工与纳米材料。


张冬梅,博士,上海科学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科技人才、科技政策、科技评估等。


延伸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