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的困惑
以政治学的思维,看待困惑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⑩ | ... ·  1小时前  
镇江发布  ·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  4 小时前  
镇江发布  ·  2025年研考国家线发布! ·  4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考试通知 ·  5 小时前  
海西晨报  ·  招募!厦门6岁到17岁孩子…… ·  昨天  
海西晨报  ·  招募!厦门6岁到17岁孩子……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的困惑

标签与偏见:中专女生斩获数学竞赛全球12名新闻中的学历刻板印象|政治学与生活

政治学的困惑  · 公众号  ·  · 2024-06-19 20:00

正文

引言

“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这是近日一条热点新闻的标题,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姜萍同学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名单中排名第12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显然,这条新闻中最抓住眼球的并不是她全球12强的优秀成绩,而是她“中专学生”的身份。


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将某些身份与某些个人特质联系在一起?学历歧视背后的刻板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

关于学历刻板印象




在所有进入决赛的同学中,姜萍绝不是唯一的中国选手,甚至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选手,但为什么只有她能够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中心呢?


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新华社的报道中已经显而易见了:“排在第12位的姜萍显得有些特别,作为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选手,姜萍也是该比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排在她前面的选手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


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学历与其成就所形成的某种 “反差” ——在人们的想象中,数学竞赛全球前30名,这并不是一个属于中专学生的位置。事实上,这种对于中专生的预期是一种典型的 刻板印象


图为姜萍


杜威指出,“我们若想通过了解新事物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即养成一种习惯以令自己对眼前的事物有迅速明晰的洞察,那我们就必须要攻克一道难题:在事物模糊、易变的特征中,去捕捉其连贯、稳定的属性”。


刻板印象事实上就是我们把握这种连贯、稳定属性的尝试。面对丰富而广阔的客观世界,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以充分地对每一项事物或每一个个人都做具体而仔细的充分考察,因此人们往往会选择将这个世界的图景进行简化,通过将不同的人与事物进行分类,并为每个分类赋予特定的属性以便于对其实现把握,也因此,“通过刻板印象来观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种经济、便捷的方法”。我们为各种各样的人或事 贴上标签 ,正是为了更加简便地认识它们。 我们试图为每一个标签寻找出一些对应的特质,并通过这些标签所对应的特质来理解被贴上标签的人或事。 这种认知方法固然简单,但在复杂的生活中难免 失真 。一旦失真出现,刻板印象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将对我们的认知构成冲击。


刻板印象包含着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预期,某种程度上甚至承载着我们的世界观。“把我们的刻板印象连接起来,就是有关这部分世界的一幅连贯有序的图景。这幅图景或许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世界,却能反映我们所适应的那一部分世界。在这一部分世界中,万事万物均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运行。我们会在这部分世界中感到心安理得,感觉自己就是他的一分子”。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总是包含着这样的一种倾向:“我们总是在亲眼观察世界之前就被预先告知世界是个什么模样;我们总是先对某一事件进行想象,然后再去切实的经历它”。


这也就意味着在我们亲身观察或参与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已经在脑海中对许多问题的答案有了自己的预设,且这种预设可以让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获得一种确定性和安心感。


就像在本次事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学竞赛世界决赛的名额应该属于所谓的“名校学生”,而并不是中专学生应该出现的位置。也因此,正是这种刻板印象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才让人们感到吃惊,从而使这件事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大多数关注者都对于这件事情抱有善意,并对姜萍同学的天赋与热爱有着积极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对学历的关注背后是某种 歧视性的偏见


事实上,刻板印象时时刻刻都在制造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刻板印象并不是中立的,其不仅仅是用有序的方式对庞杂、纷乱的现实做出整理,也不只是一种认知的捷径,它还是我们的自尊心的堡垒,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地位和权利的理解在外部世界里的投射”。



我们总是倾向于将学历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甚至同其能力联系在一起,这似乎是一种普遍且固有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有时也会表现为学历歧视。但仅仅揭示这种刻板印象本身是不够的,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2

知识的纪律化:对学历刻板印象的一种解释




关于将人的学历与知识水平或能力相绑定的刻板印象,其形成原因相信大家已然听过了许多版本。


一个经典的解释是: 中国的考试制度可以实现对人才的筛选,尽管不能做到完全的精准,但从统计结果上看,它更有可能筛选出知识水平更优、个人能力更强的学生。


而学历歧视背后的刻板印象,也是这种筛选机制下人们长期社会经验的积累——因为这种经验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有价值的。当然,这样的观点本身也可能带有 优绩主义 的色彩,从而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


在这里我们不关注这种常见的视角,而是跟随 福柯 一起重新审视学历与知识水平相绑定的过程: 不仅仅是高等院校选出了人才,更重要的是高等院校定义了知识水平。


图为福柯


福柯的一个深刻洞见在于指出了 “大学的首要作用是挑选,不完全是挑选人,而是挑选知识” 。这种挑选的过程构成了福柯所谓的“知识的纪律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挑选知识的过程其运作逻辑和结果是这样的:“大学通过事实上的垄断和权利来扮演挑选的角色,这使得不是诞生和形成于这个大致由大学和官方研究机构构成的制度领域内部的知识,在这以外诞生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知识,一开始就自动的被排斥或者先验的被贬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